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后六章读后感聚集80条-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
每年暑假,妈妈都会给我补习很多课,比如说:数学、语文、英语。可是,今年暑假只给我报了个小灵童国学班,学的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我开始以为没有什么用,可是学了之后,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
《论语》这本书,是根据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来编写的。老师教书的方法也很特别,以盖笑脸让我们互相比较,在竞争中学习。老师并不强求我们背诵,只是让我们大声朗读,用多种形式去读,所以,我们心里没有压力,感觉很轻松。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许多内容就能熟读背诵了。在课堂上,老师常常会选出一些与我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文案,让我们独立思考,可以相互讨论,然后讲讲意思,最后老师进行点评、补充、总结。
我性格比较内向,在国学班学习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说我变得开朗多了。上课的时候,我们经常进行一分钟演讲,我感觉这对提升我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演讲能力很有帮助。我上台也由非常紧张到比较自如,不再像以前那么胆怯了。下课的时候老师会带我们玩一些健身小游戏。
《论语》里好学的颜回,我最喜欢,因为回也闻一以知十,就是说颜回能够举一反三。如果同学们都能做到这样,学习肯定会容易得多。这本书里的许多道理、方法,对以后的学习一定会有帮助,所以,我觉得学习《论语》非常好。
《论语》读后感2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子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其父母健在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后就要观察他的行为,三年后没有更改父母的为人行动,那就算是孝道了。
如果下次还能再读到这本书,我一定会更加认真,更加仔细的阅读!
《论语》读后感3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书,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辑而成,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艺术等方面,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至理名言是我国古代名言之一。全书语言精练,意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被人视为至理名言。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起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改之,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有缺点的话,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我有没有这样的情况,许果有的话就立刻改正。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们一生去慢慢体会。
《论语》读后感4
这段时间,我们把《论语》这本书学完了。还记得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面非常的精致,上面还写着非常大气的两个字——论语。刚翻开书页,就看到了人物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师业,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俗话说: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其中著名的弟子有:颜回,曾子,子路,子贡,管仲
《论语》读后感5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6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还反应了孔子好问好学的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他还非常谦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下面是关于论语第六章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800【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
《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非浅。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
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
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xx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
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
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800【2】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也使我懂得了,读书就要用心读,而不是读了就过了,还要反复的读几遍,不懂的地方要不耻下问,这样才能吸取里面的知识,相反,读书不认真读,那就不要读,因为那都是惘然,所以从今天我懂得了这个道理开始,一直到未来,都要有方法的去学习.
论语第六章读后感800【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
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
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
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
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
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
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
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
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
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
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
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论语》读后感1
于丹老师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又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读后感2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论语》读后感3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文案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后感4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狗从α丝鬃雍梦屎醚У牟磺不?的学习精神;他浅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5
孔子说过好多的名言有关于友谊的,时间的,孝敬父母的等等。可我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这句话让我们知道了做人要懂的仁。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是世界上珍贵的的东西他最平凡可又珍贵,我们要获得它这样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有品德,它就像大科学家爱迪生说的:仁慈是心灵美而不是行为美的'体现。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孔子你是伟大的人物,我要向你学习。
《论语》读后感6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文案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而且《论语》中的很多词都变成了现代常用的成语,比如“巧言令色”就是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以仁”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去学习《论语》,并且去深入体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