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名山读后感汇集90条-读后感
《赠汪伦》读后感1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泾县(安徽皖南山区)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里做客,临走时汪伦突然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面对此情此景,李白非常感动,于是即兴写下了这一首传诵千年的关于友情的留别诗《赠汪伦》。
诗人李白一生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为何对泾县桃花潭这个小地方情有独钟?起因是泾县桃花潭的一个跟李白素不相识的叫汪伦的村民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信给李白,想邀请他到泾县来游玩谈诗,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见信后欣然而往,汪伦盛情款待,但并不见信中所提的桃园和酒店,遂问汪伦,汪伦解释道,桃花者潭水名,万家者,店主人之名,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特停留数日后方才离去。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谎言!汪伦仰慕李白,为见他一面,可见用心良苦啊!人与人之间的友情都是相互的,为此诗人李白后来离别时特做诗以表达对汪伦的深情厚谊。
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李白停留数日后,依依惜别桃花潭,正当离别的船儿缓缓前行的时候,本来定好不来送别的汪伦却带着一群村民在踏着节拍,边走边唱突然出现在岸边,李白非常感动,所以才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啊,纵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友情千金难买,在我看来,汪伦一是担心李白一个人离开会孤单难过,另外也是考虑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所以还是特地前来送别,可见汪伦也是时时处处为朋友着想,十分珍惜这千金难得的友情,李白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恩吧!
读完这首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千金难买,人与人之间彼此应该相互信任,和睦相处,平等交流。最重要的是做人要懂得感恩,懂得相互尊重,珍惜每一份可贵的友情,不要"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友情可贵啊!
《赠汪伦》读后感2
《赠汪伦》是我过古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给他的好友汪伦的作品。汪伦很仰慕李白的诗名,并且听说李白喜爱赏花和饮酒,于是写信给李白说自己住的地方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李白非常高兴,但是去了之后才知道被汪伦骗了。但是李白没有生气,李白暂住在这里的时候,经常和汪伦论诗,所以他们慢慢地成为了好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离开的`那天,汪伦特意来送别他,李白就写下了这首诗赠给汪伦。
我之前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写的是李白的思乡之情,我很喜欢《静夜思》,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知道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非常有才华,被称为“诗仙”。后来学习了《赠汪伦》,这首诗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也进一步了解了诗人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句的意思是李白坐上小船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从岸上传来的踏歌声。是好朋友汪伦来给他送别,李白非常惊喜和高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的送别李白很感动,他觉得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深,但是也没有我和汪伦的友情深,我们的友谊是谁也比不了的。所以李白最后这下了这首诗答谢汪伦。
学习了《赠汪伦》,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李白和汪伦的友谊,就像我和同学们、朋友们的友谊一样。李白和汪伦认识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却可以有深厚的友情,我每天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我们的友谊也很深。假如有一天我们要分别了,虽然我会很难过,但是我也会和大家好好告别,可能以后我们不经常见面,但是也会把对方放在心里,有空会经常联系,我们的友谊永远不会改变!从《赠汪伦》这首古诗里,我思考了很多,我们对待同学和朋友,要友好相处,相互团结和帮助,不能闹矛盾,如果闹矛盾了,我们要勇敢面对,想办法去解决。同学朋友是和我一起成长的小伙伴,我们要像家人一样相亲相爱,共同学习和成长。每个人都需要友谊,有了友谊我们才会快乐,所以我们要以友好和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同学和朋友,感谢大家,珍惜每一段友谊,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赠汪伦》读后感3
首先来认识一下诗中所提到的主人公“汪伦”: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450字一:
在我所读过的小说中,我觉得《俗世奇人》这本书最富有传奇色彩,让人百看不厌。
这本书的作者是着名作家冯骥才,主要说了在天津卫码头上,发生了许多奇人奇事,这些人的故事,无一不让我们啧啧称赞,有个顺口溜: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头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都是真人真事。说的正是这本书。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禁感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天津卫这个小地方,藏龙卧虎,中间的泥人张,他的名声流传至今,捏泥人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书中的那些奇人,如果按照古代学位来称呼,他们个个都是状元。连钓鱼的、治牙的、粉刷的、造假画的……都有状元,可以说,我们只要有一技之长,也可以获得成功。每个职业都有它的状元,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前几年在黄山的时候。在黄山,穿着橙色制服的清洁工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随时都拿着一把专门夹垃圾的钳子,不管在黄山的任何景点,都能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打扫的速度极快,并且十分干净。在他们辛劳的劳动之后,黄山留给中外游客的是中国名山的美好形象。他们就是清洁工中的状元!
同时我也感受到从古到今,社会上是弱肉强食,天津有许多与书中人物同行的人。为什么不写其他人呢?就是因为书中人手艺高超,有十分传奇的故事,所以,其余人都被遗忘了。想到蓝眼、绝盗、泥人张……这些“状元们”,我感受到阳光想到蓝眼、绝盗、泥人张……这些“状元们”,我感受到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就像绝盗,他吸取了多次教训,到后面不露风声,满载而归。他们勤学苦练就得一身的本领,都是自己一人打拼出来的。他们谁不是从无名小卒成了一代宗师?他们让我明白了世界上没有完成不了的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使我想起了学骑自行车的那段经历。那天,我突发奇想,让妈妈教我骑自行车,可是我连连摔跤,导致我信心全无,,是妈妈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
阳光总在风雨之后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我在《俗世奇人》中悟出的道理。
俗世奇人读后感450字二: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作品,收录着几个小故事。本书生动、活泼,让人爱不释手。
本书有《刷子李》、《张大力》、《大回》等17个经典的小故事。这故事里面的人物各有各的特长。难怪冯骥才说:“码头上的人,不强不活不成;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虽然都是道听途说的真人真事,但冯骥才把他们演绎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在他的笔下,每个人物都是鲜活的。
《俗世奇人》中的人物都是天津人,说出的话也很有意思。我非常喜欢《刘道元活出殡》这篇文章。在这个故事中,刘道元闲着没事干,让金三马给他准备食物、棺材,准备装死。因为他想看一下自己死后的情况。不料,那些小混混向他家索要钱财,还不断地辱骂他。刘道元忍无可忍,最后从棺材里跳了出来,把小混混们叽里呱啦地吓得逃跑了,众人也哭笑不得。他则站在灵车上大笑·······
《俗世奇人》中的人物,真奇、真棒、真有趣!
俗世奇人读后感450字三:
书伴随着我,不论何时,我身边总有书,放了寒假也一样,寒假里我结交了一个朋友--《俗世奇人》。这本书中,作者冯骥才描绘了许多天津生活的“奇人”,“奇人” 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虽然这里的“俗世”被解释为人世,但我有时又想,这里的“俗世”会不会指天津呢?我又想起天津的背景: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这大概就是《俗世奇人》的来源了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泥人张那一段: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看完这段,我深有
更多热门文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家乡的黑河
家乡的黑河鸭暖乡张湾小学四年级阎婷玉 我在黑河边长大,黑河是我的母亲。她虽然没有万里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没有滚滚黄河波涛汹涌的壮观,可她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显示着自己的存在。我爱黑河的温柔沉静,千百年来,她一直默默无言地向西流淌,永远不知疲倦;我爱黑河两岸飘拂的杨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杨柳春风,桃花流水,这是你真实的写照。黑河,我的母亲河,在我的心中,你的景色是任何名山大川都替代不了的。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冰雪消融,你用你甘甜的乳汁滋润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春天的黑河,两岸景色宜人:明亮的河水如玉带般向西流去。岸边丝丝垂柳如织,宛如绿色的珠帘低垂。摘一枚柳叶,用叶笛吹奏一曲春天的旋律,悠扬的笛声和着哗哗流动的河水在平静的水面慢慢漾开了去。树丛中隐隐约约露出一两点村庄的轮廓。啊!好一幅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卷! 夏日,太阳从遥远的河畔升起,霞光照在平静的水面上,泛起点点金光。两岸的村庄升起缕缕炊烟。吃过早饭,一天的忙碌又开始了,收割、打碾、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乡亲们的脸上。七月的天气炎暑逼人,我常常和伙伴们一起去河里戏水,投身河中,就像调皮的孩子扑进母亲的怀里,内心感到一阵凉意。我们也在你炽热的沙滩上嬉戏,一任滚烫的沙石烘烤我们的脚板,傍晚,落日熔金,河面上一片静穆。 秋天来了。黑河的秋天是美丽的,河水平静的向西流去。河的两岸丛丛红柳披上了金色的衣装,寒霜染红了它的筋骨,河两岸是金黄的玉米。早晨,阳光将大地染成一片金黄。寒霜附着在那一片糜子和荞麦上,沉甸甸的禾穗低下了头。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上学去,有时,浓雾弥漫了大地,田野和村庄仿佛披上了一层洁白的纱衣。中午,和煦的阳光下,高高的谷垛中间,乡亲们正忙着打谷子。起伏的捶谷声与人们的说话声汇成一首动听的田园交响曲。 严寒阻不住河水前进的步伐。就是冬天,黑河也在冰面下艰难的流动。我们曾冒着刺骨的.冰凉趟水过河,去体验冬天的寒冷。放眼开阔的河滩,成群的野鸭在四处觅食,有的在冰面飞上飞下。耳边传来阵阵“哦、哦”的叫声。
忘不了在你河畔度过的童年岁月。你在我心头烙下的印记永远难以磨灭。黑河啊,无论我身在何方,你都流淌在我心里。
续写《打碗碗花》_250字
一天外婆又领着我从水渠旁边经过远远地就看见了那粉中透红的打碗碗花。我急忙跑过去摘那花外婆还是重复着那句“谁摘打碗碗花它就叫谁打破饭碗”的老话我连忙自信不疑地说:“打碗碗花不打碗!”外婆严肃地说:“谁说的?”我睁大眼睛顽皮地说:“我那天已经摘了一束打碗碗花而没有打破饭碗呢!”这时外婆“噗哧”一声笑了出来马上走到我的身边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这种花原名叫“莞莞花”确实是不会打破饭碗的而大人们用这种方法目的是不让小孩来破坏这美丽的环境。”“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大人们的意图再也不去摘“莞莞花”了。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此发现有人在摘花破坏环境我就上去劝说让人们个个成为保护环境的好公民。
一路花香续写_300字
听了挑水工的话破水罐沉默了它望着小路旁那些散发着芳香的花儿一个大大的问号在破水罐的心中产生了:花儿真是我浇灌的吗?第二天破水罐依然像往常一样跟着挑水工去小溪边挑水可它今天多留了一个心眼。它在回主人家的路上很留意自已身上的那条裂缝水从裂缝漏了出来这样破水罐看着水漏到了泥土里花儿吸收了水分长大了。破水罐感到了一丝快乐但当到达主人的家时它又感到十分伤心因为它又漏掉了半罐水它再一次向挑水工道歉:“对……对不起……起我又漏掉了一半的水”。而挑水工什么也没说拿来胶就把破水罐的裂缝粘上了。挑水工抬上它又去挑水这回破水罐没再漏水但它发现花儿们都被晒蔫了。
这时它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世上每一件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只要恰到好处把自身的特点利用起来就能发挥作用。
彼岸花_700字
黄昏,天空是一片哀伤的橘黄色。一株血红的彼岸花灿若残阳,安静地摇曳。 这是我一直一直期待的一幕,凄美又安宁。 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有一种花,叫彼岸花。但我却不明白其中的哀痛与凄凉,只知道它很美,柔柔弱弱地生长在路边,血样的红色中透着一种华丽的意味。 今天,在校园里看见这些小小的彼岸花时,不禁勾起了我的思绪。相传彼岸花生长在阴郁而绵长的黄泉路上。亡灵们排着队走向冥府,那沿着黄泉路纵情开放的彼岸花,可说是这路上最独特的风景。花开得凄美绝伦,虽不失优雅,却带有一丝东方人特有的幽怨。花瓣的皱褶百转千回,丝丝缕缕,似诉不尽生死永隔的哀叹。 而我面前的这丛彼岸花,纤细、曲折的嫣红花瓣从花心向四周伸展,仿佛千丝万缕的红线,扯住世人与已故亲人的心灵。它开得那样的温柔,那样的精致,那样的动人心魄。
有人说彼岸花的“花叶永不相见”,就像人们的生离死别。是的,它生了一个如此纤长秀美的花茎,却没有衬花的绿叶,我也曾经因此而遗憾过——但也正是这份遗憾,更显出它的凄美绝伦——有叶时无花,有花时无叶,永远都是一个人孤单地守望,即便同根生,即便定下了生死相约的盟誓,却永远难逃命运的折磨,永世不得相见。正如岸两边的人们,生生相错,凭水相望,却是永诀。 我曾经幻想彼岸花的前生,应该是一对爱得很深的恋人,却因天灾人祸,阴阳两隔。他们虽然不得相见,却痴情地守望着幸福,地久天长,就化作了一株幽怨的彼岸花,生长在同一根花茎上,却一个是花,一个是叶,肝肠寸断,悲痛欲绝。任凭它们怎么努力地牵手,也永远无法感受到对方的温度。
朋友有一次问我,其实彼岸花的颜色很明艳啊,为什么总把它想得那样悲伤?我说,是很明艳,很温暖,但是是一种湿湿的明艳,明艳得让人想哭。在这个世界上,太过艳丽的颜色,反而会有一种让人心痛的味道,心痛这世上会有这么明艳的颜色。朋友说,不是的,是心痛于太过哀伤的事物为什么总用华丽的颜色封闭自己。
成长感悟——阅读《青铜葵花》_650字
今天,我再次读了一遍曹文轩的著名纯美小说《青铜葵花》。第一次读时,我只是被青铜和葵花的善良感动。读第二遍时,我则是被他们经历了苦难和坚强感动。青铜和葵花的成长多么的困苦啊!他们经历了风灾、水灾,房子都没了,但他们却从不抱怨;蝗灾过后,一家老小都没饭吃,但他们不埋怨生活,而是将天空中的白云乐观的想象成食物……经历种种磨难,而他们却生生不息,自强自立。而我回顾我自己时,却不禁为自己的生活而惭愧。葵花和青铜,虽然自己都想上学,但为了别人都不肯上学。而我呢?却轻易不肯为别人而放弃自己的机会;葵花她自己懂得应该珍惜上学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自己学好。而我考好了却只知道问妈妈要这要那……好像不懂成绩是自己的一样。当看到青铜自己主动提出要替葵花受过时,我不禁想起了我有一次不小心碰到了我前面的人,因为害怕被责骂而把责任推给了我同桌。
我以前就看过一句古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一件恶事哪怕再小,也可能是形成坏习惯的一个开端,而去做了一件善事,就是毫不起眼,也可能是形成好习惯的开始。因此,我们必须去判断,哪些事应该做或不该做。看到青铜同爸爸一起去割茅草时,爸爸心里想的那段话,让我感受到了青铜有多么不幸,而他还是那么的善良,虽处在逆境,但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呢?虽然我绝大多数时间都比较体谅我的父母,但有时候在无形中也加重了我父母的经济负担。以后,我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能随心所欲。其实,如果少年时有了苦难的磨砺,成功后才能更加珍惜成功;如果少年时就安然无忧,就算得到了成功,也比较容易失去。
如果我将《青铜葵花》的意义真正自己理解透彻了,那也许就是我悄然长大的时候。
《一路格桑花》
《一路格桑花》是一部反映当代军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情感片。它正面描写了长年驻守在川藏公路线上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艰苦卓绝,险情不断的战斗生活情景,满怀深情地为几代川藏线官兵立传,热情讴歌了当代军人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自觉牺牲奉献精神。
该剧以交通武警中尉李青格和艺术学院的漂亮女生安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大队长和妻子郭红、教导员周明和爱人沈萍的婚姻生活等,故事开始于2007年夏天,08年5月汶川地震结束,激情演绎了一部感人的故事,全剧洋溢着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青春阳光气息。 看完,心里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感动于邓刚籍籍无名、长年累月奋战在川藏线上的无怨无悔;感动于周明——一个放弃都市安逸生活到川藏线追寻父辈足迹的干部子弟,却因一次意外事故,永远长眠在了雪域高原;感动于那些无名的交通武警战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吃上饺子,就是过年“;感动于在背后默默付出辛劳的军嫂,她们是武警官兵心中的格桑花! 川藏线是充满神奇的地方,似乎与那里发生联系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一个怀疑丈夫有外遇的军嫂,愤然去西藏离婚,却发现了丈夫令她落泪的秘密,最终当着丈夫的面撕碎了离婚协议;一个靠打工艰难养育女儿的农村军嫂,在丈夫失踪10年后去川藏线寻亲,找到的却是雪山下丈夫的两座坟墓…… 喜欢安宁,喜欢沈萍,更喜欢凌潇肃扮演的李青格,他把角色演绎得非常好,不光是他帅气的外形,磁性的声音,还有他自然天成的表演。 一系列的磨难让李青格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官。而一直以来以个人为中心,任性,自私,骄横跋扈,自以为是的赵柯扮演的安静也成长了,她再也不是那个娇小姐了——大灾让不太崇高的人变得崇高,让崇高的人变得更崇高! 正如李青格所说:“地震,汶川不是震中,震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大灾面前,考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它同时考量的还有每个人的内心。就像“非典”时期,我们国家的离婚率下降一样,于是灾难来临之际,正要出国的安静不顾一切地回到蓉城寻找她的亲人,她寻找到了心灵的抚慰和灵魂的复活。 那一刻,地动山摇;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有一种地震在人们的心中发生了。本来铁心要离婚的郭红找到了抢险一线的邓刚,当面撕掉了离婚协议;每天以泪洗面的安静激情参加了一场募捐义演,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真诚祝福,为李青格、为军人、为所有坚强的灾区军民……可爱的交通武警战士,他们默默无闻,把青春和生命、爱情和梦想都铺洒在川藏公路上;可敬的军嫂,她们忍常人所不能忍,风雨一肩担——他们就像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圣洁而美丽。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感动了更爱感动的我!
格桑花随着季节变幻,颜色也会转变,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美而不娇,柔弱但不失挺拔。让格桑花——高原的幸福花继续绽放自己的美丽,永远开放吧,开在雪域高原,开在人们的心中,铸就新一代不朽的军魂,荡涤人们凡俗的灵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66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