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爱读书的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务实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他的名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艰难,他很懂事,小小年纪就能主动帮助妈妈做许多事情。

中午妈妈给他一个红薯吃,他总要再硬塞一半到妈妈嘴里。

他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在现在的生活里,许多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开张口,不知道报答父母。

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难道不感觉惭愧吗

等他再大一些时,父母送他去当地名师吴尔宽那里读书。

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知识面不断扩大。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迎难而上,勇攀科学高峰。

14岁那年,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座右铭。

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我们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一句话:我们的根在中国。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将来在祖国各行各业创建一片辉煌。

要实现美好理想,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

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

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

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读后感《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

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

记得在课堂中的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动:孙崇玉,你今天表现的特别好。

他抬起头对我害羞的笑了笑。

(直直的看)老师,你的这个牙快掉下来了。

不是呀,我的这个牙就长的这个样,排列不够整齐,有点乱。

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后按上假的呀,我爷爷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样就好看了(自信的笑)。

那他们年纪大了,我还很年轻,再说别人都说我这牙长的很可爱呀。

(不惑的样子、摇头)我感觉……不好看

这个小家伙观察能力还挺强,并且还很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摸摸他的头,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几年前就看到这个故事,当今天在教师学习的校本培训课程《有效上课》上看到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

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地做一次关于教育的报告。

报告开始,只见他拎着一个口袋疾步走上台,从口袋里捉出一只鸡,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数分钟后,他将鸡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地走了一会儿后,开始悠闲地吃起米来。

最后,他走到话筒前说了句报告完毕。

全场愕然

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难道教育不是如此吗

只有主动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是无用的。

是的,几年前我也犯下了类似的错误,好在这几年我已意识到。

而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没有意识到,仍然是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甚是可悲、可叹

因为他不学习,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里特点。

不学习新知,而凭自己的高压政策去强逼孩子学习,胆小听话的孩子因害怕老师而去好好学习,固然暂时取得一定的好成绩。

但他们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压抑的,是感到累的,学习是被动的。

而对于那些胆大的,个性张扬的孩子,高压政策只能物极必反,他们始终成绩不够理想,而且厌恶学习,视学习为极其痛苦的事。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样说,那么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少关注一点,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现在独生子女多,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凭着出色的成绩,综合能力强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因此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

他们不能看孩子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一天到晚三句话不离学习俩字。

孩子本来对学习挺感兴趣的,但是长此以往,满脑子都是家长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一提到学习就反感,就厌恶。

就像一个喜欢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让他吃桃子,长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

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任教的上届和这届家长中,真有一些对孩子很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那种爱,那种关心,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关心下,有的确实成绩很好,令人欣慰

但有的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家长很委屈,也很伤心,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

是孩子智力不行,还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放弃算了。

我要说的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家长来说,上述的家长是可敬的。

孩子为什么对学习反感,成绩落后。

就其原因,主要是你们采用了强逼的态度,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

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有出色的成绩。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才有回报。

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

他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了,但通过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后,我们似乎能够聆听他的声音,那声音铿锵有力,看到他的身影,那身影高大无比,领略到他的精神,那精神光照千秋。

陶行知爷爷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都给我深深的启发,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里,给我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陶行知爷爷虽然家境贫穷,但是胸怀祖国,志向高远。

年少时代他经常和同学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到外国去,先留学,然后在国外当专家,做教授。

”陶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愿回中国做事

”而那个同学却回答说:“什么

我辛辛苦苦地读书,出去留学,还回国

中国这么穷,这么落后,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陶爷爷非常生气,并且在纸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

”贴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是啊,作为中国人,怎可丢下和抛弃生我,养我的祖国

既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做出一番好的业绩,好的成就,报效祖国,使祖国不再落后,不再受人欺压,永远都有辉煌灿烂的一天。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南张学校袁尚梅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

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补偏救弊。

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

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MSN()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围绕陶行知校长的教育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写一篇评论

陶行知校长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看到学生做错事情,他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教训他,完全用德行去感化,让学生自动忏悔,自动承认做错事情。

校长奖励学生,学生真的回头,真的改过,这个力量太大了。

如果校长发一顿脾气教训他、惩罚他,怨恨在心,严重的那生生世世都不会忘掉,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麻烦可大了。

校长有智慧,不骂他,不责备他,他承认有过失,马上奖励他,送一块糖给他吃。

短短的十几分钟当中,学生四种表现的态度,四次的奖励,没事情了,让学生回去,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叫教育。

现在谁懂得这个教育

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懂得的,厚德载物。

真正把一个普通人教导成为圣人、贤人,这是教育的成功。

所以打骂、责罚,那是失败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学生做错事情,为什么做错

把这原因找出来。

  他看到这个学生跟同学打架,手上拿一块砖头,这还得了,这会出人命

被他看到了,立刻制止,告诉这个学生,半个钟点之后到校长室来见他。

这个学生离开了,校长再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打架

是为了对方这个学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打抱不平。

这么个原因他知道了,这个人很有义气。

半小时之后他回到校长室,看到学生站在外面门口,掏一块糖给他吃,也没有骂他,学生感到很惊讶。

他说这块糖奖励你,我叫你半个小时来,你准时来了,你很守时,这应当要奖励你。

然后再说,我去调查,知道你这个事情做错,你还很有义气,打抱不平,这是很好的行为,再赏一块糖给你吃。

学生就感动了,立刻就承认错误,受感动。

校长又掏一块糖给他,奖励他,你能够忏悔,你知过能改,这很难得,这很不容易。

没有责备一句话,没有任何处罚。

学生感动的跟校长说,以后决定不会再犯这个过失。

校长第四块糖给他,勉励他。

再问,没事了,你回去。

这是中国爱的教育,神圣的教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没有一句批评的话。

  人都有良心,要把他的良心唤醒,要让他觉悟,要让他自动回头。

他真回头了,这学生我相信一生永远不忘记校长的教训。

这个例子我相信感动天下许许多多人,校长有智慧,让这个学生做出表法给大家看。

像演一台剧一样,演场戏给大家看,多少人觉悟,功德无量。

所以在任何逆境里头,你能够沉住气,不发脾气,冲突不会发生,这是化解冲突最好的方法。

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中国古人说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

换句话说,人都是可以教的,没有不能教的,问题你会不会教。

如果会教,人人都是好人,人性本善,他怎么不是好人

本来是好人,现在又遇到好的教育,他当然是好人。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曾梅琴:行知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曾梅琴:行知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行知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枫亭中心小学曾梅琴前些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其中一些章节,都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曾梅琴:行知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先生说:“教育要将生活作为指南针,朝着实际生活走,才不至于迷路。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面包的生活,受恋爱教育……怎样的生活,就要受怎样的教育。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生活教育”,教育改革虽然没有改掉纠缠了几十年的应试的根本,但在一些小处还是向传统教育作出了反抗。

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越来越生活化,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的合作,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会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

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教育”,因为这种教育是教学生吃自己、吃别人,在传统的吃人教育下,学生只会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力、创造力,结果成了手脚瘫、脑子坏的病秧,有知识的人不劳动,只顾升官发财,剥削劳动者,读后感《曾梅琴:行知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他不教学生吃自己,更不吃别人,要是教人做人,教人生活的,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能服侍农民工人的好官。

这种是非分明的断论虽有些偏激,但却是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反观当下的教育,我们正试图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不正是陶先生所指的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吗

我们所期望的素质教育正是希望以生活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提高综合素质,最终教会学生们如何适应生活、改善生活。

因此我们提倡数学生活化,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道德教育,以至于教出来的不是死读书的吃人者。

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运用现代教学武器,改变过去那种光靠老师“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新旧体制,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

因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相互联系的关系。

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生学的过程。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教师怎样教,更要研究学生怎样学。

因为,他们处于主导和主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把知识财富转化为学生的智力才能,都要通过学生的行为去完成。

反之,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也不会有主体作用的发挥。

所以,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他们的使命。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要研究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对学生要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够有的放矢,教师的满腔热忱能换来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有了这种关系,学生能主动接近教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建立一种“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讲,学生听”这是满堂灌的方法,它的弊端不言而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只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问难,有向教师挑战的信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牢固获得知识,形成技能。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只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才教给了学生学习的“金钥匙”。

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

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

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值得我们把时间都投入进去的学问。

学习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边行边知,边知边行,坚持到底,矢志不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曾梅琴:行知合一——《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380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