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少年夏完淳读后感
爱国少年夏完淳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有大学问,有见识,正直善良,能文能武,孝敬,重情,有社会责任感,见义勇为,牺牲精神……这样一个完美的少年,是学习的榜样。
读完爱国少年夏完淳的历史故事有什么想法和收获?
这个……还是要自己写才能出真情实感吧。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典型故事40字以内
少年行——霍 (未满十八岁) 元年(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
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
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
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
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天可汗——李世民 (十七岁) 他自少年时便已是一代英雄,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他十七岁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十九岁便开设文学馆,文采风流。
他是真正使得唐朝武功辉煌、文华灿烂的那个人。
由于他是中华帝王,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才是盛世唐朝的第一勇将、第一智囊、第一才子。
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李存勖--乱世英雄,立马起沙陀 (十五岁) 公元 880年冬季,转战大半个中国的黄巢农民军踏着一条尸骨纵横血流成河的漫漫征途攻入唐都长安,就在公卿贵族们哀叹“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食齑”的时候,有人却在千里塞外为这天赐良机而弹冠相庆。
这个人,就是乱世英雄李克用。
本姓朱邪氏的李克用是唐代沙陀族人,做为西突厥旁支的沙陀族从唐太宗时就开始效忠唐朝,世代守土拓边,李克用的父亲朱邪赤心因为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而被赐名为李国昌。
骁勇善战的李克用十五岁时就开始跟随父亲南征北战,一箭双雕的骑射功夫连鞑靼人都为之折服,在军中被誉为“飞虎子”。
公元 876年,哗变的云州士卒杀死克扣军粮、用法严峻的云州防御使段文楚,拥立副将李克用为统帅。
当乱兵被前来征讨的唐军击溃之后,李克用与他甘愿陪着儿子断送仕途的父亲李国昌一起率领残部北逃鞑靼避难。
一炷心香祭英魂——怀夏完淳 (十四岁) 夏完淳,这是一个极让人缅怀的少年爱国作家。
夏完淳之于明末文坛的意义,不仅在于给日益衰落的文坛带来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身作则,用十七岁的青春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
阅读夏完淳的诗文,总感觉那股英雄气,在字句中驰骋纵横,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血脉喷张。
夏完淳(1631—1647)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他生而早慧,七八岁即能赋诗,十一二岁“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
夏完淳的早慧得益于他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贤母慈,重视教育。
明亡后,十四岁的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与他的父亲夏允彝、老师陈子龙等参加了抗清活动。
从此,这颗热血沸腾的心投入了国难家仇的艰难奋战中。
明行赋中的夏完淳出自哪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
中国明朝末年诗人,松江华亭人。
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
完淳自幼聪明,有神童之誉,“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14岁随父抗清。
父殉后,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
以殉国前消遣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
有《狱中上母书》。
身后留有妻子钱秦篆、女儿以及遗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绝嗣。
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华夏公墓旁。
柳亚子《题<夏内史集>》第5首:“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
别云间 夏完淳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英雄,著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故乡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1]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全诗既表达了作者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流露出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已知泉路近”。
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
“欲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
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
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
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恐无后嗣。
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
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尾联盟恢复之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正如诗人在《狱中上母书》中所表示的“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