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读后感
安禄山叛乱的结果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直入长安。
玄宗仓惶入蜀,行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杨贵妃被逼自缢,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
三)禄山被杀——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
郭子仪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四)思明叛变——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
唐室恐怕史思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五)思明称帝——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帝。
六)平定乱事——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
史朝义部下田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平定。
总括来说,安史之乱虽草草平定,但是仍不能全面地统一中国只是收后长安与洛 阳;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国国势也一落千丈了。
安史之乱的影响 一)政治方面:
【第1句】:藩镇割据 —— 安史余党,讨贼有功之将领等,唐室各授以镇帅,各拥兵割地。
唐室不能制,形成日后藩镇割据之祸。
【第2句】:边患严重 —— 安史叛时,朝廷抽调西北兵平乱,於是边州无备。
吐蕃乘虚而略取河西,陇右之地,威胁西京;又联合南诏,诠窥西南。
东北之契丹又乘虚进入塞内,至令唐室有后顾之忧,终至一蹶不振。
【第3句】:宦官擅政 —— 宦官乘安史之乱,得以掌握禁军,左右朝政,又与大臣互相勾结,排斥异己,终酿成宦官之祸及朋党之争。
二)经济方面:
【第1句】:物资短缺 —— 安史之乱,地方残破,物资短缺,造成物价飞涨现象,例如米价比开元时高涨三百多倍,斗米万钱。
且回纥恃助唐平乱有功,缴索岁帛二万匹,由是中央经济日渐枯竭。
【第2句】:增加税收 —— 安史之乱,人民流散,户籍散佚不少,使「租庸调制」遭受严重破坏,国库岁入大减,因而另立名目,徵收其他税项,以资弥补,致影响民生。
三)社会方面
【第1句】:北方人口锐减 —— 安史之乱,祸延今之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安徽各省叛军所过,人民不死於兵祸,则流亡他地,数百里内无人烟,出现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的现象。
【第2句】:政治、经济、 文化重心南移 —— 黄河流域,经九年战争,社会战火摧残,破坏不已,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加速向南迁移。
总括而言,自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由盛转衰,可说是中国 历史上盛衰的分界线。
及至宋元明清等代,亦未能使国势超越閞元之盛世,故安史对中国的破坏力很强,对中国的影响甚大。
百家讲坛颜真卿读后感
百家讲坛颜真卿读后感颜真卿,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大名鼎鼎,自成一派,尤其擅长楷书。
但他除了是一个书法家之外,更是一个忠贞爱国之士。
他们家门风严正,原创来源搜视,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历代名人辈出,多数都能做到爱国爱民,颜真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母亲殷氏亲自教育他。
颜真卿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侍奉母亲非常孝顺。
开元二十二年颜真卿中进士,登甲科。
奉命巡查河东、陇州。
当时五原有冤狱很久没有断案,天又干旱,颜真卿平反冤狱后,天降大雨,五原的百姓称为“御史雨”。
又巡查河东郡,上书玄宗,弹劾朔方县令郑延祚在母亲死后三十年还未将其下葬,玄宗诏令终身不录用郑延祚。
听闻此事的人都感到害怕。
奸相杨国忠始排挤颜真卿,将他调离出京,担任平原太守。
平原郡属安禄山辖区,当时安禄山谋反迹象已显露出来,颜真卿便假托阴雨不断,暗中加高城墙,疏通护城河,招募壮丁,储备粮草。
表面上每天与宾客驾船饮酒,以此麻痹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
河北郡县大都被叛军攻陷,只有颜真卿驻守的平原城防守严密。
兴元元年,刚直不阿的颜真卿遭奸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中国故事》爱国篇 第六集《颜真卿》,敬请关注。
关于唐朝的安禄山,有什么历史吗
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第1句】: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第2句】: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第3句】: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第4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第5句】: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
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父亲,只是东悄悄,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
香雾沾湿了妻子的秀发,清冽的月光辉映着她雪白的双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我不禁留下了眼泪,滴在了妻子的心中! 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思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
后世诗人常常学此法度。
赏析: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
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
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
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
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
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
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
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
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
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
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
尽室岂相偶
”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
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
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上下五千年里的故事名字
《中华上下五千年》目录: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神农尝百草 黄帝战蚩尤 尧舜禅让 大禹治水 商汤灭夏 武丁和傅说 文王访贤 武王伐纣 烽火戏诸侯 齐桓公重用管仲 曹刿智败齐军 一鸣惊人 孙武练兵 勾践卧薪尝胆 孔子周游列国 商鞅变法 胡服骑射 完璧归赵 屈原投江 纸上谈兵的赵括 毛遂自荐 荆轲刺秦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 孟姜女哭长城 指鹿为马 项羽破釜沉舟 胯下之辱 鸿门宴 四面楚歌 飞将军李广 苏武牧羊 司马迁著《史记》 昭君出塞 马援老当益壮 张衡发明地动仪 黄巾起义 曹操起兵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关羽水淹七军 曹植七步成诗 陆逊火烧连营 诸葛亮七擒孟获 周处除“三害” 王羲之书成换鹅 淝水之战 “三绝”画家顾恺之 乘风破浪 花木兰从军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李春巧建赵州桥 直言敢谏的魏征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经 “诗仙”李白 安史之乱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 段秀实不畏强暴 黄巢起义 “儿皇帝”石敬瑭 黄袍加身 杯酒释兵权 包青天 画家米芾 大败金兀术 留取丹心照汗青 “头鱼宴”上的阿骨打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马可·波罗来华 纺织家黄道婆 郭守敬与《授时历》 王冕学画 大脚马皇后 郑和下西洋 商辂连中三元 戚继光抗倭 海瑞备棺上疏 梃击案 皇太极巧用反间计 闯王李自成 郑成功收复台湾 康熙智擒鳌拜 郑板桥当县令 大贪官和珅 林则徐虎门硝烟 第一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起义 火烧圆明园 垂帘听政 甲午海战 武昌起义
中国通史观后感1~100集
中国的兴衰成败,年沧桑流变.自文明在黄河.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
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读《中国通史》有感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
做人要学会宽容。
有句耳熟能详的名句:“天空是广阔的,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请用真挚的手,接过我手中的花。
它,将在你心坎儿里散发出爱的芬芳。
只要用热情和希望去珍惜,这爱的芬芳就永远在你的心房……宽容,在你身上吗
翻开《中国通史》,发现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秦穆公的一匹良马被歧下三百多个乡下人偷宰着吃了。
秦国官吏捕捉到他们,打算严加惩处。
秦穆公说,他不能因一条牲畜就使三百多人受到伤害。
听说吃了良马肉,如果不喝酒,对身体会有害。
赏他们酒喝,然后把他们全放了吧。
后来,秦晋交战,穆公的战车陷入重围,形势十分险恶。
这些乡下人争先恐后地冲上去与晋军死战,以报穆公的宽容之德。
穆公脱险。
穆公的宽容,让他在危急时刻救了自己。
容忍他人小的过失,他会以一技之长来感谢;释放与你有大仇的人,他会以自己的性命来报答。
只因报恩的情意在心底,总有一天会得到报答。
由此看来,那些刻意寻找他人过错,追寻仇人的人,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读史读到伤心处 读后感
随着年岁的增长,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读历史,特别是在闲暇时,泡上一杯茶,翻开一本书,优哉游哉地读,以致于忘乎所以。
记得六年前,看了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袁腾飞讲述的《两宋风云》,马上被激荡的情节所吸引,以致于后来喜欢读历史书,每当闲暇时,就喜欢打开书本,看看曾经的波澜壮阔,书中的历史人物也马上鲜活起来,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故事,也在史书的讲述中如临眼前。
岳飞狱中受辱,崖山宋臣殉国,于谦被诬冤杀,崇祯煤山自缢,读史读到伤心处,常使后人泪满襟,其中感触,无以言表。
现在的历史有一种说法叫如果不是主义,如果不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把年纪,还沉迷于贵妃杨玉环的温存之中,以致很少上朝过问正事,就不会有安禄山的起兵造反。
如果不是少年康熙隐忍,战功显赫的第一权臣鳌拜就不会被擒。
历史就是这样,往往在某个时刻发生逆转,权谋家往往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细节中,功亏一篑。
或许是祸自微而成,但也有道自微而生.这个决定历史的细节,后人无法解释,就把它称为气数,或是国运。
《舞马的悲剧》读后感200字
提问安史之乱的200字概括我有更好回答小段天蝎LV.4 推荐于 2023-11-26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 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有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
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