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冷泉亭记读后感细选60条-读后感
《冷泉亭记》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
《冷泉亭记》导读:
到杭州游灵隐寺,用得上“热闹”二字。人流、香火、音响,加上火辣辣的太阳。到哪里找一个凉快清爽的去处呢?那就出寺门往西行,去冷泉亭。
冷泉亭最可人的,是枕在一条潺潺流淌的清溪之上。亭双层方形,黛瓦丹柱,由16根圆柱构成一个开敞、宽阔的空间。来到亭中,会立刻感到心如澡雪、通体舒服。清代文人江亢文有两句咏亭的诗,大可玩味:“莫道炎威可炙手,云林尚有冷泉亭。” 冷泉亭历史悠久,它最早建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做太守。原亭早已不存,现在人们看到的亭是清代人仿原物格调重修的。原来的亭建在水塘中央,据白居易记载,它“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位置与环境想来比现在优佳得多。不过,人以文传,物以文传,今天游杭州的人能领略冷泉亭,并且思通千载,想象当年清幽的人情风物,仍然要感念大诗人,他为后人留下了一篇极难得的文章《冷泉亭记》。 作此文时候,白居易已51岁。长庆三年(公元823年),他受朝廷诏命,来到杭州做刺史。他一心要为百姓造福,多做有实效的事,主持修筑了白沙堤,至今西湖的白堤仍是对他精神与业绩的纪念。这时期的.白居易,虽然仍怀抱他一生坚持的“兼济”之志,可是经过多年历练,精神倾向上已趋于冷静,崇尚古贤“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境界,能够在对人对事上“寓热于冷”。他认真地操持建冷泉亭,同时把自己的情思志趣映射到实物上,这些都可以在他为冷泉亭所写的文字上透露出来。
《冷泉亭记》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
《冷泉亭记》赏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一、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二、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三、观风亭是 裴棠
《冷泉亭记》是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的名作之一,作于长庆三年(823年)秋杭州刺史任上。此记介绍了冷泉亭景色为杭州灵隐之最,冷泉亭景色之宜人。
冷泉亭记
[唐] 白居易
原文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2]。就郡言[3],灵隐寺为尤[4]。由寺观[5],冷泉亭为甲[6]。亭在山下[7],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8],广不累丈[9],而撮奇得要[10],地搜胜概[11],物无遁形[12]。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13],木欣欣[14],可以导和纳粹[15],畅人血气[16]。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17],风泠泠[18],可以蠲烦析酲[19],起人心情[20]。山树为盖[21],岩石为屏,云从栋生[22],水与阶平[23]。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24];卧而狎之者[25],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26],粹冷柔滑[27]。若俗士,若道人[28],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29],见辄除去[30]。潜利阴益[31],可胜言哉[32]!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33]。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阅读提示】
通过描写冷泉亭的地理方位,四时奇景及功效,将其“最杭州而甲灵隐”的千姿百态刻画得十分灵动,引人人胜。
【阅读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可濯足于床下
(2) 眼耳之尘
(3)可胜言哉
(4) 先是领郡者
(5)能事毕矣
二、翻译文中划线句。
三、文章从哪些角度描写冷泉亭的.“最杭州而甲灵隐”?
参考答案
1.在 的 尽,完 的人 尽
二、(1)山树作屋顶,岩石作屏风,云从栋上生,水与台阶平。
(2)因此称它“最杭州而甲灵隐”。
(3)所以我继承它,只作文而不建造亭子。
三、地理位置、四季景象和作用。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可以导和纳粹 纳:吸纳 B.杭自郡城抵四封 封:边界
C.述而不作 作:做文章 D.可胜言哉 胜:尽
5.下列各项都是对“冷泉亭风景”描写的一项是(2分)
①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 ②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
③矧又潺湲洁澈 ④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⑤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
A.雹冖堍 B. ②③④ C.雹佗邰 D.雹邰堍
6.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冷泉亭建在灵隐山的下面,石门涧的中央,灵隐寺的西南角。
B.冷泉亭虽然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
C.余杭这个地方共有五座亭子,它们都是当时的太守修建的,冷泉亭是白居易为右司郎中时修建的。
D.作者喜欢冷泉亭的原因,一是风景秀丽,二是人们一看到冷泉亭那些“眼耳之尘,心舌之垢”就可以摒弃。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文案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4分)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
参考答案:
4.C(作:建造亭子)
5.B(①这是对冷泉亭的评价;⑤这是对五亭美景的赞美)
6.C(这座亭子是元藇修建的)
7.(1)在这种情况下,五座亭子可以相互望见,就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注意:“列”“殚”各1分,整句通顺2分)
(2)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谨慎取用的缘故(原因)啊!(句式、“所以”、“学者”各1分,整句通顺1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639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