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默生论友谊读后感

求培根,爱默生,蒙田,论友谊三篇全文全文

优质解答朋友居之末,其实朋友重要的一伦.友谊实即人与间的一种良好的关系,其中包括了解、欣赏、信任、容忍、牺牲……诸多美德.如果以友谊作基础,则其他的各种关系如父子夫妇兄弟之类均可圆满地建立起来.当然父子兄弟是无可选择的永久关系,夫妇虽有选择余地,但一经结合便以不再仳离为原则,而朋友则是有聚有散可合可分的.不过,说穿了,父子夫妇兄弟都是朋友关系,不过形式性质稍有不同罢了.严格地讲,凡是充分具备一个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过来亦然.我们的古圣先贤对于交友一端是甚为注重的.《论语》里面关于交友的话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罗马的西塞罗有一篇著名的《论友谊》.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美国的爱默生,都有论友谊的文章.我觉得近代的作家在这个题目上似乎不大肯费笔墨了.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谊没落的象征呢?我不敢说.古之所谓“刎颈交”,陈义过高,非常人所能企及.如Damon与Pythias,David与Jonathan,怕也只是传说中的美谈吧.就是把友谊的标准降低一些,真正能称得起朋友的还是很难得.试想一想,如有银钱经手的事,你信得过的朋友能有几人?在你蹭蹬失意或疾病患难之中还肯登门拜访乃至雪中送炭的朋友又有几人?你出门在外之际对于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顾而又不照顾得太多者又有几人?再退一步,平素投桃报李,莫逆于心,能维持长久于不坠者,又有几人?总角之交,如无特别利害关系以为维系,恐怕很难在若干年后不变成为路人.富兰克林说:“有三个朋友是最忠实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现款.”妙的是这三个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最干脆:“我的朋友们啊!世界上根本没有朋友.”这句话近于愤世嫉俗,事实上世界上还是有朋友的,不过虽然无需打着灯笼去找,却是像沙里淘金而且还需要长时间地洗炼.一旦真铸成了友谊,便会金石同坚,永不退转.大抵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为好.交朋友也讲究门当户对,纵不像九品中正那么严格,也自然有个界线.“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于“自轻肥”之余还能对着往日的旧游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边去么?汉光武容许严子陵把他的大腿压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风,但是严子陵之毅然决然地归隐于富春山,则尤为知趣.朱洪武写信给他的一位朋友说:“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还是朱元璋……”话自管说

艾默生论友谊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为淡所以不腻,才能持久。

“与朋友交,久而敬之。

”敬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

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

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第二段提及蒙田、培根、爱默生等人论友谊说明了什么道理

本书是世界三大随笔大师的作品大全集,集合了蒙田、培根和爱默生的最优秀的作品,代表了世界随笔文学的最高成就,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随笔文集。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

读读背背再写两句关于友谊的名人名言例友谊是人生的一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作者一爱默生

爱默生与他的哲学(节选)——修订版 马修·阿诺德在评价爱默生时说:“ 他是那些以心灵为居所的人们的良师益友。

”阿诺德的这句名言,也许是对爱默生所创立的那种勇气非凡但却不成体系的哲学的最佳概括,它揭示出爱默生哲学的所具有的略显模糊,但却充满力量、启人心智的特点。

[1] 爱默生出生于新英格兰的一个牧师世家,然而即使是面对当时一些最为自由的传道方式,他也深感束缚,无法忍受。

于是爱默生平静但却毅然地走下布道坛,在确保自己的兴趣志向和思想观点不随波逐流的同时,他充当起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世俗传教士。

从大学期间的文章《关于伦理哲学的现状 》开始,爱默生就始终如一地专注于对人的品行的探究。

无论他所关注的对象是一位古代诗人、一个科学事实,还是晨报中的一则新闻事件,爱默生总是以优雅华丽的写作风格,阐释出其背后的教育意义,并以此作为对更高贵、更自由的生活的宣教。

从历史的角度看,爱默生是自己先辈所敬奉的加尔文主义[2]的最大的反对者之一。

加尔文主义严格的信条强调人的罪恶,否定人性自然、自主地走向完美的可能性,要求人们通过永无休止,心力交瘁的种种努力来赚取天国的非分之报,为上帝所拣选。

而爱默生的观点在一开始就和加尔文主义分道扬镳,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获得自我的完美本性,他就可以成为近乎于上帝的完人。

爱默生反对加尔文主义所谓的一个人越是摆脱自我,就越接近完美的观点(因此一个人必须仰仗上帝的慈悲才能趋于完美),他认为如果一个人越是趋于完美,那么他就越是接近自我。

有些人在被庄严的音乐和感人的演讲所深深打动时,会感叹道“ 这几乎使我超越于自我之上 ”,而在爱默生看来,那些音乐和演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实是使我们超越于“ 自我之中 ”。

爱默生反复提到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 人类栖居在伟大的自然之中,如同地球安枕于大气层温暖的怀抱 ”,在自然之中,“ 所有个体都是普世之灵[3]的组成部分,都在其中合而为一 ”,“ 这种普世之灵源源不断地衍化为我们的思维和能力,形成智慧、道德、力量和美。

”这是一种动力——一种趋使我们追求与生俱来、上天注定的自我完美的动力——爱默生对此坚信不疑,他要求我们遵循自我的本性和并接受一切可以启发这种本性的外界影响。

爱默生说,自然界“ 总是吸引着我们身体里最美好的部分 ”,它环绕在我们周遭,通过呈现种种朴素简单的表象,引导我们去感知那些深邃、广袤的自然之理。

“ 即使是扎系鞋带这样微不足道之事,也与自然界中最深邃、隐奥的运行法则相通相契,同为一理 ”,因此“ 大千世界系于一心 ”。

无论他是一位伟大科学家,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物理法则,并通过赋予它某种创造性的能力,使其能够驾驭宇宙,还是一位诗人,将树木喻为“ 残缺的人 ”,“ 为它们扎根泥土,无法动弹而深深的忧伤 ”,他们都在此刻回归到自我本性之中,因为他们能够体会到物质的心灵受到外界影响时所表现出的能力或痛苦——无论这种物质有无生命。

爱默生以迅雷之势扫视时间和空间,将那些通常意义上毫无联系的名字和物体拼接组合,让历史来见证独立自主和服从本性的必要。

爱默生认为,对学生来说,保持独立自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很容易被历史上的那些伟大的名字所震慑,对书本上的东西深信不疑,但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自我,那这样的事情就不应,也不会发生。

爱默生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确实无法相信历史,那么不管那些历史先驱的地位如何崇高,我们都必须与之划清界限。

但是历史并不会经常让我们失望,在我们追求自我的完美之时,历史往往会助上一臂之力。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物,而这些伟人越是感悟到自身与普世之灵的契合,那么就越是比我们更接近自我。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回顾这些充满天赋的灵魂,让他们为我们代言,讲出那些我们心中有感,但却无法言表的思想。

面对这些伟人在思想表达上所达到的难以逾越的高度,我们不应该感到自卑,更不应该为此而气馁,而是应该重新树立这样的观念:“ 有怎样的作者,就有怎样的读者 ”。

在我们旅行或者以其他的方式接触与历史时,只有牢记“ 世界无足轻重,一切取决于人 ”,才能从历史中得到益处,增长见识。

社会交往对我们也有同样的帮助。

相对于自然和历史而言,有一点更为一目了然,即我们往往可以在社交中邂逅一些与自己极其相似的交往对象,并因此感到无比兴奋,以至于将这些知己“ 视作自然的杰作。

”然而在另外一些场合,爱默生提醒我们不要“ 太过于合群 ”。

在与同伴相互交往中,往往充满着大量的繁文缛节和随声附和,而我们必须摆脱此种束缚,避免在交往中一味模仿他人。

我们应该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去重新激发我们对自身辉煌命运的召唤,而不是使它成为我们追求此一目标的障碍。

以上我们颇为系统地展现了一些为爱默生津津乐道的思想观念,无论他所写的散文涉及何种主题,这些思想观念都无一例外地贯穿其中。

虽然爱默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当时种种犹如过眼烟云般的思想潮流颇有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今天我们翻看他的文章,却会发现他的思想并没有受到他所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如果将他文章的一些段落换作希腊语让人去阅读的,很可能会被人误以为是出自一位希腊人之手。

爱默生认为傅立叶的思想“ 关注了所有的事实,可单单忽略了生命。

”这种明智的眼光将他的哲学与“ 小溪农场运动 ”[4]划清了界限,也使他的哲学没有迷失于那些到21世纪将无人问津的问题之中。

这种对时代和地域的超越正是爱默生的散文所追求的境界,这些散文总是针对友谊、真理、信仰以及荣誉等具有永恒意义的问题进行天马行空般的思考。

可以说,普世性是爱默生哲学强大生命力的来源之一。

爱默生哲学生命力的另一个来源,是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简洁凝练的写作风格,以及视野开阔、出人意表的表述方式。

的确,爱默生在妙语警句方面的造诣犹如神赐,以至于我们在阅读时不得不渴望偶尔能享受一下慢条斯理、老生常谈的轻松悠闲。

然而爱默生的文章却总是使我们的大脑兴奋不已,这不只是因为他那令人惊叹的思想见解,还与他的文章所展现出的使人印象深刻的凝练笔法有关。

他喜欢用一句精炼的句子谈古论今,将一些通常并无联系的人物相提并论,不管他们是异教徒还是基督徒,是世间俗人还是历史圣贤,比如:“ 西庇阿、席德、菲利普·悉尼、华盛顿以及所有在言语行动上崇拜美的纯洁勇敢的心灵。

” 尽管爱默生哲学具备以上种种值得称道的特点,有些人可能仍然觉得它含混不清、杂乱无章——也许只要有一些明确的文件可以签上自己的大名,这些人倒很乐意成为爱默生主义者。

不过应该记住的是,爱默生希望培养的是精神上的独立而不是使徒般的虔诚,如果一个人是从某个他自认为过于明确、死气沉沉的体系中挣脱出来,那他就很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爱默生在这一点上走得如此之远,是和他所处的那个以热烈的思想探索而著称的时代有关,他的缺乏系统和不拘一格反映出他所坚信的一点,对一个哲学家而言,重要的不是通过明确的术语,巧妙的手法,以及精密的推理,创造出严谨、牢不可破的哲学系统以供他人接受,而是指引每一个人驾驭自己的心灵马车去追逐自己心中最绚烂的梦想。

[1] 关于马修·阿诺德对爱默生的评价,参看吕佩爱所撰《马修·阿诺德的“真实评价”与<爱默生>》一文,此文对理解原文很有帮助。

来源: [2] 加尔文主义的5点要义,该5点(尤其是前3点)要义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爱默生的思想,以便更好理解原文:

【第1句】:完全无能力(Total inability)或全然败坏(Total depravity)人类由于亚当的堕落而无法以自己的能力作任何灵性上的善事。

【第2句】:无条件选择(Unconditional election)上帝对于罪人拣选是无条件的,他的拣选并非因为人在伦理道德上的优点,也非他预见了人将发生的信心。

【第3句】:有限的代赎(Limited atonement)基督钉十字架只是为那些预先蒙选之人,不是为世上所有的人。

【第4句】:不可抗拒的恩典(Irresistible Grace)人类不可能拒绝上帝的救恩,上帝拯救人的恩典不可能因为人的原因而被阻挠,无法被人拒绝。

【第5句】:圣徒蒙保守(Perseverence of the saints)已经得到的救恩不会再次丧失掉,上帝必能保守其拣选的。

求名言警句以及读后感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

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

《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论友谊》等12篇论文。

三年后,《论文集》第二集也出版了。

这部著作为爱默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思想被称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他本人则被冠以“美国的文艺复兴领袖”之美誉。

除《论文集》之外,爱默生的作品还行《代表人物》、《英国人的特性》、《诗集》、《五日节及其他诗》。

附爱默生一些言论:

【第1句】: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爱默生说:“人不是在自然里,而是在自身中看到—切都是美好而有价值的。

世界非常空虚,它却从这种虚饰的外观中得到好处,使灵魂骄傲地得意扬扬。

【第2句】:对于经验,爱默生认为:“在我看来,没有神圣的事实,也没有不神圣的事实。

我只是试验者,我是个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后永远不存在‘过去’”。

关于所有权的问题,爱默生说;“当人人权利都平等的时候,从道德、理智上讲,人们在财产方面则是非常不平等的,—个人拥有衣服,另一个拥有一片土地。

【第3句】:在《书籍》一文中,爱默生为读者提供了三点可借鉴的原则:“我必须提供的三条实用准则是:第一,决不阅读任何写出来不到一年的书;第二,不是名著不读;第三,只读你喜欢的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006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