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必读书读后感
看了别人写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主要内容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
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因此,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读后感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
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
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
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
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
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
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
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
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
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
”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
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
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
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离开了,因为,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
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
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年仅16岁,尸骨难觅。
据统计,超过一百万的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杀,安妮弗兰克是其中之一。
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
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
”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
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
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
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
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
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
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
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
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
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
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 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永远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远…… 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
祈求和平。
安妮日记读后感
属于啊《小公主》今天,我阅读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杰作——《小公主》。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突然沦为一文不名的小女佣。
在残酷的现实考验下,她还能维持公主的风度吗
又是什么样的奇迹,令她重拾幸福的呢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撒拉.库尔。
她是一个印度军官的女儿。
撒拉.库尔七岁时被送往伦敦上学。
她很聪明,想象丰富,常常自己编故事给同学听。
撒拉具有崇高的风度和仁慈的性格,同学们对她像女王般的尊敬。
后来父亲的事业失败了,的热病去世了。
从此撒拉.库尔开始过着悲伤的生活,可是梦幻般的奇迹却发生在撒拉的身上……几年来,有一位骄傲,喜欢欺负同学的阴险少女一直在和撒拉作对,他就是拉比亚。
她原来是学校的女王,撒拉来了之后,她的地位被撒拉占去,恼羞成怒,时常对撒拉毁谤和讥笑。
这本书教育我们遇到困难不能害怕要勇敢地去面对,读到这儿,我便想起了我以前贪玩,怕苦,只肯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如果妈妈再让我做点儿练习,我就会一脸的苦相对妈妈说:“老妈,也太多了吧
”现在想起来,觉得我根本就不能跟撒拉比。
因为她连那么大的困难都能承受,何况我只是做一些练习呢
《安妮日记》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
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
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
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
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
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
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
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
”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
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
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
”“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
”“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
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终能得偿。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求
【安妮日记(纪连海老师推荐)】读后感,1-2篇,400字左右。
个人认为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比较正规 高年生翻译的 出书日期2009年二月第一版定价36元(我有对比几个出版社,这般最好,而且作者又亲自去“安妮之家”)
《小公主》《安妮日记》属不属于文学名著
如果属于,求好的读后感各一篇。
属于啊《小公主》今天,我阅读了美国著名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杰作——《小公主》。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突然沦为一文不名的小女佣。
在残酷的现实考验下,她还能维持公主的风度吗
又是什么样的奇迹,令她重拾幸福的呢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撒拉.库尔。
她是一个印度军官的女儿。
撒拉.库尔七岁时被送往伦敦上学。
她很聪明,想象丰富,常常自己编故事给同学听。
撒拉具有崇高的风度和仁慈的性格,同学们对她像女王般的尊敬。
后来父亲的事业失败了,的热病去世了。
从此撒拉.库尔开始过着悲伤的生活,可是梦幻般的奇迹却发生在撒拉的身上……几年来,有一位骄傲,喜欢欺负同学的阴险少女一直在和撒拉作对,他就是拉比亚。
她原来是学校的女王,撒拉来了之后,她的地位被撒拉占去,恼羞成怒,时常对撒拉毁谤和讥笑。
这本书教育我们遇到困难不能害怕要勇敢地去面对,读到这儿,我便想起了我以前贪玩,怕苦,只肯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如果妈妈再让我做点儿练习,我就会一脸的苦相对妈妈说:“老妈,也太多了吧
”现在想起来,觉得我根本就不能跟撒拉比。
因为她连那么大的困难都能承受,何况我只是做一些练习呢
《安妮日记》1942年—1944年,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
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
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
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
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13岁女孩。
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
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
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
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
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
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
”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泯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
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
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
”“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
”“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
”……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如花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
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她的愿望终能得偿。
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向你推荐一本书》作文,(安妮日记)600字
这一本书是在叙述有关犹太人当时遭受到不平等待遇,故 事的主角安妮法兰克,她在她十三岁时生日得到的日记中,写下他对父母及朋友的观感、生理上的变化...等生活上的变化,她用她不向逆境低头的个性,在这 部平等的时代活出属于她的独特生活。
日记就像是一个知心的好友,它比任何人都值得信任,它对你的秘密都能够守口如瓶,让你能放心的对他倾吐秘密。
写日记可以让我们留下生活中的美好回忆, 不管日子经过多久,十年、二十年甚至一千年都不会忘记,而且你再回去回味时,你会发现自己或许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