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800字读后感
看了别人写的《安妮日记》读后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主要内容 一个十六岁的少女,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记者和作家,却因为发动的一场邪恶的战争,于花季之龄死于。
日记是安妮遇难前两年藏身密室时的生活和情感的记载。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
在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的密室生活,在她朴实流畅的笔下,深深地揪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
因此,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人民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读后感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
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
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习以为常的美好的东西。
或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会是激动人心的,但兴奋过后,将是对和平的漫长而痛苦的等待。
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
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迫害、受尽屈辱、历尽磨难。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
纳粹,人性的赤裸裸显现,感觉和动物无异。
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
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
谁规定了在那个时期犹太人就是老鼠,纳粹就是猫呢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
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
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 安妮·弗兰克(AnneFrank),一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
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
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
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
”迫于日益残酷的排犹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共八人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
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们只能依靠父亲公司的同仁帮助供给食品生活用品,和获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长的25个月内,唯有这位13岁犹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顶楼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
因为突然处于狭小的空间,突然面对每天被发现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八个个性不一的人,对于继续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实的表现——这种真实本身所传达出的信息与意义就能让所有人感受到一种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见到阳光呢,因为阳光和实现并存。
躲在秘密的阁楼里,就是为了让自己蒸发,起码在那些陌生人眼里。
在密室度过了两三年的艰苦生活,她终于在离开了,因为,终于叩开了密室的门。
1944年8月他们因被检举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个人被送进集中营,经历不断恶化的苦难:艰苦的工作、严寒、饥饿、疾病以及随时面临的被送进焚尸炉的威胁
巨大的焚尸炉的烟囱总冒着浓浓的黑烟,安妮们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进去,还要时刻关注着那里面是否会飘出自己挚爱的人的灰烬。
八人中除她父亲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玛各最终被转移到伯根-伯森集中营,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几周前)因伤寒而死。
安妮年仅16岁,尸骨难觅。
据统计,超过一百万的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死于大屠杀,安妮弗兰克是其中之一。
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打开一扇门,它通向成长,通向无限的希望。
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
”然而,安妮不再有机会回味这一切了,因为同时拉开的,是战争的序幕,随着警报的拉响,恶梦就开始了。
而她面对死亡的阴影,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
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
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
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
”所以,在阅读《安妮日记》时,大的战争背景下,我们将得到更多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东西贯彻始终。
有一种种欢快温暖的种子萦绕在每一个角落,细节随处可见,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她可以说:“我必须承认,坐在天窗下面,感觉到阳光照在你的面颊上,拥抱着一个可爱的男孩,有什么比这更愉快吗
” 安妮经历了快乐,期望,隐匿,抑郁,意欲,悲愤,挣扎,死亡的人生历程。
安妮在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自己的寂寞、苦闷,对现实的恐惧、憎恶,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
她渴望用年轻的激情、勇气和天性的善良拥抱自然,拥抱世界,但是战争回报给她的却是苦难和死亡。
安妮在写日记的两年多里,生活困窘,她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而藏匿又充满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动着人心。
她在见证着战争与迫害。
1947年,幸免遇难的安妮的父亲,将安妮的日记整理后出版。
迄今为止,日记已被译成55种文字在全球发行三千万册,成为一笔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
安妮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
” “走入世界,为人类尽一份力量。
” 我想一定会有许多孩子像安妮一样,在法西斯疯狂怒吼中,微笑着说,“我相信善良。
”永远无法忘记安妮赤裸身体被削发的空洞眼神,永远…… 希望类似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了。
祈求和平。
《安妮日记》 摘评
《街头日记》。
这本书里的每篇日记截取自不同学生的心声。
全书的日记也以匿名方式呈现,每篇日记只用号码代表;这是为了保障学生的隐私以及鼓励他们把最真实的事情写出来。
这群自由写手们在没有社会舆论的压力,大胆地揭露了深藏在他们心底不为人知的秘密,把很多发生在他们身上不公不义的事公诸于世。
虽然每篇日记的执笔人是不同的学生,但是他们透露的残酷现实和悲惨命运却巧妙地把他们的成长串连在一起。
每一个章节承载着他们共同的经历,他们的心声流露了他们对自由、公正、和平、尊重、信任、关怀、认同的渴望。
他们曾是被社会唾弃的一群,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放弃了自己,以为未来不过是个延续上一代悲惨命运的恶性循环而已。
他们都以为用堕落的方式继续存活是理所当然的,直到受了古老师的启发,他们才明白自己的人生也可以多姿多彩,发光发亮的。
《街头日记》里的每一篇日记都是一篇真实的记载。
里头的血腥、暴力、堕落、糜烂、悲惨是这群孩子真实的生活写照。
当他们对自己的命运提出控诉时,字里行间渗透了心灵的无助、茫然和恐惧。
好几次,我为他们的遭遇,伤心落泪,毕竟在那样的年龄,那样的环境,他们是那么的身不由己,我们不可能苛求他们出污泥而不染。
他们的愤怒、挣扎、困惑、矛盾、无奈、甚至自甘堕落都是可以理解的。
也因为一直没有正确的管道让他们宣泄着这一堆压抑已久的愤恨,当古老师引导他们从经典名著认识自己后,他们满腔的情绪得以通过写作来发泄,似久旱逢雨,初尝甘露般,一步一步地走出了童年的阴影。
他们开始意识到尽管彼此肤色、文化、宗教截然不同,但是大家的际遇是那么相似,理应互相扶持,而非互相排挤。
他们从《安妮的日记》中觉悟到人类本无阶级、种族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我们谁也不能歧视谁,因为大家都流着一样颜色的血,呼吸一样的空气,喝着一样的水。
世界需要大爱才能维持和平与幸福。
他们也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放纵心中的正义,无视于世间的不公不义时,那邪恶将战胜一切,带来毁灭和破坏。
也因此,他们理解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有能力改变世界的。
只要相信自己的这个能力,你的生命便会一直燃烧、发光、发亮。
《街头日记》观后感,700字 中文
教育类的影片无非重复着这样的模式:一个各方面表现极差的班级,在新来老师的教育感化下,表现日益优秀。
《街头日记》讲述的也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对第一次任教的艾琳老师来说,班级学生的表现让她大开眼界、目瞪口呆。
那是一个特殊的班级,由来自拉丁美洲、柬埔寨、犹太部落、波霸大陆等不同种族的学生构成,外加唯一的一位白人学生。
与其说他们是一群学生,还不如说他们是帮派分子。
他们彼此之间只有基于肤色的仇恨,一言不和就动手打群架,乃至随时有可能掏出身上的枪支致对方于死地。
课堂上经常上演着种族歧视、暴力不断的一幕,彼此看对方的眼神中也流露出不屑和憎恶,关系非常紧张。
就如嫒娃所说的那样,“学校就如这个城市,而城市就如一所监狱”。
他们中有许多人是从监管所出来的,有着各自的帮派团体,有的来上学也并非本人所愿。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群内心充满着种族仇恨怒火的学生,对艾琳这个女教师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但艾琳依然以她执着的激情迎难而上。
倾听心扉篇 看似野蛮、暴力的每个学生都曾有过辛酸惨痛的经历,那是种族歧视烙印在他们身上的仇恨。
他们每一天都有随时失去生命的可能,为着每一天活着而感到庆幸,谈何读书呢
他们内心的愤怒让他们敌对周围的一切,尤其是白人,包括艾琳这位白人教师。
连艾琳也没有想到,她的学生们在宣泄式地述说各自的经历时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艾琳明白,只有让学生敞开心扉,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于是,艾琳开始走进并倾听学生心扉的尝试。
她带全班学生玩了个“线上”游戏:在教室中间拉一条红线,艾琳逐个提出问题,符合的学生站到线上。
这是对全班学生进行的一个大致了解。
从喜欢的歌手、某本书是否读过到最后的“因为帮派暴力曾经失去朋友”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内心,叩开了学生的心门。
游戏最后,艾琳让学生们站在线上一个个报出失去的朋友的名字,这又一次让他们感受到了痛彻心扉的滋味。
为了更全面、更深入地倾听学生的心扉,艾琳在游戏结束后顺势给学生发日记本,提议坚持每天写,可以写过去、现在、将来一切的善恶美丑。
并强调如果日记要交给老师读的,就放在那个会上锁的橱柜里。
若干天后,出乎艾琳的意料,橱柜里叠放着厚厚的日记本。
其实,学生的内心有太多的情绪要诉说,有太多的记忆要回顾,有太多的压抑要释放,日记本与艾琳老师是他们可信任的观众,是共享的平台。
在那个夜晚,在那个空旷安静的教室里,艾琳一口气阅读了学生的日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她震撼极了,原来她的学生都有着这样痛苦的过往。
学生们的倾诉,艾琳的感同身受,日记本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真正的理解慢慢建立起来了。
以情疗心篇 如果仅仅止于了解学生的内心,而不想办法扑灭他们心中的仇恨之火的话,那也只是徒劳。
艾琳为了她的学生竭尽所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展示出作为教师的高贵品格。
艾琳除了日常的工作外,还在商场卖东西,在酒店看门兼职,为的就是筹钱带学生去集体旅行。
这对长期局限在学校的学生来说颇为难得,而且此次的旅行地点是艾琳曾在课堂上提及过的学生颇为感兴趣的博物馆。
那是为纪念“二战”中被杀的人,尤其是犹太人所建造的,其中有许多人的生命就定格在孩童时代。
当学生们进馆时,他们手中都会拿过一张印有小孩图像的卡片,等到出馆时才知道那小孩是否活着。
当知道不幸时,学生们的心中阵阵绞痛,无不哀伤。
除了博物馆中历史陈迹的回顾,艾琳还邀请了“二战”中集中营的幸存者,以他们真实的经历感染学生,让学生们明白其实活着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要热爱生命。
这些都是艾琳的智慧——唤醒学生心中潜伏着的对全人类最基本的悲悯情怀,来治疗心中偏狭的种族歧视。
经典的作品也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
艾琳依靠自己的力量,为学生特别购买了适合他们的书籍,其中包括《安妮日记》。
学生们欲罢不能,公交车上、走廊上、被窝里到处可见他们读书的身影,在读书的过程中,心灵自然受到了洗礼。
他们开始超越种族地同情一切该同情的人,帮助一切该帮助的人,用“爱”代替了“仇恨”,使得整个班级有了“家”的凝聚力与温暖。
书籍对学生所起的正面引领作用毋庸置疑。
正如艾琳所认为的那样,“等到你在法庭上为孩子辩护的时候,我们已经失去了战争,真正的斗争应该在课堂上”。
在这场课堂的“斗争”中,艾琳倾听心扉、以情疗心,终于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学生的敬爱。
----------------------------------观看了街头日记这部影片,给我的感触很大,影片讲述的是在那个动荡的民权运动兴起的时代,在美国,黑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出门随时都有可能被枪杀,他们觉得生活就是这样,能活一天是一天,吸毒,白粉,枪战,这些词汇与他们形影不离,他们也觉得那是理所应当,因为整个社会在唾弃着他们,他们没被尊重,没有自由,他们战战兢兢浑浑噩噩地生活,知道格女士的出现格女士是一位没有任何经验的女教师,但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放弃这些被社会遗弃的孩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真心,一点点的感化他们,她试着和同学们建立友谊,她和同学们谈到犹太,谈到黑帮,谈到歧视,谈到人生理想,她送给学生们每人一个日记本,让学生们记录他们的生活,申诉他们的悲苦,她用2份兼职得来的工资为全班同学安排了一次旅游,参观博物馆,集中营,并安排当年的幸存者和他们见面。
她顶着重重压力为学生们买来被学校视为禁书的《安妮日记》,于是,原本乱糟糟的课堂,变得井然有序,原本四分五裂的班级,开始有了凝聚力,同学之间在没所谓的帮派分别,再没了敌对,取而代之的是深厚的友谊和互帮互助。
是格女士帮助这些孩子们赢得了新的生活,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尊的活着,让他们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的等级差别,众生平等,没有谁是生来就低劣的,是注定要被人歧视的。
。
。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有自己能主宰自己的世界,无论每一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都该庆幸自己还活着,还有希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要坚信,明天会更好。
。
。
最终格女士赢得了孩子们的友谊和尊重,但同时,她也丧失了她的婚姻,因为她给予了孩子们太多的关注,因此忽略了自己的丈夫,惨遭遗弃,我们不能来判定她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判断的标准不一样,但我觉得要是我,可能并没有她这么大的勇气,所以我才更佩服她,一个女人,需要一份事业,但不能因此而忽略家庭,一个空有成功事业而没有家庭温暖的女人是可悲的,无论一个多么坚强多么成功的女人,她仍然需要一个宽阔的肩膀来依靠,工作家庭缺一不可,应该尽量做到平衡,记得杨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女人是没有好下场的,除非她遇到一位好老公。
但很显然,格女士并没有,她的老公并不能理解她这种热情,所以他们离婚了。
--------------------------------------- 勇 敢 地 担 当 ——电影《街头日记》观后感我用心地观看这部影片,用心地品味整理网师学员的讨论,用心地寻找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思考。
艾琳老师是一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的女教师,她把一帮相互敌视、仇恨、制造事端的问题孩子借助阅读和日记的力量凝聚在了一起,帮助他们打开了心扉,找回了尊严,建立了自信。
当下,艾琳老师和孩子们融为一体,她是成功的,我想,在孩子们将来的人生路上,艾琳老师同样如一盏明亮的灯塔,指引和照亮孩子们一路前行。
艾琳老师是真心地为这些孩子着想。
当下,我们当老师的,真正地爱自己的学生吗?爱每一个孩子吗
我想,我们没有做到。
在每天上班的路上,我总要碰到和我打招呼的学生,这些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不知为什么,看着这些孩子走过去,我内心总有一种愧疚感——这些孩子,看着面熟,可是却记不清他(她)的名字,假如当初自己有心,怎会忘记
总觉得自己在这些孩子身上没有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没有教给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
望着这些远去的孩子,我不止一次的告诫自己:好好工作,好好和自己当下的学生共处,引导他们,不再因为后来的相遇而让内心产生悔意。
作为老师,尤其是当着大班额的老师,七十三个孩子,我们的眼睛很容易被那些优秀的孩子所吸引,课堂无形中成了这些孩子“秀”自己的舞台,他们有着他们的优势和可爱之处:发言积极,读书响亮,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钟,为了完成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自然会把大量的机会给予这些孩子。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不由会发现我们班级实实在在的生活着一些“弱势群体”,这些孩子内向、胆小、渴望被发现、鼓励、这些孩子甚至孤独,如果我们忽略,有的孩子会一个学期都不会回答一个问题。
这是事实,不争的事实,本学期我听了近50节语文课,很多的孩子没有被老师关注和发现,这就是我们当前课堂,追求和谐课堂的不和谐现象,甚至是“残酷”现象。
与电影中的艾琳老师相比,我们的确需要反思。
作为一个老教师,我在自己的课堂上,为了体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和公正,我不管是任何活动的反馈,都采取地毯式检查和汇报的方式。
尽管有的孩子紧张的起来说话不清,声音低的像蚊子哼哼,但我敢肯定,这一站,对他(她)来说,意味着锻炼,意味着成长,意味着对孩子们信任。
这也是对孩子的一份真诚的爱
正是因为有了真诚地爱,孩子们相信艾琳老师,孩子们喜欢艾琳老师,艾琳老师走进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用心的聆听孩子们的心声。
艾琳老师对自己的这份工作和职业,用的是自己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热烈的激情。
作为老师,就要满怀激情。
尤其是我们小学老师,不但要有激情,甚至还要有几分天真,孩子喜欢你这位老师,才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一切奇迹也会从喜欢开始。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在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实现双赢——既拥有理想的成绩,又拥有理想的状态——对书籍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生的向往……这也是在电影课程中学员们涉及讨论的问题。
我想这并不矛盾,只要老师真心的热爱这份职业,就一定会追求最佳的教学境界。
我身边的名师韩兴娥老师就实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很深刻,很投入。
她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她不但让学生考试百考不败,而且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孩子们的情感和思维生命尽情绽放。
我们都能做到,科学的改革我们的课堂,大胆地建立我们的课程,抓成绩不漏声色,育情感润物无声。
我喜欢杨超老师的一句话:新教育的课程讲究“静静的热烈”,让课程在岁月中自然成长,发育……与马修和艾琳老师比,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给我们制造那么多的事端和麻烦;我们与他们又是不同的,我们缺少的是课程的意识和可贵的激情,告诉自己,告诉所有热爱这份职业的朋友,勇敢地担当,用我们的真心、真情、生命来拥抱这份职业,珍惜每一个生命带给我们的感受
绿山墙的安妮感受最深读后感6篇
《公主日记》是一部由迪士尼公司所制作的电影,影片由加里马歇尔执导,安妮海瑟薇等主演。
它讲述一个纽约城里的普通女孩—米娅,她在学校习惯当个透明人,但在她16岁生日来临前,意外地被证实是吉诺维亚的公主,后经奶奶调教成了举止文雅的公主,找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
这部影片类似那个甜美的童话故事—《灰姑娘》,主人公米娅就是现代版的灰姑娘,情节充满了浓郁的童话色彩。
米娅从往日的无名小卒,一下子成了焦点,这是多少少女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这部影片主题不算新颖,没有摆脱传统的的模式,其结局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跌票房,反而得到了好评,因为观众更重视的是看电影过程的享受。
电影从一开始就笑料百出,一个呆呆的不自信的爱当透明人的米娅,不只引起了多少少女的共鸣,让人有继续观看的欲望,所有人都在期待这样一个大大咧咧的女孩是如何一步步地成了那个高贵的公主
故事情节设计大胆风趣,新颖的场景设计让人赏心悦目,之后便是开怀一笑,电影风格夸张而不带刺,甜而不腻
正如影片导演所说的“影片胜在老少皆宜的故事,既不乏童话故事的天真稚纯,又洋溢出温文尔雅的成人幽默
”米娅在出游的途中停下,走到一群孤儿中,拉起一个小女孩的手,告诉她:“要想成为公主,你就得相信自己就是一个公主,你应该像想象中的公主那样为人处世,另外,你得高瞻远瞩,从容不迫,笑对人生
”在此,我们可以得到一条启示,那就是—你有潜力去完成任何愿望,哪怕最大胆的梦想在努力之下,也会如愿以偿
做人首先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
一个怯懦怕事,不敢表现自己的人,再优秀也没用。
只有充满自信,敢于表现自我,敢于担当的人,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影片中米娅对爱情的盲目追求,也是当代不少少女的真实写照,少女总期待自己也和米娅一样,最后可以找到一个“白马王子”,但是现实生活并不是每个人都是灰姑娘。
花季的人不应该在沉迷于这种童话中,现实的平凡的爱情更值得去追求。
做人不求荣华富贵,但求真真切切,踏踏实实,切勿分不清现实与梦想,盲目追求的结果就是伤了自己。
影片本身事很成功的,但我个人认为这种“丑小鸭”一下子变“天鹅”的电影还是少一些吧
从某种程度上看,它会误导青少年,让他们只想着一夜成名,让他们做着不切实际的梦,为了圆这个所谓的梦,不惜一切代价,正如那些女大学生为了无忧无虑的奢侈的生活,不耻被包养。
也会使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的更多不满和抱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