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读后感2000字
爱莲说电影观后感开头怎么写
清荷 ,淡淡粉 ,非色之色, 非香之香。
不知这个与我同龄作者为何会有这老者般的睿智和静心,实在敬佩不已。
专注于寻一朵摇曳在梦幻与哲理间的禅意清莲,西茜下笔画出自己心里的各种形态的荷花,由墨韵到禅香到香魂,探索出超写实与超现实结合的艺术风格。
之前一直无法理解何为超写实手法,看完涅盘之恋与香魂,明白了,超写实常见,超现实也常见,难度在于两者之间的融合,即便是变形的人或事物,也必须有参考对象,不然只能画成具象,而超写实的超现实。
说到静,似乎人人皆有,静有千奇百态,古琴绕梁是静,不言不语是静,低头品茗是静,仰首望月是静,左顾流年是静,右盼光阴是静,甚至孤独也是无处不在而别有味道的静。
谈及荣华、嫉妒、虚荣、爱情、婚姻、生命、本色、童年、青春、自然,作者都有着自己别树一帜的理解,在质朴的时光里,越深入越有韵味。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西茜对荷花的专一,这种专一精神,让我感触到一种内在精神,只有当你专心于一件事,触角才可以延伸到核心的上下游,从而达到静纯状态,这是一种无形中慢慢累积达到的一种禅修境界。
观《爱莲说》舞蹈后感1000字
CCTV舞蹈大赛是场高手如云的比赛,第八场是开赛以来的最精彩的一场。
我最欣赏的是舞的《爱莲说》,邵俊婷那种柔美的身段,那如诗的音乐和意境让你如痴如醉,她把睡莲高雅脱俗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贵气质表现得如诗画一般的精致美感,让人叹服
她那功底扎实让一切都有了说服力,难怪现场掌声雷动,我相信他们和我一起被这种美感染了,她那一身紫中还带有藕荷色的服装,真像一朵含苞未放的睡莲。
她的即兴表演的是“高贵的天鹅”,表演完之后,张继纲老师的点评即幽默又经典,他是这样说的:“首先我看到了一只天鹅,然后我看到了一只高贵的天鹅,最后我还看到了古典舞中高贵的天鹅。
”还有最后一场的男儿们干劲洒脱的“对决”,高难度动作的变化瞬间即逝,演员的形体展现得干劲有力,朝气蓬勃。
当然还当然还有《云游白云间》也很不错,那种行云流水般的洒脱在动静交错之间变换莫测,似有中华武功的影子,又有舞蹈的独特魅力,真的很不错
最让人心悦诚服的是芭蕾舞的“海盗”一出,男演员展露出他那种独特身材,把一种高度的飘逸神韵和扎实的芭蕾舞功夫练得让人过目难忘。
还有传统的傣族舞《赞哈》的纤手和婀娜多姿的腰身在音乐的摇摆之间神秘变幻离跳<一片羽毛>的那群军艺的大哥哥们跳的太好了,舞蹈通过表现一群候鸟在迁徙的途中遭遇不幸时勇敢地抗击灾难,顽强地与大自然斗争的场景,形象地表述了爱与团结的力量。
整个舞蹈呼唤一种自然的和谐与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大哥哥们用扎实的基本功技巧表现了在天空中飞翔的候鸟。
本功技巧,和精湛的表现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他们流了多少泪,流了多少汗啊
我一定要好好练功,跳出最美的舞蹈
以优异的成绩去报答为我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和家长们,跳出独特的风格,舞出舞蹈的魅力
你能帮我写一篇《爱廉说》观后感1000字作文
世间花卉品种繁多,特点各异。
牡丹冠绝群芳,海棠娇艳超凡,水仙雅洁清馨,可宋朝的周敦颐却独钟情于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可读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我才恍然大悟。
莲花的外观、精神、修养无一不让我动容,无一不让我陷入无尽的感染中。
作者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赞美了正直高尚的气节,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借以表现出作者自身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莲花的描写正是作者对文章中心的最好的诠释。
试问,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呢? 封建统治时期,那鸣冤的鼓声不绝于耳,可那些所遇的青天大老爷们却在后堂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数着做案人送来的“白花花”的银子。
当今现代,家长掀着大包小包的礼品乐滋滋地叩响老师家门的人也不在少数。
莲花尚且能够做到不愿意隐退,不贪图荣华富贵,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而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 当然,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非是指像刘禹锡那样隐居山林,从此不问世事,这是断然不可取的。
如果不问世事,只关心自己,确实也可称为“洁身自好”,可是换一种方式,这就成了自私只在乎自己,而不管他人死活。
“濯清涟而不妖”也并不是指整天穿着麻衣、布鞋这就叫做“不妖”,社会总在进步,人的思想也不能停滞不前,而是指莲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断洗濯、涤荡,唯恐蒙受些微不洁的心态,这便很容易使人想起莲花素净雅致,仪态庄重的本质,而并非思想的止步不前。
《爱莲说》这篇文章教会我们要有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垫的恶浊世风,要做到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这篇文章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爱莲说读后感800字2 宋朝著名的的哲学家周敦颐,又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古代散文中的脍炙人口的名作。
表现了作者坚贞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志向。
其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更是有口皆碑,广为传颂。
黄庭坚还称周敦颐“人品甚高,兴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了“晋陶渊明独爱菊”,下文进一步提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是 我们所熟悉的东晋大诗人,文学家。
他的诗文辞赋中,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他优秀的作品中隐喻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
他当官还不足三月就辞官归隐。
他渴望人人有个丰衣足食 ,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
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百花凋谢的寒秋悄然独放,真可谓是隐逸者了。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陶渊明为什么只喜欢菊花,意思是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他那追逐名利的人比起来,确实应该大加赞扬。
在哪社会环境下,真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 然而,在今天,仍然有一些人因为受到了失败挫折,被一时的黑暗笼罩着,就丧失进取斗志,幻想着有一个能避开这一切的世外桃源,把自己与世界隔绝,这是消极的做法,被动的也不现实,那五一会把自己包围在一个小圈子里,自行其乐,不参与外界活动,一个人如果这样活着,纵然饱食终日 ,可还有什么意义呢?隐居也许能办到,但避世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的社会,根本不同与那时的环境中。
在改革的今天,怎么能遇到问题就退缩,遇到恶势力就隐而退之呢?从这个意义上讲隐居是自私的. 也许有人说,隐居使自己不会与邪恶斗争人,很难想象会不会被邪恶玷污,征服。
洁身胜于隐身。
我们身处在一个激烈变革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要有顽强的进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
过去和今天时代不一样,时代允许也需要我们只是邪恶,做勇敢于斗争,不怕污身,勇于洁身,有所作为的“弄潮儿” 字数800,不行自己再加点。
急需要一篇巜爱廉说》电影观后感3000字
嗯,急需要一篇《爱莲说》,借用观后感3000字这样的观后感,等我有时间给你写。
急需《观《爱廉说》有感》作文800字谢谢
观《爱莲说》有感 我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的品质高尚《爱莲说》使我想起一些这样的人物,身上具有和莲花一样廉洁的品质。
包青天是大宋时期的清官,他为了朝廷的稳定,放弃了当时权贵们的金钱诱惑。
清正廉洁做事,干干净净做人。
他就是这样为民众着想的好官。
“长太息以掩涕兮”是屈原对国家忧患的声声呼唤,他感叹世人皆醉我独醒,意投身汨罗江中去,只为做一个像莲花一样廉洁的人
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教书育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就是教师。
他们用的生命书写着育人的美丽。
他们就是如莲花一样的人
还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在各大医院里救死扶伤,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他人的生命
他们就是医生,他们具有如莲花一般纯洁的心灵,用生命书写生命,为社会自己的力量
观看了《爱莲说》受益匪浅,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善良的人,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小词大雅读后感1000
词也是很美的存在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里面的三种境界竟都出自于词。
词其实在唐代已经出现,而在宋朝尤为鼎盛。
唐诗宋词可称作国粹,是历史长河中一颗永不黯淡的明珠。
很多人会说,做人就要活得像个诗人,去寻找所谓诗与远方。
可人们为什么就不说词人呢
其实词对我来说也同样是中很美的存在。
唐诗宋词有着很明显的区别,单单是它们所表现的氛围,就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很多人喜欢唐诗,因为唐代发达的经济沃土,让唐诗的工整绝句达到了极至。
我则喜欢宋词,宋朝战火纷纷,形成了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词派。
长短不一的词里面既包含豪壮奔放的词句,简洁明了的白话文,又会有缠绵悱恻的片语。
截然不同的两流派摩擦却产生了温柔的感情,这种感情大概是对词的情有独钟。
叶嘉莹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传灯人,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古诗词文赋之中,心中永远有一方诗词的净土。
她说过,“须知写诗和读诗乃生命之本能”,诗词在她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细数一下人生中的所谓浪漫:夕阳,赏花,品酒,琴棋书画,而诗词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年人,拥有六十二漫长的诗词积累,在天下实在难以找到如此之人。
我想,这不仅是一种晚年浪漫,更是寻找生命意义的体现。
我也很欣赏叶嘉莹先生对古诗词评价抱有理性的态度。
在分析到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赏析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指出了这一句叠词的多余累赘。
她认为凡事都得有个度。
前八个的确写出了寂寞的感觉,诗人想找一个依托,却找不到人的气息,无所依靠。
而后面六字却太过多余,给人比较故意的感觉。
还有后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她认为把愁直接直白说出了反而没有了愁味,反而像李煜的《虞美人》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的比喻让人觉得愁就像水一样无穷无尽,意境与情感更加到位。
我一直是以欣赏,以仰慕的心情去看待李清照的诗词作品,没想到这里叶先生却将其分析得如此之到位,真是甘拜下风
从这本书里我汲取到了很多。
如叠词的美感。
叠词会给人以无形的生动感和亲切感。
最早起源于《诗经》中的“杨柳依依”。
光是“依依”一词就可以想象到翠绿的杨柳在随风摇曳的身影。
画面一想象,美到人要窒息。
优秀的歌辞之词一般都有双重意蕴。
表面上可以平平淡淡,实际上这之中藏着很多“幽咽怨情”。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这让我想到了辛弃疾的《青玉案》里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面上它好像是一首写与心上人的元日约会的爱情婉约诗。
其实辛弃疾是豪放派诗人,有人说“那个人”其实是他自己。
当时南宋政府腐败,偏安一隅,诗人在政治上孤身一人,就宛如那个在繁华阑珊灯火下的孤独人儿。
这是一种又美又凄凉的词。
里面还介绍了一位我很喜欢的女词人——李清照。
作者对她的评价也是很高的。
《爱莲说》中提到“牡丹,富贵者也。
”而李清照却像极了一朵菊花,端庄清秀,不追名逐利,是古代优雅女性的代表。
她的一生跌宕起伏。
早年的李清照享受着人间欢乐,“如梦令”里就描写了她出游的欢乐自由。
而到了晚期,丈夫去世,国破家亡,诗词中增添了浓浓的愁思。
在《声声慢》和《醉花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株菊花慢慢枯萎的样子。
记得我曾看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泼茶。
年轻之余,两人很喜欢互斗知识,互问某个典故出自哪本书。
李清照记忆力很强,次次答对都高兴得将茶泼到衣裳上,洋溢着茶香。
就连纳兰容若也把两人的例子写入诗中:“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不光是词美,诗人也很美呢。
“诗词里面是有生命的,我的英文也许不够好,我的文法、发音或许不够正确,但我一讲诗,会把我所体会到的其中的生命感情讲出来”。
叶嘉莹先生发自内心的对古诗词的热爱深深打动了我。
这本书不仅修养了身心,还让我更了解词的魅力。
词真的是很美的一种存在,不亚于诗歌。
感谢宋词,现在我敢相信,这是世界上最美又最温柔的东西了。
ps:自己写的ww
从桃花源记,短文两篇,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课中找出20个文言语并解释
本单元学习的五篇文言文和杜甫的三首唐诗,多方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古人的理想和追求、生活情趣及古代艺人的高超技艺。
一文借助虚构的桃花源,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是刘禹锡用来自述其志,表达自己的情趣和节操;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
属于说明文,细致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家的巧妙构思,赞美他的高超技艺,同时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出自我国儒家思想经典著作之一——,行文短小精悍,抓住“天下为公”层次清晰地从几个方面构想出了“大同”社会这种社会风貌的特征,反映出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境界。
杜甫是唐代的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历代的评论者称作“诗史”;写于开元年间,诗中描绘出泰山的雄伟高大,其意境开阔,格调高昂;写于安史之乱之后,诗中写出沦陷后的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全诗写得字字含恨,句句怀痛,沉着蕴藉,自然深挚。
是一篇具有高度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叙事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散文名作,它原是中的“序”,后多被看成独立的文章,写于晋、宋交替期间。
作品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富有神秘的传奇色彩。
在武陵大山中有一个与人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避难躲入的人们,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他们和睦友好,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这一切同外面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寄托了陶潜的社会及政治理想。
“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因此他想像中的桃花源,只不过是建筑在虚无缥缈中的“空中楼阁”;但对于一个出身于士族阶级的诗人来说,这已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全文构思巧妙,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依次写了发现桃花源、桃花源中的见闻及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学习本文时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要熟读、背诵。
读时读准多音字、通假字,注意句间停顿,掌握好节奏;在诵读中体会其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情节。
(二)掌握重点词语,积累文言词汇。
如通假字“要”;古今异义词“交通”“妻子”“无论”“绝境”;多义词“为”既可作介词,又可作动词。
(三)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联系当时社会背景,思考诗人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学生多思考,能创新,力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短文两篇》都是托物言志中有影响的古代散文,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是唐代诗人、哲学家刘禹锡在和州刺史任上写的,它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全文起首四句,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自然引出正题——颂扬陋室;然后点出陋室生辉的光点不是别的,而是“惟吾德馨”,因其德行美好,虽陋室而不陋。
再加以绿苔、青草、素琴、金经这些富于色彩美的点染,表现了作者的情怀。
经过对环境、交友、志趣及以诸葛亮、杨雄自况的展示,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与安贫乐道的情趣。
反复朗读、背诵、默写全文,疏通文意,把握本文的难词难句和关键性词语是学习的重点;而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是学习的难点。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呢
应做到反复诵读,读时抓住“文脉”——文中提挈全文和多层次的关键词、语句,理清结构、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同时抓难词难句、关键性词语,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由一词一句的理解逐渐扩展成对一句一段乃至全篇的理解。
《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在此期间,他曾亲率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文中先用衬笔,再转而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然后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从映衬中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及自己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注意作者在文中写了莲的哪些高洁的品格,怎样通过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什么中心和思想感情。
同时在“读”上下功夫,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在读中认真思考,悟出文章旨意。
《核舟记》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全面、具体地把“长不盈寸”的“核舟”从形式到内容说明得清清楚楚,再现了微雕艺术品“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技艺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
《核舟记》在布局上独具匠心。
首先概括介绍王叔远的微雕技艺,交待核舟的来历和它选取的历史题材给读者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依次具体描绘核舟的船舱、船头、船尾、船背,而以船头、船尾五个人物的雕像为重点,其中又以船头三人为主,三人中又着重突出苏东坡的形象,以紧扣“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
对核舟各部分的描写说明,先总后分,左右上下清晰分明,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
以上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文章最后部分,将核舟人物、物件等雕刻数字总计一下,和盘托出,以具体详实的数字说明微雕工艺的精巧绝伦。
再以直接惊叹与赞咏作结,就使具体说明与议论抒情结合,使古代工艺家的精湛技艺和极高成就全面展示在读者眼前。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观察细致,描写生动。
总长不到一寸的核舟经过雕刻家多方开拓容纳了很多人、物的雕像,其小者仅似“蚊足”,不经细致周详、烛微洞幽的观察,极易把核舟上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忽略过去。
魏学洢没有辜负雕刻家的一番心血,尽目力之所至,深刻领会其奇巧构思,抓住每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对核舟的整体及各部分人、物的描述都一一注明方位、数目、大小,竭力使读者弄清局部与整体的比例关系,细笔勾画,给人具体可触的形象。
文章对人、物雕像的刻画摹影绘神,细致入微。
如写东坡鲁直二人,除写目见的神情、姿态,还写了“隐卷底衣褶中”之两膝,以见表现手法之多变;写船窗,“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特意点明窗能自由启闭,以见雕刻之精巧;写所题之字“细若蚊足”,足见笔迹之纤细……这一切都说明作者的观察探幽入微,毫发不爽。
文中最为精彩传神的是对人物雕像的描摹,做到形神飞动,各具情态。
试看文中对苏、黄的刻画:两人“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从“抚背”可见二人亲密的友情;从“如有所语”可见鲁直神情。
学习时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作者仔细的观察、生动的描绘,在反复诵读中要善于展开想像,再造“大苏泛赤壁”的艺术形象,仔细品味雕刻家精巧的艺术构思。
《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
儒家的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礼制的社会。
2500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礼制的原则,主张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针治理国家,治理天下。
这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极深远的影响。
其后不少弟子、文人发扬其学说研究礼所蕴涵的深意,写出许多论著,西汉学者将其称为“礼记”,到东汉形成版本。
今天所见的《礼记》是指西汉戴德的侄子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小戴礼记》。
《礼记》内容富赡,涉及上古时代的礼制哲学、伦理、道德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所形成的众多典故和汇集的对自然与社会的许多真知灼见极具警世意义。
《礼记》文字相对浅近,说理明快、畅达并且多格言警句,如“礼尚往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等,便于记诵,流传很广。
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不管是否读过此书,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它的熏陶和影响。
数千年来,它作为中华文化的宝典之一,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塑造了我们民族的人格,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普通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为我们择取了一条提升个人尊严,实现自我价值的蹊径。
向往美好的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大道之行也》向我们展示了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大同世界”的构想。
文章条理清楚,论述精当,学习本文要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古代仁人崇高的理想境界,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另外对本文要熟读成诵,理解掌握关键词语。
杜甫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唐朝由繁盛转向衰落的时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期,后人称其诗为“诗史”,“三吏”“三别”就是诗史里不朽的篇章。
诗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精炼、凝重,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杜甫诗三首》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大诗人与祖国和人民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血肉之情。
《望岳》写成时诗人仅20多岁,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产生登岳的意愿,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山麓,与泰山同垂不朽。
《春望》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在《春望》这首诗中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残酷的社会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字中,含蓄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衰年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抨击了官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表现出诗人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
全诗语言精炼,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将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诗人感情爱憎分明。
学习这三首诗时,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几首诗,品味含蓄的语言,感悟诗歌中丰富的内涵。
《爱廉说》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看了《经里的一篇文章,名叫《爱莲说》。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宋周敦颐。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的周敦颐对莲花的喜爱。
周敦颐先写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因为菊花是花之隐逸者也;再写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而周敦颐独爱莲,因为莲花是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周敦颐通过莲花与牡丹、菊花的对比,表现莲花的高洁,表达了周敦颐独特的的审美情操,以及对人云亦云之流俗的厌恶。
周敦颐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
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
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
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
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知道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也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溢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会象莲花一样不与百花“争先恐后”以怒放,不嫉妒牡丹的富贵娇艳,静静以在池中过着自己的生活,高洁、谦虚、自信,这份平静的美丽让所有人折服,“中通外直”,“心胸宽广”,“不蔓不枝”,不攀附权势,确实让人产生敬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我相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的人总会赢得所有人的尊敬
我应该像莲花一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有爱心,要乐于帮助别人,在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他们,在学校里认真学习、团结同学、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社会很复杂,我要先做好一个学生,长大后进入社会才能做好一个社会的公民,做一个莲一样的人,高风亮节,清雅脱俗,花中君子,她的美好形象,是“美”的化身,相信莲教给我的品质,定能让我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莲的品质是我一生的箴言,我要象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为社会多做贡献,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让我从我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05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