安详王蒙读后感
作家王蒙的作品都有哪些?
一、主要作品:作品类型:
【第1句】:长篇小说作品名 :《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恋爱的季节》、《狂欢的季节》、《失态的季节》、《青狐》、《王蒙说》、《踌躇的季节》等
【第2句】:中短篇小说集 《小豆儿》、《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名医梁有志传奇》、《冬雨》、《说客盈门》、《相见时难》、《深的湖》、《心的光》、《夜的眼》、《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淡灰色的眼珠至在伊犁》、《妙仙庵剪影》、《加拿大的月亮》、《球星奇遇记》、《风筝飘带》、《蝴蝶》、《相见集》、《雪球集》、《布礼》、《我又梦见了你》、《纸海勾沉至尹薇薇》、《坚硬的稀粥》、《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眼睛》、《夜雨》、《来劲》、《庭院深深》、《奇葩奇葩处处哀》等
【第3句】:散文《德美两国纪行》、《桔黄色的梦》、《苏联祭》、《我的喝酒》、《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等
【第4句】:诗作《错误》、《洗礼》、《春风》等
【第5句】:论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接纳大千世界》、《心有灵犀》等
【第6句】:诗歌集《旋转的秋千》、《西藏的遐思》等
【第7句】:自传《王蒙自传第1部:半生多事》、《王蒙自传第2部:大块文章》、《王蒙自传第3部:九命七羊》、《王蒙八十自述》、《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等
【第8句】:文集 《王蒙文集》、《王蒙文存》等
【第9句】:评论、随笔集《你好,新疆》、《当你拿起笔》、《漫谈小说创作》、《王蒙谈创作》、《文学的诱惑》等《创作是一种燃烧》、《红楼启示录》、《欲读书结》、《〈红楼梦〉启示录》、《我的人生哲学》《成语新编》、《老子的帮助》等
【第10句】:改编电影作品 《青春万岁》
【第11句】:哲思录《这个社会会更好吗
王蒙哲思录》二、人物简介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现在居住在北京。
三、获奖荣誉
【第1句】: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第2句】:1979年,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
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第3句】: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轶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
【第4句】: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
【第5句】: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
【第6句】:1984年,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第7句】: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
【第8句】: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至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
【第9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第10句】:2010年11月15日,登上“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第11句】:2014年,获第二届“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中“杰出短篇小说作家奖”。
有没有很棒的短小精悍的赞美青春的文章
谢了
走入青春的大门,好象是一夜间的事,然后沉湎其间不知道岁月时间的长短,将要走出大门时,却是那么的恋恋不舍,恨不能从新来过。
我看到那些赞美青春的文章,对青春的赞美,有对青春短暂的感慨,有希望留驻青春的愿望,还有好多好多……不知道看过多少有关青春的文字了,有关于青春的散文,关于青春的诗歌,关于青春的随笔,青春是写不尽的,象是大海的海潮。
总会感到那种温情可以流淌到心灵的很深处,可又时常觉得我对青春美的渴望,一直未曾得到,走着走着,回过头一看,好象青春正在流逝,有时并没能马上感觉到,有时又突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青春。
感人的适合朗诵的诗歌或散文
我回答一些自己知道的: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高晓声《陈奂生进城》——陈奂生张贤亮《绿化树》——许灵均张贤亮《绿化树》——章永嶙、马樱花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章永嶙、黄香久巴金《随想录》(这是本散文集,不是小说)——“我”、萧珊、小弟等人方之《内奸》——严赤、凌曙、田玉堂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许茂、许秋云、许秀云、许贞、许琴、金东水、齐明江等人古华《芙蓉镇》——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王秋赦、李国香等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李顺大,《漏斗户主》——陈奂生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我”、钟雨(“我”的母亲)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南珊、李淮平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摩尔”人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张承志《黑骏马》——白音宝力格、其其格、奶奶阿城《棋王》——王一生、脚卵王安忆《长恨歌》——王琦瑶陈忠实《白鹿原》——鹿子霖、白嘉轩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翎、高欣、章龙喜、马玉麟当然,这里还有很多作品我读过,但是时间长了,不一定记得人物名字,另外由于自己习惯于阅读传统表现手法的小说,很多“先锋”文学作品与人物就不熟悉,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谁知道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呀
明末年间,有一副画传到了著名的收藏家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副画看得比命还重。
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 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
家人看着吴洪裕死前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这幅叫《富春山居图》的画,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夺出。
画烧成两截,前半截为《剩山图》,后半截为《无用师卷》。
画这副画的人是一个元朝人,叫黄公望。
黄公望他是那个时代最大的loser,从小读遍四书五经,考科举,到了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当了一名书吏。
官还没做几天,他的上司张闾,因贪污舞弊掠夺田产逼死了九条人命,朝廷抓了张闾,顺道把黄公望也抓了。
等黄公望出狱时,已经过了五十岁。
想想这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
他拂身而去,从此浪迹天涯。
不再讨好谁,也不再将时间浪费在无聊的人、无聊的事上,他过极简的生活,并有乘风破浪的气势。
黄公望学画画,想到了就立马去学。
他来到大画家王蒙那里,王蒙是大画家赵孟頫的外甥,弃官隐居于浙江余杭的黄鹤山。
王蒙一看黄公望都年过半百了。
就摆手说:你都五十了,还学什么呢
太晚了,回去吧
黄公望并不在意,闷头就学,在任何人看来,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之后的29年里,黄公望走遍山川,游历大江,走哪看哪,极度专注,没有人知道他去过哪里,好像他的行踪是一个永恒的谜。
那是一个秋天,落叶缤纷。
黄公望和师弟无用,从松江游历到浙江富阳。
79岁的黄公望在富阳住下,每天都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边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黄公望来到城东面的鹳山矶头,坐在富春江边的礁石上,拿出纸笔,对着江岸开始作画。
突然背后有人一把将他推入江中。
推他的人是黄公望以前的上司张闾的外甥汪其达。
当年黄公望在监狱里供出了张闾的罪行,汪其达怀恨在心,这恨一装心里便是30年。
查到黄公望的行踪后,就偷偷下了毒手,要致黄公望于死地。
黄公望掉进江里,差点没命,这时正好有一个樵夫路过,扔了担子跳入江中,把黄公望救了起来。
樵夫古道热肠,跟他说:既然有人要害你,你这么大年龄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边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黄公望步履蹒跚,跟着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驿道,走了不到十里路,来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山沟里。
当登上一道山梁,眼前出现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着七八户人家。
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酷似一只淘米的竹编筲箕。
黄公望举目四望,此处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江水如练。
整个富春江尽收眼底,景致奇美
黄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
这四年里,天一亮,黄公望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心随念走,身随缘走.除了画画,黄公望常常接济村里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听,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
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张纸。
立马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买了就走。
樵夫很吃惊,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挣不到十两银子啊。
这以后,黄公望每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卖画所得全部接济村民。
这个村被黄公望的画生生包养成了小康之村。
黄公望80岁那年,开始正式画《富春山居图》。
他要在这副画中讲述一条河流的一生,他要在这幅画中,讲述时代和人类的悲喜。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状不同,几百棵树木,棵棵姿态迥异。
黄公望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
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对话。
对话中,可以说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四年之后,黄公望84岁,被后世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全部完成。
在这幅画里,有苏东坡想看的“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
黄公望仿佛听到河流喜悦的声音。
也听到了河流哭泣的声音,听到自己科考时的得意,也同样听到了他46岁时坐牢的痛苦。
画中,黄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画里有8个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个。
在黄公望看来,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别人看到,领悟与回顾,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黄公望将《富川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黄公望不发一言,悄然在画卷题字,举手将自己用了全部生命完成的《富春山居图》,赠予无用师弟。
四年的呕心沥血,黄公望毫不在意,与其获取浮名,不如一场君子之交。
与现在的人相比,黄公望才是真的洒脱,也是真的旷达,他像是一个种花的人,种下、施肥、然后用数年之久等待花开,花开一瞬,他却将花摘下,举手赠予他人。
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
至今依然可以想到,663年前,一位元朝的老人离世,在离世时,脸上一定无比安详,面带微笑。
他的一生毫无遗憾地走了
黄公望离世之后,这副画的经历更加离奇。
明朝的某年某月,这幅画到了江南四大才子沈周手里,沈周视为珍宝,可在一个深夜,画作竟不翼而飞,然后就在历史上彻底消失了。
又过了一百五十年,顺治七年(1650年),《富春山居图》突然出现在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上,在他收藏上万件藏品中,唯独只爱《富春山居图》。
把画看得比命还重。
病逝之前,奄奄一息的吴洪裕躺在床上,吃力地向家人吐出一个字: “烧
”家人看着吴洪裕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富春山居图》,就在画投入火盆的时候,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画将画从火盆中拽了出来。
可惜这幅画已被烧成两截,前半截,称之为《剩山图》,后半截称之为《无用师卷》。
两幅画辗转多位藏家手中,岁月沉浮,在民间若隐若现。
1938年,《剩山图》进入浙江博物馆,1948年,《无用师卷》辗转到达台湾。
从此《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截分隔两地。
2011年6月1日,距离吴洪裕烧画那一年,整整过去了361年。
《富春山居图》的两截,《无用师卷》和《剩山图》才在分别之后,正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重新遇见。
内心安详,从不荒凉.是什么意思
就是淡定从容的意思咯。
对事物平和对待,不抱有虚幻的奢望自然不会荒凉。
只是宠辱不惊的境界需要修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