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读后感
父母怎样爱孩子读后感
前段时间我看了一篇叫做《怎样爱孩子》的文章,说的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各种爱孩子的方式。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在家都是小霸王、小皇帝、小公主,家长更是都视自己的孩子为掌上明珠,孩子在家中就是一家人的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溺爱是无止尽的。
孩子是需要家长们的爱的,然而,爱孩子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一味的的去溺爱,把所有事情都包办,不给孩子经历各种磨难各种锻炼的机会,甚至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
在这些被溺爱的孩子的意识里,他们认为好的东西都应该归他,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由父母替他来做,家长也觉得只有这样才是让孩子在幸福中成长。
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溺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会面对不了挫折,会适应不了日后复杂的社会。
父母的爱是最高尚最无私的,但是如果爱的不恰当,到头来这种“甜蜜的爱”只会结下苦果。
相反,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培养他自己解决事物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多进行一些挫折教育,让孩子从小在生活中得到该得的锻炼。
希望天下的宝宝们能从小在健康的爱中逐渐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读后感
学会爱对孩子的读后感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学会与孩子沟通;如何引导孩子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所有这些围绕的话题就是让孩子感受爱、学习爱、懂得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性格,同一种教育方法并不适应每一个孩子,但是“爱”适用于每一个人。
看了《学会爱》这本书,认识到了很多作为家长、老师的不足之处,如何去爱孩子,如何懂得孩子的需求,需要下功夫去了解孩子,研究孩子,为孩子勇于改变自己,努力做一个称职的父母。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要想使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跟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管教孩子、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一点一滴做起,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一生。
总之,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需要负责任的、需要耐心、细心、恒心谅解与宽容。
让我们以爱为动力,家庭教育为先驱,结合学校教育及社会各界、家庭,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读后感
读后感:刚在读书时间里看完了《万箭穿心》这篇文章,热热的天气里,禁不住打寒战。
母亲对孩子那样的付出,结果被孩子恨到如斯地步。
是孩子错么
小时侯的那些伤害,是一辈子的记忆;是母亲的错么
那样的处境,那样的见地,作为女人我不认为她做的过分……女儿现在2岁多了,从不满周岁开始,我和老公连大声争执都不行,声音大一些,那小丫头利马趴地上嚎啕大哭,更别说吵架了。
姥姥说女儿上辈子应该生在吵闹的家庭,所以这辈子在我们家特别忌讳。
为了女儿,我和老公都很注意,不管对方是对是错,对孩子来说,父母都是最亲的人,在孩子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给对方也给自己留足面子。
朋友的女儿3岁多了,去年两人离婚。
从朋友怀孕开始,两人就一直在闹。
孩子刚生下来,朋友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影响,坚持没离。
谁知到孩子2岁的时候,就能给爸爸打电话说,你要听话哟
不听话我和妈妈都不要你了哟
当着朋友的面说,我不要爸爸,只要妈妈。
没什么了不起
听得朋友潸然泪下……今年春节的时候,两人终于没忍住,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小小的孩子吓得连哭都不会了。
朋友说看着孩子那样,终于下定决心离婚。
当初为怕伤害还没离,现如今还是伤害到了。
表姐的女儿今年6岁。
前几年回家看她的时候,特别皮的一孩子。
今年回家看到她,整个下午几乎都听不到她的声音,小小身子感觉就是皮包骨头,让人看着尤其心疼。
后来听家人说,表姐夫妇闹离婚,这孩子旁边看着,慢慢的就越来越沉静,也不好好吃东西了。
两个大人闹的两败俱伤,孩子也伤害得惨不忍睹了……不得不承认,家庭环境,父母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父母间的不和睦,即使在孩子面前面和心不和,也能被孩子感知到呢。
怎样使孩子有一颗能承受的心,是每个父母的难题啊。
说完孩子,再说说母亲。
小说里那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付出,不可谓不多。
有一个感觉,在人情世故和付出方面,有的时候读书多的人,反而不如没怎么读书的人。
读书越多,越冷漠呢。
父母一味的付出,而不要回报,对孩子不是种好事。
刚结婚时,就感慨过,养狗比养孩子好。
养狗我不管怎么宠它,都没问题,也没责任;但孩子不行,她的一言一行的养成,我都必须负责。
为人母后,这种感觉越发深刻。
小小的女儿慢慢长成,以为世界本就是围着她转,稍不如意,就哭成倾盆大雨。
顺着她,虽然当前能得开怀一笑,但以后如何;逆着她,小人儿哭的哽咽难言,心疼不已。
每次都是左右为难。
即怕她太天真,不知世间忧虑;又怕她小小年纪就知事明理,少了童真。
为人母,难啊……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母亲与孩子相处的失败。
没有沟通,只有付出与误会。
母亲苦,孩子也苦。
作为一个母亲,培养一个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辈子去琢磨的事情啊
有种含“毒”的爱叫做剥夺孩子的存在 读后感
溺爱,是一剂毒药——读《两只猴子》有感我无意中读到这样一本书,大意是两只猴子,母猴特别喜欢小猴,每天抱在自已的怀里,把大猴扔在山林里,结果几年后,大猴适应了森林里的环境,变得很强壮很健康,而小猴在妈妈的怀里因窒息而死。
看了这本书,我陷入了深思。
当今社会,父母把孩子娇生惯养已不是新鲜事,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这时候父母的溺爱就成了一剂毒药,它让孩子丧失了生活的能力。
这种事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我们的邻居就是一例。
邻居小男孩叫龙龙,已经六岁了。
一次他来我们家串门,一进我们家,就开始翻我的玩具,拿了好几件玩具后,又是抢糖,又是抢薯片,弄得我们家一片狼藉,而他妈妈却笑着对他说:“喜欢什么就拿吧,随便弄。
”并对我们说:“这些玩具多少钱,我买了。
”孩子这样狂妄,乱拿别人的东西,父母不但不管,竟然还支持他这种行为,这怎么得了
这就是溺爱的可怕,它让孩子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做出令人惊异的事,其实,他们正在吃一剂毒药,慢慢陷入溺爱的深渊……他们没想过后果,没想到这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大声呼吁:父母们停止这无度的溺爱吧
八种自以为是的爱会毁掉孩子的读后感
【第1句】:寄予孩子很高的期追求完 通常的说法是期高失望越大,为了不使自己失望,给孩子不断地施压。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微博]、迎合老师甚至迎合社会评价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这样的优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
“优秀”是一把双刃剑
当孩子为了家长的期许不断迎合的时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状态不再自在和流畅
他只能紧紧地抓住他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得来的“优秀”
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
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有一个统计数字,大学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认是“很优秀”者。
【第2句】:孩子不令自己满意时贬损他、责罚他 其实孩子不能让父母满意的时候已经很负疚,这个时候最需要来自父母爱的陪伴、协助和支持。
父母忽略孩子的感受被自己的情绪支配,只想着:你是我孩子,你要给我脸上贴金,你要让我有面子,你不能丢我的脸
然后用你自己奇多的规条和框框来束缚孩子。
但是孩子往往越束缚越叛逆,你越管,他越不要听
鹏宇家的宝贝女儿在有一个假期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打游戏,晚上打到12点才睡觉。
家里的妈妈、姨妈和姥姥都沉不住气了:这天天打电脑,作业不写怎么办
指责孩子,孩子鼻孔朝天“哼”一声,依然故我。
鹏宇老师那次出差回来,正赶上妻子为此事犯愁。
他进了女儿的房间:女儿回头叫了一声“爸爸”。
他说:玩电脑呢,没事,你玩
然后手放在女儿的头上,半开玩笑说:爸爸给你传送一些爱的能量,别耽搁你玩,你继续玩吧。
十几分钟后,他松开说:好了,不想玩了就早点休息啊,别累坏了
那天晚上,女儿十点半就睡了。
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在负疚的状态下仍然可以得到爱,孩子才会有顺从以及有自我负责的可能。
在孩子做了令你不那么满意而他自己也深知的事情时,无言地陪伴,单纯地给予孩子爱的支持更显得重要
【第3句】: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 这是所有家长的通病。
当你把“比较”的枷锁套给孩子,孩子就永远无法幸福。
他会一点一点从父母那里学会“比较”,并且用“比较”杀掉自己的自信,让自己永远被“比较”来的“痛苦结果”所折磨。
家长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
每个孩子都自有一份属于他的优秀之处
不要用比较杀伤孩子的自尊了
【第4句】:有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买旅游鞋
你进入前五名我们就全家去旅游
很多家长都把这个视为一种对孩子合理开明的奖惩举措
殊不知,这带给孩子潜意识的讯息是:符合爸爸妈妈的标准,才是被爱的。
然后孩子会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付出失去自己的代价
鹏宇对女儿学习从没什么要求,甚至戏谑说:“不要考前几名,考前几名被老师盯上就麻烦了
”可是有次女儿考了第三名,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她对爸爸说:爸爸,今天请我吃肯德基吧
这个爸爸说了:好啊
不过爸爸不是因为你考第三名才要请你。
爸爸爱你,即使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三,想吃肯德基了,爸爸也会请你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知道了。
你的她心里怎样,还用说吗,幸福着呢
【第5句】:数落孩子的不是 家长最乐意数落孩子、教导孩子
教导是每个家长都尤其热衷的一件事情,有人从教导中感受到自己的威严,有人从中体会征服的快感。
全不管孩子是在嘴上服气,还是心里服气
然而,最好的教是“不言之教”。
数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让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让孩子丧失自尊。
【第6句】:预言孩子没出息 预言孩子没出息有两种后果,一是你越说他没出息,他越没出息,完全丧失斗志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你的预言
另一种孩子,你说越说他没出息,他越要证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辈子活在“证明”中,失去自我,也丧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让自己幸福的智慧。
有一个农村长大的女孩子,她上面有个哥哥。
从小父母就偏爱哥哥,认定哥哥比她有出息。
她心里很委屈、很不服气。
所以自我砥砺,一定要争口气给父母看看,看看她是不是能把哥哥比下去。
后来她果然比哥哥成绩还好,考上大学,有不错的工作,成家立业。
但是因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证明给娘家看,久而久之令她的丈夫忍无可忍,要和她离婚……
【第7句】:代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的心理独立期有三个阶段,分别是3岁、9岁和12岁。
小的时候,孩子自己吃饭,父母应关怀而不干涉,不要说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来喂吧
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为选择
还有不声不响为孩子报了钢琴班,都是不智之举。
家长总是在用“自己的头脑”操控孩子,但是忽视了代替的过程就是剥夺孩子成长的过程。
你剥夺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长,孩子就丧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第8句】: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欢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这样,我越要怎么样
【第9句】:总是担心孩子 不认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认为孩子其实可以
所以——你得到不想要的结果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担心
你担心孩子早恋,孩子一准早恋;你担心孩子网瘾,孩子一定网瘾
有个妈妈在孩子还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在经过一间网吧时警告孩子:看见没,这是网吧,很多孩子一进去就变坏了,你可不能进去
一天又一天,一开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极了,终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进这间网吧看看。
再后来孩子网瘾了
孩子是否自信,取决于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第10句】: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
当孩子对妈妈说:没事,我一个人在家写作业,你去忙吧
妈妈一关上门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电脑呢
这样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欢我、不尊重我
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毁灭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总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培养,致力于培养孩子成 “才”,而忽视了孩子要先“成人”的问题。
以至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越来越多。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平静和喜悦的过程,平静和喜悦的状态就是爱
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心量拓宽的过程
改变孩子很容易,当你“容”下孩子时,孩子就“易(改变)”了
父母小小的改变,孩子大大的不同。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读后感或评析!!!急!
读后感:刚在读书时间里看完了《万箭穿心》这篇文章,热热的天气里,禁不住打寒战。
母亲对孩子那样的付出,结果被孩子恨到如斯地步。
是孩子错么
小时侯的那些伤害,是一辈子的记忆;是母亲的错么
那样的处境,那样的见地,作为女人我不认为她做的过分……女儿现在2岁多了,从不满周岁开始,我和老公连大声争执都不行,声音大一些,那小丫头利马趴地上嚎啕大哭,更别说吵架了。
姥姥说女儿上辈子应该生在吵闹的家庭,所以这辈子在我们家特别忌讳。
为了女儿,我和老公都很注意,不管对方是对是错,对孩子来说,父母都是最亲的人,在孩子没有判断能力的时候,给对方也给自己留足面子。
朋友的女儿3岁多了,去年两人离婚。
从朋友怀孕开始,两人就一直在闹。
孩子刚生下来,朋友为了不给孩子造成影响,坚持没离。
谁知到孩子2岁的时候,就能给爸爸打电话说,你要听话哟
不听话我和妈妈都不要你了哟
当着朋友的面说,我不要爸爸,只要妈妈。
没什么了不起
听得朋友潸然泪下……今年春节的时候,两人终于没忍住,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小小的孩子吓得连哭都不会了。
朋友说看着孩子那样,终于下定决心离婚。
当初为怕伤害还没离,现如今还是伤害到了。
表姐的女儿今年6岁。
前几年回家看她的时候,特别皮的一孩子。
今年回家看到她,整个下午几乎都听不到她的声音,小小身子感觉就是皮包骨头,让人看着尤其心疼。
后来听家人说,表姐夫妇闹离婚,这孩子旁边看着,慢慢的就越来越沉静,也不好好吃东西了。
两个大人闹的两败俱伤,孩子也伤害得惨不忍睹了……不得不承认,家庭环境,父母的相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父母间的不和睦,即使在孩子面前面和心不和,也能被孩子感知到呢。
怎样使孩子有一颗能承受的心,是每个父母的难题啊。
说完孩子,再说说母亲。
小说里那位母亲,对自己孩子的付出,不可谓不多。
有一个感觉,在人情世故和付出方面,有的时候读书多的人,反而不如没怎么读书的人。
读书越多,越冷漠呢。
父母一味的付出,而不要回报,对孩子不是种好事。
刚结婚时,就感慨过,养狗比养孩子好。
养狗我不管怎么宠它,都没问题,也没责任;但孩子不行,她的一言一行的养成,我都必须负责。
为人母后,这种感觉越发深刻。
小小的女儿慢慢长成,以为世界本就是围着她转,稍不如意,就哭成倾盆大雨。
顺着她,虽然当前能得开怀一笑,但以后如何;逆着她,小人儿哭的哽咽难言,心疼不已。
每次都是左右为难。
即怕她太天真,不知世间忧虑;又怕她小小年纪就知事明理,少了童真。
为人母,难啊……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母亲与孩子相处的失败。
没有沟通,只有付出与误会。
母亲苦,孩子也苦。
作为一个母亲,培养一个心理、生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辈子去琢磨的事情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读后感
弗罗姆认为:“婴儿需要母亲无条件的爱以及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关心;6岁以后的儿童开始需要父亲的爱、父亲的威信、父亲的指点和忠告。
”而父亲的爱不同于母亲的爱,它是有条件的。
父亲有条件的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是私有制的产物。
弗罗姆认识到父爱和母爱的不同,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父爱的性质,这典型地体现了弗罗姆的学术渊源
《爱整洁的孩子人缘儿好》读后感
拜读了宁的著作《爱孩子没那么简。
这本书中展家庭中的自我教育”相关,近千名家长互动交流,对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幼儿认识生命、品性教育、学会分享、面对挫折等18个成长关键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得出了理论上说得通,实践上行的通的规律性认识。
这本书精选了幼儿成长中的47个案例,涵盖了8个幼儿发展的关键领域,这些话题既具有时代特点,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故事呈现、理论分析,专家点评,构成了这本好读、好懂、好用的幼儿家庭教育的实战书。
书中的大部分案例都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书中所探讨的问题也恰恰是我们所面临的困惑,因此读过这本书给我很多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当孩子受到别的小朋友暴力欺负时,是否让孩子反击,这个问题也一直是我所纠结的问题。
看了安琪爸爸的处理以及各位家长以及专家的点评,我豁然开朗了。
婴幼儿阶段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期,当孩子被侵犯时,他的安全感就受到了破坏,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作为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一些合适的反抗方法。
在这个问题的应对上,要教会孩子三步走。
第一步: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如警告对方,帮助对方,转化对方等。
第一步解决不了,再走第二步:寻求帮助,可以求助老师,也可以寻求朋友的帮助(事实证明,朋友多的人一般不受欺负),寻求家长帮助(家长的处理方式要恰当,最好是以鼓励和帮助出主意为主)。
如果第二步还不能解决,那就只能走第三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在自我防卫,是正当的行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
从小理解、宽容、善待别人,才是人格塑造的关键。
一个孩子如果在和别人相处时,能够以高瞻远瞩、心胸开阔的态度面对小是小非,不计较所谓胜败、吃亏占便宜,实际上在人格“竞赛”上已经取得了有意义的胜利。
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断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爱。
《爱孩子没那么简单》告诉你:爱孩子,需要科学的知识,理性的行动。
父母走进孩子内心世界,不断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真正的爱。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