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读后感
父母怎样爱孩子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叫做《怎样爱孩子》的文章,说的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种爱孩子的方式。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在家都是小霸王、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更是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在家中就是一家人的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无止尽的。
孩子是需要家长们的爱的,然而,爱孩子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的去溺爱,把所有事情都包办,不给孩子经历各种磨难各种锻炼的机会,甚至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
在这些被溺爱的孩子的意识里,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应该归他,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父母替他来做,家长也觉得只有这样才是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溺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会面对不了挫折,会适应不了日后复杂的社会。
父母的爱是最高尚最无私的,但是如果爱的不恰当,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苦果。
相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培养他自己解决事物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进行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在生活中得到该得的锻炼。
希望天下的宝宝们能从小在健康的爱中逐渐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读后感
学会爱对孩子的读后感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学会与孩子沟通;如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所有这些围绕的话题就是让孩子感受爱、学习爱、懂得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性格,同一种教育方法并不适应每一个孩子,但是“爱”适用于每一个人。
看了《学会爱》这本书,认识到了很多作为家长、老师的不足之处,如何去爱孩子,如何懂得孩子的需求,需要下功夫去了解孩子,研究孩子,为孩子勇于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称职的父母。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要想使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跟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管教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一点一滴做起,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需要负责任的、需要耐心、细心、恒心谅解与宽容。
让我们以爱为动力,家庭教育为先驱,结合学校教育及社会各界、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读后感
读后感:刚在读书时间里看完了《万箭穿心》这篇文章,热热的天气里,禁不住打寒战。
母亲对孩子那样的付出,结果被孩子恨到如斯地步。
是孩子错么
小时侯的那些伤害,是一辈子的记忆;是母亲的错么
那样的处境,那样的见地,作为女人我不认为她做的过分……女儿现在2岁多了,从不满周岁开始,我和老公连大声争执都不行,声音大一些,那小丫头利马趴地上嚎啕大哭,更别说吵架了。
姥姥说女儿上辈子应该生在吵闹的家庭,所以这辈子在我们家特别忌讳。
为了女儿,我和老公都很注意,不管对方是对是错,对孩子来说,父母都是最亲的人,在孩子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给对方也给自己留足面子。
朋友的女儿3岁多了,去年两人离婚。
从朋友怀孕开始,两人就一直在闹。
孩子刚生下来,朋友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影响,坚持没离。
谁知到孩子2岁的时候,就能给爸爸打电话说,你要听话哟
不听话我和妈妈都不要你了哟
当着朋友的面说,我不要爸爸,只要妈妈。
没什么了不起
听得朋友潸然泪下……今年春节的时候,两人终于没忍住,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小小的孩子吓得连哭都不会了。
朋友说看着孩子那样,终于下定决心离婚。
当初为怕伤害还没离,现如今还是伤害到了。
表姐的女儿今年6岁。
前几年回家看她的时候,特别皮的一孩子。
今年回家看到她,整个下午几乎都听不到她的声音,小小身子感觉就是皮包骨头,让人看着尤其心疼。
后来听家人说,表姐夫妇闹离婚,这孩子旁边看着,慢慢的就越来越沉静,也不好好吃东西了。
两个大人闹的两败俱伤,孩子也伤害得惨不忍睹了……不得不承认,家庭环境,父母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父母间的不和睦,即使在孩子面前面和心不和,也能被孩子感知到呢。
怎样使孩子有一颗能承受的心,是每个父母的难题啊。
说完孩子,再说说母亲。
小说里那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付出,不可谓不多。
有一个感觉,在人情世故和付出方面,有的时候读书多的人,反而不如没怎么读书的人。
读书越多,越冷漠呢。
父母一味的付出,而不要回报,对孩子不是种好事。
刚结婚时,就感慨过,养狗比养孩子好。
养狗我不管怎么宠它,都没问题,也没责任;但孩子不行,她的一言一行的养成,我都必须负责。
为人母后,这种感觉越发深刻。
小小的女儿慢慢长成,以为世界本就是围着她转,稍不如意,就哭成倾盆大雨。
顺着她,虽然当前能得开怀一笑,但以后如何;逆着她,小人儿哭的哽咽难言,心疼不已。
每次都是左右为难。
即怕她太天真,不知世间忧虑;又怕她小小年纪就知事明理,少了童真。
为人母,难啊……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母亲与孩子相处的失败。
没有沟通,只有付出与误会。
母亲苦,孩子也苦。
作为一个母亲,培养一个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辈子去琢磨的事情啊
爱的教育卡拉布里亚的孩子读后感400字
暑假,我读了一本<爱的教育>,是一个意大利的小孩写的日记。
其中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卡拉布里亚的小男孩来到了意大利的一所学校,他感到有些孤独,老师说:"如果有谁欺负卡拉布里亚的小孩,就因为它不是本地人,那谁就没有资格面对我们的三色国旗。
"在老师和同学友好的关爱中,卡拉布里亚男孩感受到了温暖。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们学校也有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和他们热情友好的相处,让他们感受不到孤独和陌生,爱上我们的学校。
还有一篇让我感动的文章是<同学科列蒂>。
科列蒂在爸爸出门的日子照顾生病的妈妈,帮忙搬木头还给妈妈煮咖啡。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应该象科列蒂那样,帮助爸爸妈妈做事,为他们减轻负担,要孝敬父母,在他们生病的时候端水送药,因为我们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一会儿摸摸我们的头看看有没有烧,一会儿给我们喂药,担心的不得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读后感
弗罗姆认为:“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需要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信、父亲的指点和忠告。
”而父亲的爱不同于母亲的爱,它是有条件的。
父亲有条件的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是私有制的产物。
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这典型地体现了弗罗姆的学术渊源
马克思爱孩子读后感
今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得到了《马克思传》这本书,一时兴起花了一个多月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
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不再是一种思想,他只是一个人,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敬仰的人。
下面让我来带大家更深入了解马克思。
从小到大,我就被灌输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的马克思是多么的伟大。
总觉得他是那么高高在上,是我们无法所触碰到的“圣人”。
然而,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马克思是如此的接近生活,如此的实在。
他也是一个在正常不过的人,和我们一样吃喝住行、有恋人朋友家人、爱情亲情友情;他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人格不完善、受感情限制等等。
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
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
这些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
总体印象,马克思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一个“自由撰稿人”,而且很多时候在“不太宽容”的“论战”中,他与报纸、刊物结缘,以此为阵地,发表自己的生活见解。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毕生都在孜孜不倦学习的革命导师。
马克思也说:“没有知识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
他在伦敦最初十年间,即使生活艰难,他也每天去图书馆如饥似渴的进行学习和研究。
他所积累的知识非常渊博,包括经济学、法学、宗教学等各个领域,他也熟识德、法、英三种语言。
他之所以能掌握如此多的知识,除了天资聪颖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勤奋拼搏、对知识的忘我追求以及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这种严肃的学习态度、惊人的学习毅力、刻苦的学习精神贯穿他的一生,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各个年龄段父母怎么去爱孩子读后感
(一)0-6岁,爱等于陪伴
【第1句】:智力的塑造:0-6岁智力发育最快的,50%的智力在4岁前形成,聪明不是脑细胞有多少,而是脑细胞间的连接有多少。
在某方面刺激多,脑神经元较粗。
在某方面的智力就发达。
【第2句】:情感培养:左脑发达:是逻辑思维强,右脑发达:是创造性思维强,想象力培育,以及完整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完整的人格表现:这个时间段,不要对孩子约束太多,陪他玩,让他赢(每赢一次都增加他的自信)。
培育他的温暖感。
【第3句】:性格的塑造:建立概念,知对错(6岁之后千万不能动手),把教育放在故事里,少讲道理。
有句话说到:习惯于有求必应,必致骄横无礼;习惯于有求无应,必致自卑消极。
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最重要。
在这一点上家长要提起重视。
(二)6-12岁,爱等于教练 孩子拥有第二个世界了:学校
进入群体社会,他感受到群体的力量,表扬或批评都起到暗示教育的作用。
在语言和行为上传递爱的信息:爱是最伟大的动力。
假如他能感受到爱的阳光和雨露,小树苗就茁壮成长。
所以教练正面暗示的力量非常重要:你怎样评价孩子,孩子就会变成怎样;所以你希望孩子变成怎样,你就要怎样评价孩子。
始终传递正思维,正语言,正能量。
【第1句】:自信养成:一定要跟着孩子的兴趣走,不是为了让他成名成家。
我们要多用拇指教育,而不用食指教育。
12岁前要完成2万次的肯定。
赞美一定要及时、当面批评要在宽松中严肃,这里可以引用三明治教育:缺点夹在优点中讲,批评夹在希望中讲(肯定--但是--相信)。
做错了,错在哪里
改掉一次错,就会越来越好了。
【第2句】:习惯养成:重视细节,所有得到都要经过自己的努力,对自己诚实。
【第3句】:奖励和惩罚:关注他的喜好,等到该奖励的时候给他,让他因肯定而感动。
不当众训斥,保护好他的自尊。
孩子即使做错事,让你生气,也要把事情和爱分开,你犯错,应批评和惩罚,但惩罚不是为了发泄不满,而是为了教育,为了爱。
每一次的教育都与爱连接在一起。
【第4句】:责任养成:独立或依赖都是培养出来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认真做、做完整。
家长代替他做,却无法代替一生;教会他做,他可受用一生。
【第5句】:玩与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好玩,才能好好学。
(三)12-18岁,爱等于尊重 他正走在一条以自我为中心的路上:我长大了,要求平等了。
你跟朋友怎么说话,就跟孩子怎么说话。
【第1句】:家长和老师:别把老师的话当圣旨。
让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哪些地方有进步
所有的孩子都怕老师告黑状。
让孩子喜欢老师很重要。
【第2句】:学业和成绩: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一时的成绩,不能代表一生的成败,不断的成长,才能造就一生的成就。
千万不要因为成绩差而让孩子产生歉疚感、负罪感。
【第3句】:给思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成为正直的人,善良的人,成为有故事的人,成为对家庭有贡献的人,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赢得别人尊重的人。
未来要成为一个领导人,能三吃亏:出钱的时候吃亏,出力的时候吃亏,讲话要舍得吃亏。
【第4句】:给平台:鼓励去图书馆,培养阅读的习惯。
励参加文体团队活动。
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行万里路。
让孩子热爱生活,参加暑期亲子夏令营。
【第5句】:给榜样:与谁同行,向谁学习。
恰当的目标,鼓励达成。
多关心、多沟通、多抚摸。
抚摸对孩子心理影响巨大,传递理解、信任、尊重。
所有的家长都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永远记得让家成为每个孩子心中温暖的港湾,不要让家成为竞技场。
《爱整洁的孩子人缘儿好》读后感
拜读了宁的著作《爱孩子没那么简。
这本书中展家庭中的自我教育”相关,近千名家长互动交流,对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幼儿认识生命、品性教育、学会分享、面对挫折等18个成长关键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得出了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上行的通的规律性认识。
这本书精选了幼儿成长中的47个案例,涵盖了8个幼儿发展的关键领域,这些话题既具有时代特点,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故事呈现、理论分析,专家点评,构成了这本好读、好懂、好用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实战书。
书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也恰恰是我们所面临的困惑,因此读过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当孩子受到别的小朋友暴力欺负时,是否让孩子反击,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我所纠结的问题。
看了安琪爸爸的处理以及各位家长以及专家的点评,我豁然开朗了。
婴幼儿阶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期,当孩子被侵犯时,他的安全感就受到了破坏,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作为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一些合适的反抗方法。
在这个问题的应对上,要教会孩子三步走。
第一步: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如警告对方,帮助对方,转化对方等。
第一步解决不了,再走第二步:寻求帮助,可以求助老师,也可以寻求朋友的帮助(事实证明,朋友多的人一般不受欺负),寻求家长帮助(家长的处理方式要恰当,最好是以鼓励和帮助出主意为主)。
如果第二步还不能解决,那就只能走第三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在自我防卫,是正当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从小理解、宽容、善待别人,才是人格塑造的关键。
一个孩子如果在和别人相处时,能够以高瞻远瞩、心胸开阔的态度面对小是小非,不计较所谓胜败、吃亏占便宜,实际上在人格“竞赛”上已经取得了有意义的胜利。
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断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爱。
《爱孩子没那么简单》告诉你:爱孩子,需要科学的知识,理性的行动。
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断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