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的陶行知读后感评语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故事读后感]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务实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他的名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艰难,他很懂事,小小年纪就能主动帮助妈妈做许多事情。
中午妈妈给他一个红薯吃,他总要再硬塞一半到妈妈嘴里。
他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
在现在的生活里,许多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开张口,不知道报答父母。
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难道不感觉惭愧吗
等他再大一些时,父母送他去当地名师吴尔宽那里读书。
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知识面不断扩大。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迎难而上,勇攀科学高峰。
14岁那年,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座右铭。
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爱国精神。
我们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一句话:我们的根在中国。
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将来在祖国各行各业创建一片辉煌。
要实现美好理想,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
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
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
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读后感《陶行知故事读后感》。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
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
记得在课堂中的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动:孙崇玉,你今天表现的特别好。
他抬起头对我害羞的笑了笑。
(直直的看)老师,你的这个牙快掉下来了。
不是呀,我的这个牙就长的这个样,排列不够整齐,有点乱。
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后按上假的呀,我爷爷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样就好看了(自信的笑)。
那他们年纪大了,我还很年轻,再说别人都说我这牙长的很可爱呀。
(不惑的样子、摇头)我感觉……不好看
嘿
这个小家伙观察能力还挺强,并且还很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摸摸他的头,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几年前就看到这个故事,当今天在教师学习的校本培训课程《有效上课》上看到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
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地做一次关于教育的报告。
报告开始,只见他拎着一个口袋疾步走上台,从口袋里捉出一只鸡,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数分钟后,他将鸡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地走了一会儿后,开始悠闲地吃起米来。
最后,他走到话筒前说了句报告完毕。
全场愕然
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难道教育不是如此吗
只有主动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是无用的。
是的,几年前我也犯下了类似的错误,好在这几年我已意识到。
而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没有意识到,仍然是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
甚是可悲、可叹
因为他不学习,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里特点。
不学习新知,而凭自己的高压政策去强逼孩子学习,胆小听话的孩子因害怕老师而去好好学习,固然暂时取得一定的好成绩。
但他们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压抑的,是感到累的,学习是被动的。
而对于那些胆大的,个性张扬的孩子,高压政策只能物极必反,他们始终成绩不够理想,而且厌恶学习,视学习为极其痛苦的事。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样说,那么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少关注一点,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现在独生子女多,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凭着出色的成绩,综合能力强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
因此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
他们不能看孩子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一天到晚三句话不离学习俩字。
孩子本来对学习挺感兴趣的,但是长此以往,满脑子都是家长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一提到学习就反感,就厌恶。
就像一个喜欢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让他吃桃子,长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
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任教的上届和这届家长中,真有一些对孩子很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那种爱,那种关心,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动。
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关心下,有的确实成绩很好,令人欣慰
但有的却不尽如人意。
有的家长很委屈,也很伤心,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
是孩子智力不行,还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放弃算了。
我要说的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家长来说,上述的家长是可敬的。
孩子为什么对学习反感,成绩落后。
就其原因,主要是你们采用了强逼的态度,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
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有出色的成绩。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才有回报。
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对陶行知的评价
●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最高的道德修养,他有最高的理想,他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创造了一整套教育理论,并且以最大的魄力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大很大的成绩。
他的品德、修养和理论都值得学习和继承。
●陶行知是坚强的民主战士 抗日战争结束后,广大人民都要求和平,反对内战,陶行知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中央委员,他为争取民主和平,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著名民主人士、学者李公朴(育才学校副校长)和诗人闻一多被蒋介石枪杀。
有消息说陶行知已被列入暗杀名单,陶说:“我等着第三枪”,结果因疲劳忧愤而死。
(在这之前的1936~1938年陶行知受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之托,周游26个国家,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宣传各种抗日主张,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陶行知是诗人 陶行知创作的诗歌的特点是大众化。
他的诗是为广大群众而写,他说要老妈(没有文化的老人)听得懂才能称及格。
他的诗有许多都谱成歌曲,如锄头舞歌、镰刀舞歌、手脑相长歌。
●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指是什么样的生活就是什么样的教育
【第1句】:是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是不健康的生活就是不健康的教育。
【第2句】:是劳动的生活就是劳动的教育,是不劳动的生活就是不劳动的教育。
【第3句】: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第4句】:是艺术的生活就是艺术的教育。
【第5句】:是改造社会的生活就是改造社会的教育。
首先应理解:“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作的与人无关的教育。
” ●理解 人接受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书本知识(间接的,包括听讲),一种是直接的,即从实践获得的。
生活教育包括这两部分,并没有把读书排斥在生活之外。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所谓“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就是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活动。
因此可以说一切活动都是生活,教育也是生活。
●关于“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全部理论的一个总概念,因此他不止一次的做了解释。
“生活教育”这一概念是陶先生的老师杜威提出来的,但意思完全不同。
杜威提出的是“教育即生活”,而陶先生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成“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反对教育即生活。
他说“生活即教育,是把一个鸟放在林子里;教育即生活是把鸟放在笼子里。
” “生活即教育”是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校训,这是陶先生杰出的创造。
“教学做合一”的确立
【第1句】:陶行知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中国教育有改革之必要,当时就主张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
【第2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上辩论两小时未能通过。
【第3句】:“五四运动”爆发,陶先生发表《教学合一》一文,南京高校受此影响一律改为教学法。
【第4句】:两年后,教学做的理论成立,最终确定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
●比较“教授法”和“教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更主动),用自己的知识联系起来,贯彻在实践中去。
●过去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和将来的教育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南张学校袁尚梅闲暇我有幸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很多教育思想、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有很大启发,《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记得有这样一则漫画。
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
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
这个漫画是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极大的讽刺--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
例如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
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
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读后感《《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
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
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
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
补偏救弊。
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
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
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做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我作为一个新教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
MSN()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随文赠言: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陶行知的故事》读后感
陶行知爷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革命家,教育家。
他虽然离开我们已半个世纪了,但通过阅读《陶行知的故事》后,我们似乎能够聆听他的声音,那声音铿锵有力,看到他的身影,那身影高大无比,领略到他的精神,那精神光照千秋。
陶行知爷爷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话都给我深深的启发,永远的珍藏在我的心里,给我一次次心灵的震撼。
陶行知爷爷虽然家境贫穷,但是胸怀祖国,志向高远。
年少时代他经常和同学谈论着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同学说:“我长大了要到外国去,先留学,然后在国外当专家,做教授。
”陶先生问他:“你为什么不愿回中国做事
”而那个同学却回答说:“什么
我辛辛苦苦地读书,出去留学,还回国
中国这么穷,这么落后,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陶爷爷非常生气,并且在纸上写下了: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做贡献。
”贴在自己的床头,作为座右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是啊,作为中国人,怎可丢下和抛弃生我,养我的祖国
既然,是中国人,那就得做出一番好的业绩,好的成就,报效祖国,使祖国不再落后,不再受人欺压,永远都有辉煌灿烂的一天。
对陶行知的评价
陶行知高度重视现代教育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是社会的改造者”的观点,把教师的地位提高到以往任何社会都无法相比的高度。
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之治乱。
”陶行知之所以把教师看成“社会的改造者”,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教师工作的“育人性”特点,认识到“育人”工作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
第一,“教育是教人化人”,改造社会。
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 “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 … 便不是彻底的改造社会”。
他同时强调教师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
第二,“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高尚的教师人格可以把“原有社会的恶习惯、坏事情统统革除掉,把我们心中理想的新社会实现出来。
第三,“活的教师”能用“活的方法”(即教学做合一的方法)“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活的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他“要教人生利。
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
他要教农民自主、自治、自立。
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第四,教师能用科学知识去“教民造富,教民均富,教民用富,教民知富,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
教人少生小孩子,教人创造富的社会,教人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
第五,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只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有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特别提出了教师的作用是“教人做人”, “教人做好人”, “做现代人”,做“人中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 “教人求真”, “学做真人”。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前进的引路人。
综上所述,陶行知对教师地位作用的评价关系到文明风尚的形成,人才的培养,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民族的富强,人类的进步等等,是全面深刻的。
为此,他提出尊师重教的呼吁。
他说:“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尊师重教”也正是今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所必须致力的一个方面。
围绕陶行知校长的教育学生四块糖的故事写一篇评论
陶行知校长四块糖的故事《读后感》 看到学生做错事情,他也没有骂他,也没有教训他,完全用德行去感化,让学生自动忏悔,自动承认做错事情。
校长奖励学生,学生真的回头,真的改过,这个力量太大了。
如果校长发一顿脾气教训他、惩罚他,怨恨在心,严重的那生生世世都不会忘掉,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那麻烦可大了。
校长有智慧,不骂他,不责备他,他承认有过失,马上奖励他,送一块糖给他吃。
短短的十几分钟当中,学生四种表现的态度,四次的奖励,没事情了,让学生回去,没有一句责备的话,这叫教育。
现在谁懂得这个教育
中国古时候读书人没有不懂得的,厚德载物。
真正把一个普通人教导成为圣人、贤人,这是教育的成功。
所以打骂、责罚,那是失败的教育,真正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学生做错事情,为什么做错
把这原因找出来。
他看到这个学生跟同学打架,手上拿一块砖头,这还得了,这会出人命
被他看到了,立刻制止,告诉这个学生,半个钟点之后到校长室来见他。
这个学生离开了,校长再问别人,他们为什么打架
是为了对方这个学生欺负一个女同学,他打抱不平。
这么个原因他知道了,这个人很有义气。
半小时之后他回到校长室,看到学生站在外面门口,掏一块糖给他吃,也没有骂他,学生感到很惊讶。
他说这块糖奖励你,我叫你半个小时来,你准时来了,你很守时,这应当要奖励你。
然后再说,我去调查,知道你这个事情做错,你还很有义气,打抱不平,这是很好的行为,再赏一块糖给你吃。
学生就感动了,立刻就承认错误,受感动。
校长又掏一块糖给他,奖励他,你能够忏悔,你知过能改,这很难得,这很不容易。
没有责备一句话,没有任何处罚。
学生感动的跟校长说,以后决定不会再犯这个过失。
校长第四块糖给他,勉励他。
再问,没事了,你回去。
这是中国爱的教育,神圣的教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没有一句批评的话。
人都有良心,要把他的良心唤醒,要让他觉悟,要让他自动回头。
他真回头了,这学生我相信一生永远不忘记校长的教训。
这个例子我相信感动天下许许多多人,校长有智慧,让这个学生做出表法给大家看。
像演一台剧一样,演场戏给大家看,多少人觉悟,功德无量。
所以在任何逆境里头,你能够沉住气,不发脾气,冲突不会发生,这是化解冲突最好的方法。
佛说得好,「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中国古人说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
换句话说,人都是可以教的,没有不能教的,问题你会不会教。
如果会教,人人都是好人,人性本善,他怎么不是好人
本来是好人,现在又遇到好的教育,他当然是好人。
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43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