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情诗词欣赏读后感

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500字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五):赴一场诗词的盛宴作者: 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23-7之前看各种诗词赏析,从来没有像看诗词大会这样上瘾。

这是一道全民的精神大餐。

在春节,从大年初二开始,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亮相央视荧屏。

连续十天在黄金时段播出,带领观众领略中华文化魅力,感受诗词独特韵味,节目根植传统文化,在第一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境界,形式新颖,格调高雅,是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美画卷,引爆全民追看热潮,迅速在大屏小屏走红,我们多了更多的话题,诗词大会,飞花令,百人团,被誉为春节新年俗。

在看得见的传统之外,诗词更重要的贡献,是静水深流的想象力,是逆风顺风,无阻飞扬。

这个最重要最幸福的时刻,全家人、全国人,因为中国诗词,围坐一起,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分享惬意、美意、诗意,成就生长、生活、生命。

短短数日,圈粉无数,有70老翁,十岁小儿,中东大叔,非洲小伙。

有执法民警,市场保安,乡村教师,全职妈妈;有理工女生,文艺青年,农民大伯,IT达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身份各异,年龄不同,都拥有同一个梦想:参加中国诗词大会,在全社会掀起诗词大合唱,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诗词,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与经典

节目在比拼诗词时,讲述选手与诗词结缘的感人故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独臂女孩张超凡、在工作之余抄读古诗文的毕凯,用诗词磨练意志的抗癌农民白茹云等众多选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不仅展现了诗词之美,更让人看到了诗词熏陶下的高尚灵魂,看到了当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儿。

本书系根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文字脚本与竞赛题库加工整理而成,在保留节目原有精华的同时,丰富了部分内容,是一本优秀的传统文化类读物。

入选诗词以中小学教材名篇为基础,选题精准、命题范围恰当、重视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出题范围从《诗经》一直到毛泽东诗词,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咏物、咏怀、咏史等各个类别,选择具有“当代意义”的经典名篇和名句,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进行高度凝炼,透过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引导观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力求将题目与现实生活相关联,题目生动活泼而不呆板,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

我们可以从书中回顾当年舞台的情景,回看选手们的情况,从做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诗词的乐趣。

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明清诗词尽在其中。

特别是将毛泽东诗词纳入题库,通过其《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气势磅礴、寓意深刻、意境高远的名著诗篇,为古典诗词注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基因,进一步升华了节目的思想内涵。

嘉宾专家的点评精彩精辟,把中华诗词中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事方法,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等,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很多点评的金句在网络上迅速热传,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

尤其是栏目组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构建诗词题库,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邀请的点评嘉宾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均为国内知名学者,主讲过《百家讲坛》等重要文化节目,点评融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

这是现场诗词的狂欢,有眼泪,有悲伤,有纯粹的欢喜,有凄凄的别离,有限文字背后是无数故事。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不仅是文辞美,意境美,色彩美,心境美,更是每一个灵魂诗意的激发。

白茹云的诗意是“前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武亦姝的诗意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陈更的诗意是“恰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的坚韧乐观,纯真可爱,甚至是急躁冒进,都让人看到的诗词是火热的、是鲜活的,是有力量的,是的,人生自有诗意。

诗词是有温度的。

每一代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传承,晋朝人都是是兰亭聚会,曲水流觞,唐朝人读诗,是高朋满座,冠盖京华。

革命者读诗,是雨中绝笔,肝胆相照,而我们的方式就是中国诗词大会。

因为诗词是会飞翔的,会把你带向遥远的山水田园,会带你自由的飞翔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会让你任意穿越任何一个时代,诗词何处无世界

一扇门,世界就关在门外,一首词,世界就尽收心底。

中国诗词大会,打通了文化传播的另外一种路径,让几年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人们有了精神上的聚点。

读诗词,从一个人的事,变成所有人的事,这是平台的引领,更是文化的力量,激发情感共鸣,寓教于乐,像一道清流浸润人心、滋养灵魂。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六):2023年最后一个星期:

【第1句】:看完《人名的名义》;

【第2句】:开始搜集今年的《最给力华语解说詹俊经典解说合集》视频素材。

考虑到相比于2023除夕来得特别早,2023年除夕又这么晚。

所以可以到明年1月下旬再开始密集制作;

【第3句】:继续写《新白娘子传奇》,元旦前就在网易云阅读发表已经写好的部分。

随着重温剧集和持续关注20年来各位主创的近况,越写越入佳境。

这跟与电视剧同步问世的剧集赏析可不一样,我将在《青城山下白素贞:珍藏<新白娘子传奇>》中,以电视剧中的插曲与台词为线索,着重描写原剧中主创的近况,及2013年暨《新白娘子传奇》播出20周年时,‘小青’陈美琪、‘白蛇’赵雅芝、‘许仙’叶童三大女神重聚南京江苏卫视的现场盛况。

对于5年的创作生涯而言。

选择它(指为轰动全球华语世界的《新白娘子传奇》制作20周年纪念册),作为2023年的最后一件事。

就好像又跟小时候的那个我,谈过一次恋爱了。

不过现实中,我身边的女孩,倒是越来越多——

【第4句】:无论是在重庆市巴南区恒大城A区37栋快递点做事的这个妹子,还是QQ联系人名单中的95后、全国各地的迷妹——杨梦雪、邹岳辰......抑或街子古镇台北甜品的......‘甜品女孩’(家人和朋友都知道了,我以写书的方式......向你求婚),你们都是我亲身接触过的。

2023年这最后一个星期里,我还是会时常......把你们记在心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选拔已经结束。

明年春节就将播出的第三季......对于成功举办了两季的这档近两年央视的王牌文化节目,还有多少新的惊喜呢

对于节目录制的关注,也将是年末这一个星期,所要重点关注的——就在家里......过完这最后一个星期了。

在全城的永辉、新世纪百货门店里,四处搜寻‘金汤肥牛’、‘金汤虾球’这两种康师傅近年推出的方便面品牌后,渝北新光天地、九龙坡‘御江洲’、渝澳大道‘恒大新城’三个地标突然出现在眼前。

虽然这两个星期,我都有去石桥铺(在科园三街,又发现了一家‘黄嘉家米线’),但感慨时间......真是要与繁忙的车流拼黄昏。

而在这其中,人的生命,才真正是最脆弱的......陈家坪长途站旁的富丽大酒店,赶上了又一对90后的婚礼,男孩女孩颜值都不算高罢了。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七):重遇诗的美好很少看电视节目的我,偶尔一次看到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即刻着迷,那场正逢武亦姝出场以及后来的“飞花令”环节,当选手不断说出带有月字的诗句,脑中不禁浮现出钱基博老先生的话:“我也不知道哪国的月亮圆,只知道没有哪个国家写过像中国那么多的月亮诗。

”是呀,没有哪个国家写过像中国那么多的月亮诗,而且没有哪个国家写出过这么多美好的月亮诗。

就在那一刻,我同很多人一样,又一次为中国诗歌之美而折服。

我想之所以如此多人的喜爱《中国诗词大会》,并形成现象级传播,是因为在其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有情而美。

儒家的思想指向即为诗,所以诗词一直是中国文人最为推重也最喜爱的文学形式,中国文士的高洁、才华、济世、隐逸、风骨与傲气,都在诗歌中展露无遗,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文人们都把情绪化为诗,即孔子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应该说诗歌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美好的情操,也把这种情怀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在阅读诵读的过程中,自然会涌现出无限的意象,这就是中国诗词的美好之处。

另一点为人称道的是,在《中国诗词大会》,诗歌再次与时代、与人相遇,使诗歌充满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每一个参赛选手的不同经历与各自气质,都为诗歌注入了独特的魅力,既有果敢自信的陈更,也有淡定从容的武亦姝,既有独臂女孩,也有修自行车的老大爷,还有从事高压电工作的工人与抗癌农民,令人感动之余,也感受到诗歌独特的精神魅力,苏轼历次被贬,他却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李白仕途不顺,他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还有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无论你在高峰抑或低谷,最终总能在诗词中找到属于我们的内心慰藉与精神力量。

而这本《中国诗词大会》无疑是精彩的延续,其中再现了百人团对抗 “飞花令”、沙画线索题等环界,并力争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参与进来,题目完全复原了节目中的设置,每个读者都可以解答,包括“飞花令”的环节,附有答案与自我评价,并且对于每位嘉宾所提及的诗词都有备注。

书末附有的诗词索引,详细记录了自先秦以至于现代所选取的诗词及作者,让我们体会到编者选取诗词的苦心,在经历过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之后,我们还可以将时间凝住,细细品味咀嚼诗词中的言外之意。

而这本书,让《中国诗词大会》这个现象级节目由屏幕上重新回归到纸端文字间,让瞬间风采留驻于墨色之间。

书的编纂也花了很多巧妙的心思,解读诗句之余,还点缀有中国古典画作,且与诗作遥相呼应,更易体会诗中意境,比如在点评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字旁,附有一幅元代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轴》,笔致苍健洒脱,须知竹石是苏轼特别喜爱的绘画元素,在文字之旁更衬托出诗人的隐逸高洁。

或许这本书与这档节目一样,可以激发出更多喜爱诗歌之人的兴趣,重拾诗歌之美,重拾古代艺术之美。

历史上每遇文化变革之际,每次文学走到无路可走之处,人们总是以古为鉴,总能在古代文化中寻找到新的精神力量,因为那是我们的精神之源,民族根基,而诗歌则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滋养出的美丽花朵,久经岁月而不凋,藉由《中国诗词大会》这种形式,我们又一次与诗歌相遇,与诗的美好相遇。

这就很好。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八):奔跑的路上,我们丢掉了什么

平生最为羡慕的一个时代,就是盛唐。

那是个绚丽辉煌的年代,也是个豪情万丈的朝代。

那些年,才情横溢的盛唐诗人宛如雨后春笋般接连涌现。

难以计数的佳作,浩渺如繁星的意境,这些能跨越历史的溯流穿越千百年流传至今的名作,不仅是独居美感的艺术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当时,写诗成了人们内心默许的独特娱乐活动,正如现代人饭后刷朋友圈的习惯类似,古人喜好举办斗诗大会。

或是一方凉亭,几杯烈酒,荷叶满池,池塘边是盛放的一簇簇牡丹,大家围坐一桌……于是就再这样充满生机的愉悦环境中,诗人们纷纷调动了全身的文艺细胞,不下片刻心中便有了大致,千古名句一挥而就。

正如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那的确是一个值得永远怀恋的年代。

这便是古人的惬意生活。

可是如今我们现代社会,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东西,慢慢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从前的一切都依存自然而生,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与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恰恰是这种紧密联系,才让人类社会自然和谐,且人人都拥有着富有诗意的灵性。

现如今,生活在工业化的城市里的现代人某种程度上,已经渐渐丧失了这种与自然为友的纯美灵性。

或者说这种灵性被压抑掩埋在了心里最不可见的一个阴暗角落。

有时候不由会想,现代的我们这些人,和古时的平头百姓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生活环境,科技水平,人文思想,还是别的什么东西

我看到过一句非常发人深省的话:“被闹钟或者机械化声音吵醒的人和被晨曦、鸟鸣唤醒的人完全是不同的人类。

”是了,区别也就在这里了。

现代人的生活里确确实实应有尽有,火车、电梯、楼房、高耸的水泥建筑、精雕细琢的食物、不断更迭的智能电子产品等等,这一切事物,我们周围的这些,我们所依靠的这些,其实都是没有生命的,更不用谈让人有美的感受的灵气与生机。

没有生气与生机的氛围,现代人很难再如古人一般悠闲度日,满足的生活标准越来越高,我们不得不为之奋斗。

耕田犁地的田园生活也成了奢望,腰酸背痛才是实况。

于是再这样日复一日的摧残下,当然很难再生出一份写诗抒情的心境。

以前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背景板上画着日月星辰,还有有蒹葭、荇菜、木槿等植物,也有关雎、布谷、杜鹃等动物。

这些源于大自然的煤海事物是可以让人人感悟与敬畏的。

比起我们现如今,整日盯着一部智能手机,急匆匆地穿行在冰冷的水泥大厦间,古人们穿行在落英缤纷的桃树林里悠闲漫步,这样我们的生命体验自然是截然不同的。

上文说了这么多,并非是贬低如今社会有多么负面,只是在想,如今仅仅是这样,生活终究很难见到诗词的影子了,那等社会再高速发展十年,二十年,甚至六十年,到了那时我们的传统诗词还能继续存在吗

这并非杞人忧天。

可是为了适应真的该丢掉这些传统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今央视接连推出的这几档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都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产生的思考范围也颇为广阔。

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能拥有那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首诗的悠然心境了。

我们日复一日过着“吴刚伐桂”般的枯燥生活,急匆匆在红尘中奔波,日复一日的生活挑战着我们的耐心,我们无法停下,只身独行。

生活这颗桂树永远不会倒下,我们的斧子即便再锋利,也几乎改变不了哪怕它的一条纹路。

于是单调的生活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薄膜。

这样的高速社会中,《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更像是一道温柔缠绵的午后和煦的日光,它的热播,驱散了人们心间密布的沉郁雾霾,让“传统诗词”这一甘霖,重新撒遍了所有人的心田。

看着节目中一位又一位登台的选手,他们中既有稚气未脱的纯真孩童,也有风度翩翩的儒雅人士,温婉多情的柔弱女子,亦有精神矍铄的鹤发老人……其中他们答题的风度也是不尽相同,有的沉稳把握,有急躁不安,有的惋惜叹气,有的激动欢呼……尽管结局不尽相同,但是从那一张张面庞上洋溢着对诗词歌赋的欣赏之意中,屏幕这边的我也不知不觉便被他们的热情感染。

这套丛书的上部,介绍了几篇《诗经》中的经典之作,来自一些参赛选手的叙述以及节目组的细心挑选。

《诗经》就是我国诗词的经典代表之作。

首先《诗经》中很多诗很美。

很浪漫,语言美,画面美,意境也美。

我最喜欢《蒹葭》这首,水边,蒹葭,美丽的风景,又有爱情的主题,追求心中的爱人,婉转反复,值得反复吟咏。

并且《诗经》也使我相信了一件事:生活在自然环境里的人有一种灵性。

每一页都有着不同的选手,不同的佳作,也得到了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书里的插图内涵悠远,诗词旁有着详细的注解,在细品之下,古色气息朦朦胧胧。

近似眼前而又触摸不到,朦胧憧憬,清远宁静的深情优雅之感,古色古香带着清隽而又烂漫的气息,心中迷漫而又隽永清灵。

于是愈发觉得我们国家的诗词非常之美了。

那如何才能守住这些传统的精神产物呢

这里突然想到曲黎敏女士对诗经解读中提到的一个观点: 中国自古就是诗教,诗教是美育,远比德育重要。

因为美育源于天性,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小孩子看到花开就喜悦,这就是天性的同情。

而德育源于后天,道德教育是为了防止人的过度自私而设定的维系互利的社会契约。

我们之所以有道德约束,实际上是在告诉大家,因为我们是一个群居社会,人不可以滥用自己的自私。

就是说在群居社会里边,大家要想都过得好,就必须遵守规则。

关于诗教和美育,大家可能会进入一个误区,认为诗教就是背诗。

其实,诗教不是背诗,而是要培养诗意的心、诗意的眼。

可怜今人喜欢以“有用”“无用”区别事物,不知“有用”之物陷你于庸常,“无用”之诗则解脱你于庸常——有用之知识,是让你活着;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不管是什么样的诗词,只要是有益于精神层面的,都是好诗。

有时读诗,心中油然而生的一种情感自己表达不出,那索性便不表达,反正不管怎样,读诗,赏诗,总归是自己一个人的事。

读诗人,读词人,读伟人,读哲人,读圣人,再读寻常人,再读世间百态,最后才能读得自己半分。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九):生活处处有诗意最近出门散步,总能瞧见青石板上落满了星星点点米粒一般的桂花,萦绕在侧的也都是甜甜的桂花香,那种浅浅淡淡的香气就那么飘到鼻子里,让人微醺又很享受。

很想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搜肠刮肚,倒觉得古诗词更能妥帖的表达心意。

“花味袭人露浅黄,不看姿色闻秋香。

”“雪花四出剪鹅黄,金粟千麸糁露囊。

”其实,平日里的这种情境特别多,一夜忽来的春,天高气爽的秋,再细碎到波光粼粼的水;洒满庭院的月光;还有漂泊在外的离愁;美好的爱情、友情……这时候,就会发现古诗词的妙不可言,因为什么都不能比这更好。

言简意丰,意蕴悠远,随口念出一句,就能很合时宜的熨贴人心。

最近在读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上下两册书将电视节目中的个人追逐赛、擂主争霸赛、飞花令搬进了书中,让关于诗词的内容不再那么单调古板,多了许多趣味性。

里面除了有完美的赏析,还有好玩儿的答题机制,闲暇翻上几页,倒也有趣。

而且越翻越觉得生活处处是诗意。

说到美丽的景致,有“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说到抒情,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都不过寥寥数语,却能道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与情谊,实乃古诗词的一种特有境界。

而且《中国诗词大会》这本书,还解读了我们平时很多刻板印象的误读与曲解。

像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一直把“蓝”理解为“蓝色”,然而实际上,这首诗中的“蓝”是一种水草,叫“蓼蓝”,为碧绿色。

还有《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们也一直认为这是浪漫的场面,而实际呢

其只不过是为了衬托后面归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悲伤之情。

说起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也是在怀孕后重新正视起来,每次读诗都心下沉静。

宝宝出生三个月后,每天读一首诗词和童话给他,小人儿总能很认真的听,还望着我笑。

那么小的宝宝自然不懂我在干嘛,可是诗词自有它的韵律,光是读出来就很动听了。

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就有琴瑟和鸣把诗词唱出来的习惯,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知乎曾经有段时间有个热门话题就是关于要不要孩子背诗词,一部分人觉得学诗词没必要,小孩子纵使熟读熟记也是无用功。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事实,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古诗词这个东西就是如此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读多了,自然悄悄在内心扎了根。

有一天当你真的触景生情,脑中冒出曾经读过的诗句,才会意识到它的妙不可言。

秋天了,一场秋雨一场凉,周末在家不出门,泡一杯热茶,啃一口月饼,看看这书,倒也是有滋有味,生活处处有诗意,诗意在人心。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读后感(十):诗词是我闲常事——从诗词谈到《中国诗词大会》这本书对我来说,读诗还有作诗都是闲常事,是生活的一种方式。

闲时,忙时,都可取一册诗词集来读,翻他几页,看他几首,都是一种消磨岁月,增进自己的方式;遇云,遇雨,遇月,都有一种诗情在胸中激荡,于是不能不吐而为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诗的民族。

从《诗经》到《楚辞》,到诗,到词,到曲,诗文化从来不曾断绝,一直在流传,几千年的岁月下来,中国的诗文化从未变色,也从未改变,中国人是最脚踏实地的民族,也是最诗意浪漫的民族。

诗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基因,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处境,都可以发而为诗。

只要有诗,人总不会绝望,就总有路,我想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五千年而不绝,诗的功用是绝不可忽视的。

所以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以来,我一有时间都会去看看。

这次又遇到这个节目出了书,所以也自然地要翻来看看了。

怎么说呢,就像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播出以来,引起的争论就不小,因为这个节目实在是有些别致的,和别的综艺节目都不太同,而又不是严肃的诗词讲坛,所以质疑的人不少。

我看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本书时,我也有一种直觉,觉得这本书引起的争论恐怕也不会少,因为从书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实在是有些别致,里面的内容和传统的书大不一样。

传统的书一般是只提供知识,人是不能和书互动的,这本书却可以让读者和这本书发生互动,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就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是我是比较欣赏这种做法的。

我来说说这本书的优点吧,一是这本书选取的诗词好,这是最主要的一点,这也是这本书最值得买的一点。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各种诗词选集,比如《唐诗三百首》这些,其实诗词都在那里,读者想去读,现在网络又这么方便,都可以找到的。

但是问题是中国的诗词太多了,光拿唐诗来说,就有数万首,其中好坏并存,一般的读者是很难分辨的,也没有精力时间去分辨,所以诗词选集的作用就是在中国的诗词宝库里,选取最好最能引人共鸣的诗词来呈现给读者。

《中国诗词大会》这书选取的诗词,首先量多,再有都是好诗好词,有些是大家常见的,有些则是好的却不常见的,本书的编者应该在选诗词的时候花费了很多苦心,读这本书,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最大程度地了解中国诗词的面貌,也最多地接触中国的好诗词。

二是这本书用了十分灵活新颖的方式,在书本和读者之间有了互动。

让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那些嘉宾可以在这本书里比一比诗词储量,就像是参加了一个纸质版的《中国诗词大会》,这对于读者看这本书的兴趣将会有很大提升,而且能让读者看完这本书后,想起许多以前背过的却忘记了的诗词,也能记住许多新的诗词。

这本书是极其适合小孩子或者学生的,真心推荐之。

当然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啊,封面插画啊,都十分美观大方,这些读者都能见到,就不多赘言了。

最后我想说一些我自己想说的话,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诗词是一少部分人的游戏,起码是属于那群读书人,或者上层精英的,所以《中国诗词大会》开播以来,一直有一种论调说,将诗词搞得这么娱乐化,这么让普通大众接触进来,会不会让诗词的形象受损,让诗词滥觞。

针对这个论调,我想说的是,诗词从来不是一部分精英或者文化人士的游戏,中国是诗词大国,绝不是因为那一少部分人成就的,而是全民族一起成就的。

从《诗经》开始,普罗大众就加入了诗的创作,《诗经》里的风,乐府诗等等,里面就有大量篇幅是地方民歌转化而来的。

而且中国的大诗人,大词人,都是在中国这篇诗性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这篇肥沃的诗性土壤,我们有理由质疑,李白杜甫还能成为李白杜甫吗

中国自古以来,诗词在民间就有很高的流传度,中国是一个全民读诗,全民作诗的国土,所以让诗词回归大众,让诗词在平常百姓间流传,这是正该的,这是回到了诗歌的传统轨道了。

让诗词复活,是有利无弊的事情,所以不管怎么说,见到人们越来越关注诗词,都是一件幸事,都是应该要大力支持的。

好词佳句摘抄大全

[名著名篇名家]《 稻草人》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赞美梅花的词语 创建文明校园的小学生演讲稿 二年级好词好句 小学语文第三册词语搭配表 表扬营销关系的词 关于小鱼的好词好句好段 王勃思念友人的诗 感恩父母好段 《伊索寓言》中的好词好句 描写山村的好词好段 [名著名篇名家]《小桔灯》好词好句 有关教师节的好词好句 关于菜园植物的好词好句 [名著名篇名家] 冰心《 笑 》中的好句好段 中小学生关于学做家务的好词佳句好段 关于暑假生活的好句好段 [名著名篇名家]《藤野先生》中的好词好句 关于下棋方面的好词好句好段 经典名言佳句 悼念灾区灾难的词语 游泳的好词好句好段 《红楼梦》人物神态描写好段摘抄 爬山的好词好句好段 关于晴天的好词好句 描写离别好词佳句 小红帽好词好句好段 《女神》的好词好句 冰心《繁星》《春水》好诗精选 红楼梦的成语词语 [语文知识][问答]“ 狂歌走马遍天涯 ” 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好段 承上启下的段间过渡佳句 《飞鸟集》中的好段 采果集摘抄 描写童年快乐的事情的好词 小学生描写植物的好词好句好段 “如果我是语文老师”作文好句好段 冰心好句好段摘抄 与《水浒传》有关的词语 描写踢毽子的好句好段 含有数字的宋词名句精选 《园丁集》佳句 描写菠萝的好词 游戏活动的好词好句好段 描写痛苦的词语 关于夏天夜晚的月亮的好句好段 关于想念已故母亲的好句好段 老师和跳水解说员的口误笑话 [学生答题笑话]气死老师的答卷 中国古代十大情诗, 千古绝唱,凄美动人 学宋词不可不知的含有动物、植物、花果、颜色、地名等名称的词牌名 [禅心慧语]善缘是生命的渡船 [禅心慧语]感悟人生-痛苦如盐 关于芦苇的好词好句好段好诗 悼念亲人的诗词好句 描写花儿开放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惜时”好段 乡下美好景色好词好段 有关游记的好词 苦难的好句好段 《围城 》好句好段摘抄 8个字好词佳句 三国中的格言 小学生做语文作业弄出的笑话之一——学小学语文确实不容易 关于专一的好句好诗 8个字的爱情句子 形容声音美妙动听的词语 《西游记》读后感 [读后感]爱也彻底,恨也彻底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禅心慧语]处理痛苦的智慧—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西游记》里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泰戈尔诗集《采果集》《流萤集》里的优美句子 泰戈尔诗集《园丁集》里的好句好段 泰戈尔诗集《飞鸟集》里的名言佳句 关于爱的名言佳句 徐志摩的好词好句名句 [美文欣赏]送给所有相爱的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给朋友的生日祝福语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词汇和句子(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其它类]各种花木的象征性语言(花语) 有关长相(脸、眉毛、眼睛、嘴唇、鼻子)的词汇 老外学汉语的笑话 有关失败的哲理好句 关于爱的好句好段 大学毕业离别赠言 [智慧人生]善是精神的契约 感悟人生——每个星期抽空到墓地走一趟 [其它类]结婚多少年各是什么婚

关于我的同桌的好词好句好段 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古诗人教版 有关战争的名言 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好诗好词][红楼梦][好了歌]《红楼梦》中破足道人念的《好了歌》 [好曲][红楼梦][好了歌解注]《红楼梦》中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 [好诗][红楼梦][问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咏菊诗《问菊》 [好诗][红楼梦][秋窗风雨夕]《红楼梦》中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 [好曲][红楼梦][飞鸟各投林]《红楼梦》中总收尾的曲子《飞鸟各投林》 [好诗好词][红楼梦][葬花辞]《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辞 [好曲][红楼梦][引子]《红楼梦》中的好曲《红楼梦曲——引子》 [好曲][红楼梦][终身误]《红楼梦》中咏叹宝玉、宝钗、黛玉的好曲《终身误》 [好曲][红楼梦][枉凝眉]《红楼梦》中咏叹宝玉和黛玉的好曲《枉凝眉》 [好曲][红楼梦][恨无常]《红楼梦》中描述元春的好曲《恨无常》 [读后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节选123 [好句好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好句好段123 [好句好段][骆驼祥子]《骆驼祥子》里的好句123 [好词好句][鲁迅《故乡》]鲁迅作品《故乡》中的好词好句123 小学二年级一句话写话作文 含有 入 字的成语 鲁迅作品中的好句好段好诗 [好段][格林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好段123 [《水浒传》知识点][人物]水浒传中108将人物的绰号123 [词汇][综合治理]有关综合治理的词语123 [词汇][环境污染]有关环境污染的词语123 [好词][绿色生态环境]关于绿色生态环境的好词123 [词汇][环保]关于环保的词汇123 [词汇]流行新词摘抄(含网络新词)123 描写春天景色带有春的词语 关于新年春节元宵节的古诗词文章 描写关于春节过年的好词好句好段 [好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的好诗123 [歇后语][三国演义]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歇后语123 [好句][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的佳句123 赞美小草顽强生命力的句子段落 描写梨花的诗句 教室卫生标语口号 有关保护眼睛的好句好段 关于保护学校环境的好句好段 抒发雄心壮志的诗句 描写梅花的好词好句 描写山水风光的好段 关于爱国的好词好句好段春景的好句 写猫的诗词 形容小学生的搞笑作文片段摘抄 家庭幸福格言 形容夏日美好语句 描写眼睛的好词、名句佳句 描写生日烛光 玉树地震感人诗文 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的句子 灰姑娘的好词好句好段 有关节俭的佳句 快乐家庭格言 赞美青海玉树地震中舍身救人的香港义工黄荣福的好词好句 描写仙鹤的好词好句好段

红楼梦书评

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和。

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与成亲,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

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

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

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

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

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

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

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

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总是悲惨的。

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

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

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

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

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

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竟如同当年的,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惹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

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

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

当然不全是。

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

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

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

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

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

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

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

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

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

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

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

平等

怎样的平等

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

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

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

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作文 小说红楼梦与电视剧相比好在哪

小说在学术上价值要高于电视剧。

毕竟名著在学术上有很多研究,而电视剧则要强调观赏性,在无形之中受到现实的影响。

小说在细节方面比电视剧要详细电视剧都是小说的概括,一般都很难达到小说所要描述的精髓例如 红楼梦中的女子描写 读者看的时候总是在心中勾画出一位心中的人儿给你无穷的想象空间,而在电视中总是先入为主了。

中外名著读后感800 10篇

《钢铁是炼成的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理想,个人一生的和追求。

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就像大海中一条无驮的小船,随波逐流;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不明确,就会导致失败,甚至祸国殃民;一个人有理想,然而目标明确,就会对国家,民族,人类作出很大的贡献。

这些道理我是通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后,才有了一些理解和认识的。

这个寒假,我用了十几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了一遍。

书中主人翁保尔柯查金那高尚的品德,钢铁般的意志深深的感动了我,特别是他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这使他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这使我深深受益。

保尔的理想是什么呢

那就是:“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

临终之际,他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在这种理想的支配下,保尔拼命的战斗,忘我的工作,坚强的一直比钢铁还坚硬。

在白色的恐怖下,他给地下工作者打探消息,送情报,在虎口下拯救革命者。

为此,他受过刑,作过牢。

在革命战争年代,他跨战马,挥战刀,同白匪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艰苦的环境里,他斗严寒,战冰雪,忍饥挨饿,奋力抢修铁路。

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在工厂里忘我的工作。

特别感人的是他双目失明后还坚持写作,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不著作曾经用30多种不同的文字,再版50多次,在全世界发行3000万多册,影响几代人。

至今还深深刻在人们心中。

我们学生也有理想,有的想当科学家,教师,画家,医生。

我认为这是一种职业的选择。

要问我的理想是什么,像保尔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人民造福

  《红与黑》读后感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

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

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

  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

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

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

  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

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

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红与黑》在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的塑造、匀称的艺术结构和白描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突出的成就,而司汤达所以被评论家称为“现代小说之父”则是因为他在《红与黑》中表现了卓越的心理描写天才。

现实主义作家都强调细节的真实,但司汤达与巴尔扎克不一样,他着重刻画的不是客观环境,而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致和逼真,作者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人物行动、周围环境交代过去,而对其内心的活动则洋洋洒洒,不惜笔墨,爱情心理描写更是丝丝入扣,动人心弦。

作者在于连得知德·雷纳尔夫人写揭发信到枪杀她这段情节上仅用了三页,而与玛蒂尔德的爱情却花了上百页的篇幅细致描写。

德·雷纳尔夫人堕入情网时的那种喜悦、痛苦、忏悔而又不甘放弃幸福的复杂心理的展现,也令人拍案叫绝。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

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骆驼祥子》读后感  《骆驼祥子》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

他所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

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

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

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

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他的这一愿望“象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

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辗得粉碎。

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

  简爱读后感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夏洛蒂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

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

我想,错了。

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

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

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

我认为,不会的。

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

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

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

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悲惨世界读后感  读完《悲惨世界》,我在思考――“书中真是一个只有悲惨的世界吗

”  当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

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

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

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

”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

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

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

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

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

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

他们拥有的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

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

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父亲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

他是一个遗腹子,由叔父扶养成人。

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发表于1726年,被当作是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却是抨击当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

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

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

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

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

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

……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

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

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在书的世界遨游是每个人的梦想。

打开手中的书,一头扎进去吧,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中的乐趣。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老人与海读后感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

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

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

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

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

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

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

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

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

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

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

  伊丽莎白为自己家人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万分懊恼,达西也因此劝宾利先生离开 简,后来自己也是在理智与情感较量之后万分矛盾地向伊丽莎白吐露心事。

所以说什么是爱情

那种纯粹的感情,爱的不顾一切,单纯的洁白如雪的爱情是不是真如镜中花水中月,是不是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罢了,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平衡点。

  伊丽莎白在知道威克姆的真实面目前对其充满好感,她的姨妈却说这样的青年托付终身不会幸福,因为他没有财产没有稳定收入,伊丽莎白接受这样的看法,并且主动克制了自己的感情,呵呵这样并没有给伊丽莎白抹黑,只会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理智的伊丽莎白,聪明理智的姑娘。

  达西继承祖业,生活无忧无虑,在上流社会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样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为过,慷慨大方,助人为善,这些东西无助与对他形象的丰富,对他倒是没什么评价。

  有一个细节的描述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和她的舅妈舅舅Mr.\\\/Mrs.Gardiner 到彭伯利-达西的庄园去游玩时,不小心遇见达西之后,Mr.Gardiner 和达西先生的交流让伊丽莎白非常满意,她觉得达西应该知道自己的亲戚不都是那种举止让人厌烦的人。

这样的心理描述的确很有意思,伊丽莎白已经非常在乎达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话,她的亲戚如何的糟糕又关达西何事

再者,伊丽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点的虚荣心呢,这无损她的可爱,反而使她更加可爱

谁不有一点点呢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

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的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被海伦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在书中,海伦说:“知识给人以爱,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智慧,应该说知识就是幸福,因为有了知识,就是摸到了有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脉搏,否则就不懂人类生命的音乐

”。

的确,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正是知识使海伦创造了这些人间奇迹

海伦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

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她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

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

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

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

她把学习比做攀登奇山险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点进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渐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直到璀璨的云端、蓝天的深处、希望的顶峰

这些知识,像一道道彩虹,点亮了海伦心中的灯,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也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书中,海伦用细腻的笔触,对大自然景色的描写,使人很难相信出自一位盲聋人之笔;她去骑马、划船、游泳、划雪橇,甚至独自一人月夜泛舟,用心去领略月下荷塘的美景;她去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甚至去“欣赏”歌剧......我相信她一定是用心来感受这个世界,用心来享受生命。

她远比我们这些正常人活得幸福、活得充实、活得有意义

是知识给了她生活的勇气,是知识给了她接受生命挑战的力量,使她能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

是知识使她产生了一种的信仰:现实环境固然可怕,但人类应该抱持希望,不断奋斗。

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生的价值何在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我们似乎从未想过或不敢想象未来的世界,每日懒懒地生活,懒懒地工作,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抱怨上天不公。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间如流水飞逝,过去的日子不再重现,当我们回首往事,是否值得留恋

是否值得纪念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用知识点亮自己心中的灯,我相信,这个世界将是一片光明

海伦,用她艰难却幸福快乐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她的一生是人类的奇迹,她的自传,使我汗颜,也使我警醒。

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

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

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

海伦说:“我努力求取知识的目的在于为社会人类贡献一点力量。

” 知识的力量多么巨大,它能使一个残疾人,变成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人。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海伦.凯勒一样,在有生之年把对知识的渴求,看作对人生的追求,每天都抱着这种追求,怀着友善、朝气、渴望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将会增添多少欢乐、多少幸福啊

海伦的一生,是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一生,她用行动证明了人类战胜生命的勇气,给世人留下了一曲永难遗忘的生命之歌

永忠的永忠与《红楼梦》

英诗浩瀚,篇幅长短不一,长至成集,短至仅句。

为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诗,特拟此文,从实用角度阐述英诗的欣赏:诗的格律、诗的押韵、诗的体式、诗的评判。

诗以高度凝结的语言表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用其特有的节奏与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讲究联想,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艺术。

(有关修辞手法可参考相关书籍)。

一、 诗的格律 “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

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

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ˊ”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

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 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 So deep \\\/ in luve \\\/ am I :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 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 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 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 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 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 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 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 William Blake: The Tyger 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如:三音步抑抑扬格))-/))-/))- 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 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 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 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如:两音步扬抑抑格-))/-)) ˊTouch her not \\\/ ˊscornfully, ˊThink of her \\\/ ˊmournfully. -- Thomas Hood 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如:三音步抑扬抑格)-)/)-)/)-) 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ˊhush thee \\\/ my ˊbabie \\\/ thy ˊsire was \\\/ a knight. 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

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二、 诗的押韵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 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 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 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 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 2) 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 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 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 When I put out to sea, 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 3) 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

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 The furrow followed free, 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 Into that silent sea. 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 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 三、 诗的体式 有的诗分成几节(stanza),每节由若干诗行组成(每行诗均以大写字母开头);有的诗则不分节。

目前我们常见的诗体有: 1. 十四行诗 (Sonnet),源于中世纪民间抒情短诗,十三、十四世纪流行于意大利,意大利(Petrarch)为代表人物,每行十一个音节,全诗一节八行,加一节六行,韵脚用abba, abba, cdcdcd (cdecde)。

前八行提问,后六行回答。

后来,怀亚特(Thomas Wyatt,1503-1542)将十四行诗引人英国,五音步抑扬 格,全诗三个四行一个二行,前三节提问,后二句结论。

(Edmund Spenser,1552-1599)用韵脚 abab, bcbc,cdcd,ee。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用韵脚abab,cdcd,dfdf,gg,称英国式或式。

举 例见本文第四部分。

2. 打油诗(Limericks):通常是小笑话甚至是胡诌,一般没有标题也无作者姓名,含有幽默讽刺性,常运用双关,内韵等手法。

每首诗五个诗行,押韵为aabba,格律以抑扬格和抑抑扬格为主。

1) There was a young lady of Nigger Who smiled as she rode on a tiger; They returned from the ride With the lady inside, And the smile on the face of the tiger. 2) A tutor who taught on the flute Tried to teach two tooters to toot, “Is it harder to toot, or Said the two to the tutor, To tutor two tooters to toot?” 3. 无韵体(Blank Verse):五音步抑扬格,不押韵诗体。

Across the watery bale , and shout again, Responsive to his call, -- with quivering peals, And long halloos, and screams, and echoes loud. Redoubled and redoubled:concourse wild Of jocund din!… William Wordsworth: There Was a Boy 4. 自由诗(Free Verse):现代诗中常见的体式,长短不同的诗行存在于同一首诗中,不讲究押韵与格律,只注重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传递的情感。

美国诗人Walt Whitman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中,就采用此格式。

例子见第四部分。

四、 诗的评判 对一首诗,个人的感受会有不同。

节奏流畅,语言精炼,联想新颖的诗可算是好诗。

堆砌词藻,一味抒发感情而无实际内容的诗,只能是下乘的诗。

二十世纪英美诗歌大量采用自由诗体,接近口语,可谓大胆创新,大概也是诗歌发展的大势所趋吧。

以下通过三首诗的分析看诗的评判。

1. That Time of Year 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 When yellow leaves,or none,or few, do hang Upon those boughs which shake against the cold, Bare ruined choirs where late the sweet birds sang, In me thou see’st the twilight of such day As after sunset fadeth in the west, When by and by black night doth take away, Death’s second self, that seals up all in rest. In me thou see’st the glowing of such fire, That on the ashes of his youth doth lie. As the deathbed whereon it must expire, Consumed with that which it was nourished by. This you perceivest, which makes thy love more strong, To love that well which thou must leave ere long. Notes:may’st:may behold:see late:no long ago thou:you see’st:see fadeth:fades doth:does seals up all at rest:彻底埋葬 thy:your perceivest: perceive ere long: before long 此诗是(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一首十四行诗。

作为英国文学巨匠,他以37部剧作和154首十四行诗屹立于世界文坛。

此诗为五音步抑扬格,每个诗行格律为:)-/)-/)-/)-/)-/。

全诗涉及衰老、死亡及爱情问题。

前十二行:通过描写深秋的树枝黄叶凋零,曾是百鸟争鸣的歌坛,联想到自身青春会如夕阳消逝在远方,被黑夜吞没;自身的青春会如将尽的柴火奄奄一息,被曾滋养过它的火焰焚化。

其中choirs(歌坛),deathbed(灵床)使用暗喻手法,同时又用夕阳和柴火象征人的衰老死亡。

最后两行:点题,人们对即将永别的东西会更珍惜。

本文动词变化具有明显的伊利沙白时代的特点。

2. The Daffodils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The waves beside them danced; but they Outdid the sparkling waves in glee: A poet could not but be gay, In such a jocund company: I gazed --- and gazed --- but little thought What wealth the show to me had brought: For oft, when on my couch I lie In vacant or in pensive mood, They flash upon that inward eye Which is the bliss of solitude; Ans then my heart with pleasure fills, And dances with the daffodils. Notes: a crowd, a host of: many sprightly:happy glee:joy jocund:happy bliss:complete happiness pensive:sadly thoughtful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十九世纪初英格兰北部湖区三大“”(浪漫主义)之一。

此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抒发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欢。

黄水仙据说是威尔士国花(1282年,威尔士归顺英格兰,被封公国),在英国广泛栽种,春季开花,花期不长。

有许多关于黄水仙的诗歌,这首诗无疑是脱颖而出的。

全诗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四音步抑扬格,分四节(stanza),每节6行,每节押韵均为ababcc。

第一节写诗人孤寂时外出散步,偶遇水仙;第二节写水仙争相开放,千姿百态;第三节,诗人看到这景象感到欣喜异常;第四节写诗人在日后忧郁时,回想当时情景,又让他心中充满了欢乐,随着水仙跳起舞来。

【第3句】: Song of Myself I celebrate myself, and sing myself, And what I assume you shall assume, For every atom belonging to me as good belongs to you. I loafe and invite my soul, I learn and loafe at my ease observing a spear of summer grass. My tongue, every atom of my blood, form’d from this soil, this air, Born here of parents born here from parents the same, and their parents the same, I, now thirty seven years old in perfect health begin, Hoping to cease not till death. Creeds and schools in abeyance, Retiring back a while sufficed at what they are, but never forgotten. I harbor for good or bad, I permit to speak at every hazard. Nature without check with original energy. Notes: a spear of: a piece of school:学说,流派 hazard:chance abeyance: the condition of not being in use for a certain time (Walt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

此诗选自其巨著<<草叶集>>。

本文是Song of Myself 一诗的第一部分,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接近当时的美国口语。

文中I指作者,you指读者,这种写法使读者身临其境,进入作者描写的世界。

作者在文中表明人的价值是平等的,同时他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带给他的启发思考中。

从上看出,诗歌的欣赏评判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关键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了解其语义,以便把握诗的大意。

纵然每个人的读后感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和精神上的共鸣。

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原文及赏析

原文:红酥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年离索。

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赏析】  陆游与表妹唐婉本恩爱夫妻,感情甚笃。

但因陆母卜喜欢唐婉,终被迫休离。

后二人各自婚娶。

十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独游沈园与唐婉邂逅。

唐婉以酒肴款待,陆游感伤万分,惆怅不已,随即在园壁上题下此词,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眷恋相思之情和无尽的追悔悲愤。

唐婉读后百感交集,含泪和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浑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此后郁郁寡欢,怏怏而卒。

二词绝望凄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唐词尤甚。

四十年后,陆游沈园重游,含泪写下《沈园》,以纪念唐婉: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其中不乏刻骨铭心的眷恋与相思,也充满不堪回首的无奈与绝望,真是荡气回肠,震烁人心。

【望采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396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