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弥尔的自然人的教育的读后感

阅读爱弥尔第一卷第一二节读后感

人们常常比喻“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但是作为新世纪的一名教师,我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支蓄电池不断放电不断的充电。

使自己成为一支永远都耗不尽的蓄电池。

所以我们就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胜在所获得的是具体的、真切的感受和体验,“读”则在认知的理性、系统性方面给我们更多的收获,而且它们又有相互印证的作用。

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时,与“读万卷书”相结合起来,则会有更好的收获。

这样才能-检举洞开眼界,才陶冶情操。

才能是自己成为一支质量过硬的蓄电池。

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卢梭的《爱弥儿》来。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

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

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

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急需一篇《爱弥儿》第四卷的读后感。

最近我在读法国作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书。

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尔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

他主张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自然教育,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

  他写道:“每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以便全面地详细地观察它。

”  在卢梭看来,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的良好经验。

在一个人身上,如果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儿童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达到他们的目标,生活得有意义。

否则,儿童的天性就会被摧毁,成为“没有味,没有香气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烂掉”。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

最主要的便是教给学生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这样,当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

其次,要依照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规律,根据儿童的能力和自然倾向进行恰当的教育,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束缚,不能自由、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

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

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生吞活剥,因为书中有些地方理解起来有些费解,但是读着读着,我就被环绕着文字周围的对人类的爱而深深地震撼了,这种爱深入到人的各个方面,具体而细致,温柔而安详,博大而深厚。

《爱弥儿》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你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教给儿童有用、真实和易于理解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和钻研的兴趣。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的教育论著《爱弥儿》影响深远,其他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忏悔录》等,都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反响。

  18世纪中叶,在法国兴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教育运动,奏响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曲。

在这一运动中,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犾德罗和爱尔维修等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并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教会统治的黑暗,提倡以理性的思想取代迷信盲从,以编纂百科全书为武器,宣扬新知识、新思想,探索建立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方法和途径,这种思想启蒙运动为自然教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卢梭的《爱弥儿》的问世,标志着自然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

  卢梭曾经当任过短暂的教师职务,这简短的教育实践引起了卢梭对教育问题的浓厚兴趣,从此他观察思考,遂于1762年完成了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教育名著《爱弥儿》。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

他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

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

”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认为卢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现代社会对孩子总是喜欢进行超前教育,对儿童甚至进行“填鸭式”教育。

如今的儿童,为了“打好升学的基础”承受者沉重的知识学习的负担,大量练习题铺天盖地地压向他们。

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除了超负荷地要孩子读书、写字、计算外,还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和假期的学习班,弄得孩子们没有了自己得自由活动和爱好。

这时的儿童心智还不是很健全,他们需要的是感官教育,多到大自然里去感悟人生的斑斓多彩,什么是美好的。

  在《爱弥儿》中,卢梭阐明了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思想。

卢梭的培养目标是自然的学生,从小锻炼自己,没有经常有助于人的习惯,更没有炫耀自己的习惯,也不会炫耀自己的学问,应该根据所有同他有直接关系的事物进行判断,考虑后果,分析道理。

卢梭主张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宽松的环境,在孩子出生以后不要用衣服裹紧他的身体不能动弹,孩子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是无拘无束的,一出生就要受到束缚是令孩子很不舒服的,不要太担心孩子会着凉,可以给他穿上宽松的衣服,让他的手脚自由活动。

同时他还要去孩子不要有一点小毛病就去看医生,要让孩子经常锻炼,生病是惯出来的。

这一点对中国的家长具有提醒作用,由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很多父母就视孩子为宝贝般呵护,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避免孩子受伤或遭受挫折,就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孩子,没有留给孩子思考的余地。

中国的家长常把自己的孩子看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子女快要步入社会,也总是觉得孩子还处于需要被保护的孩提阶段。

孰知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长不大的,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呢

  自然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要采用自然的惩罚,行动多于口训。

对于孩子的惩罚,要让她明白不是家长、老师跟他作对,而是让他体会到这是自然的惩罚,从心里接受、明白、理解那样做是不对的,以后他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我觉得这对于我们现行学校教育中老师处理孩子犯错误的问题上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尤其是现行的小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很多被溺爱、娇惯着,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许多孩子都很早熟,比较叛逆,但依旧有着幼稚的心理,不害怕老师,甚至是故意和老师作对。

在某些时候犯了错误,老师在教育时骂、打是绝对不允许和不合理的,变相的惩罚虽说是不对的,但都已经无法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对家长的教导也成了耳边风,有时孩子明知家长和老师说的是对的,也会因为自己的叛逆情绪而抵触它。

这时候作为老师不妨多动动脑筋,用自然的惩罚让学生亲自体验自己犯下的错误。

我相信这样他肯定会改正。

当然老师和家长也要掌握好这个度。

  卢梭的这个观点常会让我联想到中学生的早恋的问题。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孩子们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中,家长和老师则为此苦恼不已怕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未了所谓的爱情耽误了学习,学习会一落千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回过头想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担心是不无道理的。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中学生在中学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看来是很“官方”的话,可是的确是一句金玉良言,只是中学时代的我们不能很明白。

这时即使家长和老师的劝谏或批评再多,孩子们是听不进去的。

这时我认为可以向卢梭说的那样,可以先放手,让一两次考试的失败、挫败使孩子领悟什么是最重要的。

家长和老师只要做监督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就好了,这样孩子会更体悟家长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卢梭在文中写道“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为老师,无论在什么年龄阶段,虽然外表不再年轻,但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就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这样才能走近孩子,从他们的心理出发,从而更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一个专制的老师是无论如何也教不好他的学生的。

同时作为年轻的教师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做一个真正称职的老师。

在保持年轻的心态,和孩子们在一起的过程中,身为教师的我们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懂得纯真的宝贵。

  身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重责。

对于《爱弥儿》,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章节我看得比较粗超,但是我着重看了一、二两章,这两章让我深深体会到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是多么不容易。

荀子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想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书本知识,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他们的心理年龄,用恰当的方式来教育他们。

《爱弥儿》时时提醒我要注意的是,我从事的是一份高尚的职业,要以更高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摆脱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摧残和束缚,要求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合理要求。

因此,尽管其中有一些偏激与片面的地方,但在抨击传统封建教育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求读后感,有读过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的吗

我想要读后感,绝对要原创,不要在网上能搜到的,七八百字左

容止第七、潘岳与左思  (原文)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

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译文)潘岳相貌出众,仪态优雅。

年轻时拿着弹弓走在洛阳的大街上,妇女们遇见他,没有不手拉着手围观的。

左太冲(左思)奇丑,也要仿效潘岳那样出游,结果妇人们一起向他乱吐口水,他只有垂头丧气地回来了。

  (乱谈之评)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

古代的骈文或诗歌,为了对仗押韵、省字,潘岳潘安仁就被简化成潘安。

还有一说是,潘安仁因曾侍奉中国历史上最丑最荒淫最无耻的皇后贾南风,德行难当“仁”字,被后人省略一字。

  现代选美是选美女,前两年有人也办一个与“世界小姐”类似的选美男的活动,叫什么“世界先生”吧,眼见是无人喝采,无疾而终了。

我看最主要是类似于赵本山小品中的白云的妇女还太少。

小品中做为谑语,让一个农村妇女白云公开说,赵忠祥是我的心中偶像,一时满堂大笑,实际上可以看出,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做为女性,那样的话还是难以说出口。

  但读这则小故事,我们发现,哈哈,原来古人并不古板。

那时候,女性原来可以那么公开示爱呀。

当时个性解放流风所及,女性更是将澎湃激情发挥至极,她们对美男的崇拜表现更为极端。

那才是真正的“我为卿狂”

  左思这哥们也真是,咱丑了,要坚持原则“黑虽黑,是本色”,非要“东施效颦”。

就象现代有些女性吧,腿粗不是罪,可你干嘛非喜欢穿超短裙

长得丑不要紧,干嘛要打扮得花枝招展,以至于让人“背后想搂,当面想吐”,你不承受唾沫流星雨,天理难容呀

要知道少年做挟弹出游这种装束,在当时,那装扮就和现代女子穿高开叉旗袍或低胸露背上街效果相同。

丑人还是不要做美打扮

  刘注另引《语林》的记载,潘岳太漂亮了,每次乘车出游,姑娘们还争相向他丢水果,掷果盈车,以至于他每每满载而归。

围堵帅哥的女“粉丝”,即使是现在,看起来也够疯狂的。

西晋洛阳的女“粉丝”用水果投票,比现在风行的手机短信投票,哪个更显出位,不言而喻

我曾警告一些帅哥,想游桂林,注意必须穿一双铁鞋,要不然小心脚丫子被踩肿了

因为当地风俗,少女要是看中那位“阿牛哥”,就踩一下他的脚来示爱。

  《语林》还记载了现代电视高收视率节目——明星模仿秀的雏形。

张载很丑,每次出游,被小孩子扔石头乱砸。

人家是掷果盈车,这哥们惨啊,瓦石满车

左思挨女人们一顿乱唾,大不了回去洗洗,张载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呀。

男性版“东施效颦”可不是闹着玩的

容止第二、何平叔美姿仪  (原文)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与热汤饼。

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译文)何平叔(何晏)容貌俊美,脸很白。

魏明帝(曹睿)怀疑他搽了粉,就在夏季,给吃他热汤面。

何晏吃完后,大汗淋漓,就用红色的衣服擦脸,脸色显得更白了。

  (乱谈之评)刘孝标在注言里对这段文字表示怀疑,因为何晏自幼长在魏宫,魏明帝对他应该很了解,无须这么印证。

另外,注引《魏略》说,何晏有一定的自恋情结,举手投足不离粉帛。

走上两步路,总是不忘看看自己的影子。

这让人想起希腊美少年Narcissus。

美丽女神Echo爱上了他。

他拒绝了她,而她终于绝望而死。

Narcissus非常得美,在一池静水上看到他自己的影子,弯下腰来想拥有它,结果掉进水里变成了水仙花。

这是典型的“顾影自怜”

         容止第八、手白如玉  (原文)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译文)王夷甫(王衍)容貌端庄清秀,善于谈玄,总是手拿白玉柄的麈尾,玉柄和手一样洁白,完全没有区别。

  (乱谈之评)王衍被后世认为是清谈误国者的罪魁祸首。

人们这样说,有一个原因是在“八王之乱”中,他没有什么象样的作为,却被“八王”中最能乱搞的司马越重用。

我有时怀疑司马越任用王衍是因为他的“天生丽质”。

当然,晋朝是个门阀社会,王衍出身于鼎鼎大名的琅琊王氏,凭祖萌门阀得到重用也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要说那荒淫的司马皇族中的人没有一点出自于断袖之好的意识,却也不能说得太绝对。

还是到世家风云再详细谈这个人吧。

         容止第十二、玉山上行  (原文)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

”  (译文)裴令公(裴楷)仪表出众,即使脱去礼服,穿着粗布衣服、头发蓬乱,都显得俊美,当时人们称他为“玉人”。

见过他的人说:“看见裴叔则,就像在玉石山旁行走,光彩照人。

”  (乱谈之评)裴楷字叔则,曾任中书令。

王衍与裴家的关系很微妙。

一方面,同为世家大族,相互顾忌,政治观有所不同但必须互相揖让;另一方面,双方家族中都是英才辈出,尤其是精于哲理者更相参差,但哲学观往往对立。

所以王衍虽出于从裴家招婿,但与裴家的关系还不是很融洽。

王衍这个大滑头还能做的就是用力地拍马屁,我打不倒你,我就捧死你。

所以在另一篇记载中,王衍对裴楷这位裴家领袖人物极力吹捧,认为病中的裴楷也美得让人敬慕。

           容止第十五、琳琅珠玉  (原文)有人诣王太尉,遇安丰、大将军、丞相在坐。

往别屋,见季胤、平子。

还,语人曰:“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  (译文)有人去拜访王太尉(王衍),遇到安丰侯(王戎)、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在座。

到另一间屋子,又见到季胤(王诩)、平子(王澄)。

回去后,对别人说:“今天出行,抬眼就看到琳琅珠玉。

”  (乱谈之评)至于吗

王家一时势大,马屁精便吹得天花乱坠了。

其实王家不过是家族大了人才自然就多,这就是古人所谓多子多福的好处了。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王敦、王澄、王诩能算什么好鸟

王衍看好前两者,把他们当做持续王家高贵地位的希望,但王澄、王敦相继败亡,要不是王衍没想到的王导冒出来撑着,这条记载可能就是“今日之行,触目见瓦石块砾”

容止第十四之十三、土木形骸  (原文)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顇,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译文)刘伶身高只有六尺,相貌丑陋,可他却飘然自在,视身体如土木,怡然自得。

  (乱谈之评)七贤之中帅哥多,但刘伶不仅矮小,而且容貌极丑。

对七贤如果不恭些,这些哥们是不是找了一个“陪衬人”的角色

越是看爱弥尔·左拉的《陪衬人》越是想“以小人心度君子”。

好在刘伶自己对人情世事一点都不关心,性情豪迈,胸襟开阔,不拘小节,沉默寡言,天生一个“最佳陪衬人”

只是这哥们不滥与人交往,一般人想拿他当“陪衬人”还不行。

再看看《任诞第二十三之六》,一般人要是真拿他当“陪衬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让这哥们反涮你一把

                 任诞第二十三之三、刘伶病酒  (原文)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

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

”伶曰:“甚善。

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

便可具酒肉。

”妇曰:“敬闻命。

”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

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

”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

  (译文)刘伶喝酒喝坏了身体,酒瘾犯了难受得很,向妻子讨酒喝。

妻子把酒都倒了,把酒具也砸了,哭着劝刘伶说:“你喝酒太过分了,这不是养生的办法,一定要戒掉

”刘伶说:“很好。

不过我自己戒不了,只有在鬼神面前祷告,自己再发誓戒酒才行。

你准备酒肉祷告鬼神吧。

”妻子说:“遵命。

”于是就把酒肉供奉在神像前,让刘伶祷告发誓。

刘伶跪下祷告道:“天生刘伶,以酒为命,一饮一斛,五斗过瘾。

女人家的话,千万听不得

”说罢就喝起酒吃起肉,晃晃悠悠又醉了。

  (乱谈之评)这起骗酒的事,充分体现了刘伶的滑稽多智、放荡不羁。

别说是老婆,就连鬼神也不放在眼中。

这在崇信鬼神的古代,的确是惊世骇俗

现代人主张唯物主义,就只有怕老婆了。

上个月听新闻说一个贪官,是女的,当然就没有老婆可怕了,就又去怕鬼神,拿贪污的钱大肆盖庙,可发一笑

        任诞第二十三之六、放达刘伶  (原文)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  (译文)刘伶常常纵酒放任,有时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地呆在屋子里。

有人看到后就批评他,刘伶说:“我把天地当作房屋,把房屋当作衣裤,你们怎么钻进我的裤裆里来了

”  (乱谈之评)刘伶伴随著狂饮的放荡行为也因其对名教礼法的否定有力而闻名。

刘伶无视礼仪,任性胡为。

有人认为这是从嵇康、阮籍那里学到的一些皮毛,只是放荡荒唐、玩世不恭罢了,论学识、胆量就差远了。

所以《晋书·列传第十九》从阮籍、嵇康到向秀、刘伶再到谢鲲、胡毋辅之等真是一蟹不如一蟹

容止第五、嵇康风姿  (原文)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  (译)嵇康身高七尺八寸,风采卓异。

看到他的人赞叹道:“潇洒端正,爽朗清高。

”还有人说:“就像松下清风,潇洒清丽,高远绵长。

”山公(山涛)说:“嵇叔夜就像山崖上的孤松,傲然独立;他醉酒时样子,就像高耸的玉山将要崩倒。

”  (乱谈之评)看来纯粹玩脸蛋的那类帅哥还是不行。

杜弘治就是因为他的美更多地表现在脸蛋上,被贬得与卫玠有了差距。

你看嵇康,只是一个白——如“玉山”,就遮了千丑了——那怕是醉得“将崩”呢。

没见怎么说他容貌的,但就被认为是大帅哥而一再赞扬。

这条记载好歹还多说了一些,也只是说他具备“魔鬼身材”而已。

所以说他最迷人的还是他的风采,或者说是风姿。

            容止第十一、卓立鸡群  (原文)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  (译)有人对王戎说:“嵇延祖(嵇绍)卓然超拔,如鹤立鸡群。

”王戎答道:“你还没见过他父亲呢。

”  (乱谈之评)得,这篇更绝,一点也不提嵇康长得是什么样。

当他的儿子被人称赞是超级帅哥时,嵇康的小友——这时候怕是已经老得有相当资格了,嘴角一撇,竟然指责这么说话的人,真是没有见识,没见过嵇康那样的真正的大帅哥,才以为这小子是大帅哥呢。

这就更从侧面更突出了嵇康,那才叫酷毙了,帅呆了。

文学作品中的侧面描写也不少了。

如《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水浒》中写杨雄妻子之妖冶。

但象《世说》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用这种方式写男子之美的,却不多见。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012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