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女怕嫁错鄌读后感摘录90条-读后感

首先,要说这是一部女人婚姻警示片,并非

白玉萍VS周远方

白玉萍,一个有理想,才华横溢,单纯可爱漂亮的优秀女人。正是风华正茂,含苞带放的年纪,确应交友不慎,被周远方欺骗,(因周远方已有未婚妻,尽管是被家庭所逼,然现实关系在那里,隐瞒白玉萍的情况下,还说自己未婚,纯属欺骗。)白不慎怀了周的孩子,周可悲的是,女人涉世未深,居然 还冒着未婚先孕,世人指责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生下了周的孩子。是傻?是痴?做为一个男人,周没有尽到自己的担当,出事就跑路,一直不出现。 这样的一个男人,没有担当,没有责任,也只有白这样的单纯女生(电视里)找的到的,会生下孩子。最后工作开除,众人指责,身价破鞋。在那个80年代的该有的打击都承受了。

周远方:一个文艺青年,一个受家庭逆来顺受安排 好一切的男人,连婚姻都是安排好的`。叛逆的逆反心里遇到了单纯漂亮的白玉萍,尽管心心相惜,但是已有婚约在身,却刻意隐瞒,最后因为流氓团伙组织罪被通缉,出事第一个跑路,剩下的全给一个单纯的女人去承担一切。 可惜,爱只是浪漫的代名词,现实,一出事,跑路。这样一个无担当的男人,骗了一个单纯女生。毁了女人 一生。 连母亲都气死了。

白玉萍VS莫笛

如果说白玉萍因涉世未深被骗,单纯为浪漫付出沉重代价也罢,但是命运还是眷顾过一次白,一个文艺青年摄影家莫笛出现了,莫笛真心暗恋着白玉萍,就因为周的捷足先登只能默默的放在心里。然而,当周的离去,莫笛排除当时世人不能接受破鞋的白玉萍,欣然接受白玉萍,并相约真心过一辈子。然而,白玉萍又犯下了一个傻女人的错误。

白居然拒绝了莫笛, 尽管莫笛一片真心,但是白就是不接受。,她总觉得自己愧疚,然而作为一个女人,她犯下了一辈子的错误,那就是,遇到自己真心对自己的人,不懂的珍惜,那就只能受苦一生! 是活该也好,这就是命也罢。但是电视导演没有如果,白玉萍居然接受了一个毫无大志,而且毫无担当的男人--“老瘪”。

白玉萍VS老鳖

老瘪是什么人? 一个胸无大志,看不起女人的男人。一个不懂的女人的老粗。最后居然 给一个其丑无比而且智商低下的胖妞偷情,就因为是”白玉萍不是处女“。如果说出轨也就算了,收心也罢。可恨的是,老瘪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居然为了哄胖妞,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打掉。还厚颜的提出向白离婚,再要求打掉孩子。

白玉萍;又被人生狠狠的教育了一次。

一个女人能嫁几次?能伤几次??白玉萍你说她不聪明吗?她聪明,有主见,有思想。但是为什么命就这么苦?

答案:“自找的”。执着。任性。不经头脑就把自己一生交代出去,真心对她的,她不待见,她就任性的嫁别人,别人就那么好嫁的?人家二心,人品,家庭环境,都是足以让女人致命的。但是,她不管,她好好对人家,人家辜负她。怎么样!这就是命!自找的。

你能说白玉萍不聪明?她有组织能力,有经商头脑。但是命运为何连个普通女人的幸福都要不到?最后还是导演成全了她,让莫笛回到了她身边。(导演也真是,一个错过的男人,可能会因为你等十年未婚?再等一个女人错过两次,还等待。也就是导演能安慰观众。)

女人再厉害也是女人,再有钱再有事业位置权利再大,也是女人。有时候所谓的强人,真的比不过一个普通人家的女人家庭。

还怕你白玉萍漂亮,有头脑,会做生意?心眼好? 自己尽选些个没担当,窝囊男,连老瘪这样的窝囊男都主动提出离婚,还打孩子,眼光够可以的哈。

总结: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电视就是部女人婚姻挑郎教育片。不要因为赌气而去随意嫁,也不要因为愧疚而放弃谁,幸福如果在身边就要好好珍惜,把握。人一辈子能遇到一个真心对自己的人,就是最大的命运眷顾,不可能幸运第二次眷顾你。)

同理,女人如果有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男人,那何必活的成熟,心机。那么累……女人太强太成熟,也不是什么好事。活的单纯,活的舒心,傻一点有什么关系。 那些所谓随时让自己武装的女人,或者成熟要强,虽然说是保护自己,其实就是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如果遇到个可靠的男人,你就是穷光蛋,人家老爷们也爱你,珍惜你,保护你,愿意跟你过一辈子。

情场婚姻失利,商场工作得意,又有什么用。连个跟你真心分享的人都没有,都是图你钱,图你利益来的男人,不可悲吗?

纵然女人华丽一生,纵然高高在上,如果连一对普通夫妻的平凡幸福都没有,那也算成功?白活了一辈子。连个真心实意的男人都没有。一个可靠稳定的家庭也没有。嗨……独是些普通平凡夫妻,虽然日子清苦了点,但是相守相依平凡的过一生,夫复何求?这也是古人所说,“黄金厚土纵不换,倾心独守一佳人”。

女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就一定要慎重自己选的另一半。选了就不要后悔,遇到好的要珍惜,别磨叽,转眼就是别人的了。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仅仕途坎坷,甚至连爱情也是不幸的。大家了解他与唐婉的悲惨爱情故事之后,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1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从小青梅竹马,婚后相敬如宾.然而,唐婉的才华横溢与陆游的亲密感情,引起了陆母的不满,以至最后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离婚.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虽种种哀告,终归走到了“执手相看泪眼”的地步.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婉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来,陆游依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给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年轻人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时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内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完全摆脱.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宫中的杨柳,可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顿时涌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料这时唐婉征得赵士程的同意,给他送来一杯酒,陆游看到唐婉这一举动,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一扬头喝下了唐婉送来的这杯苦酒.然后在粉墙之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

陆游在这首词里抒发的是爱情遭受摧残后的伤感、内疚和对唐婉的深情爱慕,以及对他母亲棒打鸳鸯的不满情绪.

陆游题词之后,又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怅然而去.陆游走后,唐婉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将这首《钗头凤》词从头至尾反复看了几遍,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便失声痛哭起来.回到家中,她愁怨难解,于是也和了一首《钗头凤》词.唐婉不久便郁闷愁怨而死.

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他六十三岁,“偶复来菊缝枕囊,凄然有感”,又写了两首情词哀怨的诗:

采得黄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闷幽香.

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

少日曾题菊枕诗,囊编残稿锁蛛丝.

人间万事消磨尽,只有清香似旧时!

在他六十七岁的时候,重游沈园,看到当年题《钗头凤》的半面破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又写诗感怀:

枫叶初丹桷叶黄,河阳愁鬓怯新霜.

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

坏壁醉题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

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炷香.

后陆游七十五岁,住在沈园的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两首,即《沈园》诗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手书钗头凤

陆游临终前一年,再游沈园,写下最后一首思念唐婉的诗:《春游》: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

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2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波折重重,他不仅仕途坎坷,甚至连爱情也是不幸的。陆游和唐婉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宋高宗绍兴14年,20岁时陆游和唐婉结为夫妻,婚后两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伉俪情深。但是陆游的母亲却看不惯儿子和唐婉只知吟诗作乐,不追求功名,加上结婚三年,唐婉始终不能生养,在母亲和封建礼教的压力下,陆游只能被迫休妻,从此这对恩爱的夫妻便各自奔天涯。虽然万般不情愿,但是陆游还是娶了王氏为妻子,唐婉则嫁给了赵士程,虽然婚后唐婉和赵士程恩爱有加,但还是落得劳燕分飞的结局。

一转眼已是十年,陆游黯然忧伤的前往沈园竟然意外地遇见唐婉和赵士程,昔日的情人虽然也分开十年,但是那段感情依然深埋在心中,正当陆游打算离开时唐婉给他送去了酒菜,一时间,陆游触景伤情,怅然地在墙上提笔写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而当唐婉看到这首诗,感慨万千,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竟然一病不起,最终因为闷闷不乐而离开人世。在病中,唐婉提笔写了《钗头凤•世情薄》: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至此,陆游和唐婉这对苦命鸳鸯就天人远隔。陆游也开始了几十年的风雨飘泊的生涯,但无论身边的景象如何变迁,陆游始终忘不了与唐婉的回忆。每当陆游重回沈园时,总是触景生情,提笔写诗,纪念那段逝去的爱情。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本来可以说是天作之合,但陆游母亲的阻挠加上封建世俗的礼教将这段爱情扼杀。即使唐婉后来嫁给了赵士程,但毕竟和陆游有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情,唐婉心中始终不能忘记陆游,因此,终究在沈园偶遇陆游后,她对往昔的追忆,对世事的无奈令她一病不起,积郁成疾离开人世。陆游也终究一直闷闷不乐,在追忆中离开。

陆游和唐婉故事读后感3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张爱玲《留情》内容

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小小的一个火盆,雪白的灰里窝着红炭。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色的,第二个是暗红的。火盆有炭气,丢了一只红枣到里面,红枣燃烧起来,发出腊八粥的甜香。炭的轻微的爆炸,淅沥淅沥,如同冰屑。

结婚证书是有的,配了框子挂在墙上,上角凸出了玫瑰翅膀的小天使,牵着泥金飘带,下面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两只五彩的鸭,中间端楷写着:

一年乙酉正月十一日亥时生淳于敦凤江苏省无锡县人现年三十六岁光绪三十四年戊申三月九日申时生……

敦凤站在框子底下,一只腿跪在沙发上,就着光,数绒线的针子。米晶尧搭讪着走去拿外套,说:“我出去一会儿。”

敦凤低着头只顾数,轻轻动着嘴唇。米晶尧大衣穿了一半,又看着她,无可奈何地微笑着。半晌,敦凤抬起头来,说:“唔?”

又去看她的绒线,是灰色的,牵牵绊绊许多小白疙瘩。

米先生道,“我去一会儿就来。”话真是难说。如果说“到那边去”,这边那边的!说:“到小沙渡路去,”就等于说小沙渡路有个公馆,这里又有个公馆。从前他提起他那个太太总是说“她”,后来敦凤跟他说明了:“哪作兴这样说的?”

于是他难得提起来的时候,只得用个秃头的文案。现在他说:

“病得不轻呢。我得看看去。”敦凤短短说了一声:“你去呀。”

听她那口音,米先生倒又不便走了,手扶着窗台往外看去,自言自语道:“不知下雨不下?”敦凤像是有点不耐烦,把绒线卷卷,向花布袋里一塞,要走出去的样子。才开了门,米先生却又拦着她,解释道:“不是的——这些年了……病得很厉害的,又没人管事,好像我总不能不——”敦凤急了,道:

“跟我说这些个!让人听见了算什么呢?”张妈在半开门的浴室里洗衣裳。张妈是他家的旧人,知道底细的,待会儿还当她拉着他不许他回去看他太太的病,岂不是笑话!

敦凤立在门口,叫了声“张妈!”

米先生跟过来问道:“你也要出去么?”敦凤道:“我到舅母家去了,反正你的饭也不见得回来吃了,省得家里还要弄饭。今天本来也没有我吃的菜,一个砂锅,一个鱼冻子,都是特为给你做的。”米先生回到客室里,立在书桌前面,高高一叠子紫檀面的碑帖,他把它齐了一齐,青玉印色盒子,冰纹笔筒,水盂,钥匙子,碰上去都是冷的;阴天,更显得家里的窗明几净。

郭凤再出来,他还在那里挪挪这个,摸摸那个,腰只能略略弯着,因为穿了僵硬的大衣,而且年纪大了,肚子在中间碍事……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篇一】

用意象来反应主人公的命运,一直是张爱玲的最爱。而张爱玲在《留情》中一开头就用了意象“炭”来解释女主人公的命运。张爱玲之所以用“炭”背后含着两层意思。首先“炭”向我们展现了女主人公生活的物质的满足与优越性。“他们家十一月里就生了火”但这在一般家庭里却是不容易做到的,而小说的另一户人家没落的杨家却没有如此的优待。《留情》里的女主人公敦凤的命运就像是炉里的炭一样,貌似盆里的炭火红的燃烧着,充满着生命力,但实质却是消耗着自己的生命,最终化为灰烬,直至死亡。“炭”这一意象成功的反应了敦凤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看似光鲜华丽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女主人公无尽的无奈和愁苦不满。“炭”本身意味着死亡。“树木"意味生命。炭是树木死亡所遗留下的产物,敦凤第一次婚姻失败本已宣判敦凤“生命”的“枯竭”与看不到希望的“死寂”,但米先生的出现给予她第二次生活”燃烧”的希望,但这种“希望”却直逼让敦凤联系到了“死亡”这种死亡不仅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她嫁给了一个六十岁的老头,敦凤和米先生生活在一起虽有物质的优越,但却掩饰不了她内心的“惆怅”在别人羡慕的背后,却是内心对这种婚姻的不满与羞耻。

可以说如果敦凤有更好的选择觉不会嫁给六十岁的老头,但已有一次婚姻的敦凤,本已没有什么选择,守了十多年寡的敦凤在这期间的生命只有孤独与寂寞。米先生的出现给予了敦凤逃离这种生活状态的机会,但她却不得不忍受那种和老年人生活所带来的死亡感与沉寂感。不到四十岁的敦凤虽已不再年轻但依然盼望有着激情与充满活力的生活,但嫁给米先生后这种生活再也不可能出现了,以后只可能出现在敦凤的幻想之中。但敦凤嫁给米先生也不是没有一点满足感的,至少别人看来敦凤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因为一般人总是用物质来评价一个人的婚姻幸福与否。而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往往片面的把自己婚姻的不幸归结为“金钱”的缺乏。但现实很多婚姻的“名存实亡”除了金钱的因素,还有许多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比如两人的沟通,理解。我觉得自私的人是永远得不到“爱”的,没有“爱”也就没有真正“幸福”的婚姻。因为“爱”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而自私的人把这种付出往往当做是“无意义”。因此自私就没有“爱”。有功力性和目的性的婚姻也就是没有“爱”的,因为这种婚姻往往把“物质”看到第一位,而不是先看那个男人。这种婚姻虽带着点惆怅,但依然会有许多女人选择和敦凤一样的路,这种婚姻至少外人是羡慕的,至少可以向外人证明自己还是有点魅力的,但这种证明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

张爱玲把敦凤置于两种三角关系中,首先敦凤处于米先生和他另外一个太太的三角关系之中,又处于米先生和杨太太的微妙关系之中,这也是整部小说写得最成功的一部分,敦凤的处境是尴尬的对于米先生她只是个姨太太,对于杨太太来说米先生只是她扔掉的不要的“烂鞋”罢了,在这些关系中她毫无优越感(物质除外),这些都不免让敦凤感到失望,也透着她光鲜生活背后的无奈与苍凉。但她的选择至少逃脱了寂寞,获得了物质的满足,在没有“爱”的婚姻里,获得的东西总是要付出相应代价的。

从小说中来看米先生对敦凤其实是不错的,但他也对原来的太太表现出了“留情”,米先生的太太生病了,他是关心的,虽然她在敦凤面前极力的掩饰,但他在同敦凤去舅妈家里所表现的急

虽然敦凤与米先生的结合是各怀目的的,但他们都彼此在乎对方的想法,比如米先生没有一开始便去他另一个太太那里,这是在乎敦凤想法的表现。而敦凤故意放慢脚步让米先生跟上,也是愿意得到米先生的关心与在乎的,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但就是这“在乎”也可让他们没有争吵,和谐的生活一段时间了。

张爱玲在小说中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婚姻的现实。

【张爱玲《留情》读后感篇二】

《留情》并不是张爱玲最有名的小说,初读起来有些寂寥,再读却像嵌在你心里的一幅景儿,几个人儿,在你耳边说着话似的。1945年发表,那时张爱玲25岁,刚刚和胡兰成恋爱结婚。我特别喜欢弄清每个作者写每篇文章时候的年纪,因为人在不同的年纪生活经历在变,心态在变,跟着作品的风格和构思的起源也在变。25岁的年纪,刚刚进入幸福的婚姻,却关心起了一对老夫少妻日常生活中小小别扭的片段。

看了很多人对这篇小说的评论,大都认为敦凤和米先生的二次婚姻是不幸福的。敦凤前夫待她并不好,而且死了,守寡十年后嫁给米先生只是为了衣食无忧,只是为了生活,却嫌“他与她同坐一辆三轮车是不够漂亮的”。而米先生和前妻日日争吵,因此这一次他是“预先打听好,计画好的,晚年可以享一点清福艳福,抵补以往的不顺心。”似乎两人都有目的,于是便幸福不起来了。

然而幸与不幸、爱与不爱是没有定式的。我也看见文中的几处细节,却透着暖暖的爱意。米先生要去看望病重的前妻,敦凤当然不乐意了,独自也出门去。“她挽了皮包网袋出门,他也跟了出来。她只当不看见,快步走到对街去,又怕他在后面气喘吁吁追赶,她虽然和他生着气,也不愿使他露出老态,因此有意地拣有汽车经过的时候才过街,耽搁了一会。”这个动作是每个女人都熟悉的吧,因为爱他,所以闹别扭的时候纵然赌气的走开,也会暗暗期待他会追上来,因此故意找了理由放慢了节拍。不管敦凤如何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对米先生是没有爱的,然而关心和期待还是渗入了琐碎的生活。米先生呢?因为他在乎敦凤的感受,才会在是否去看望前妻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对过去,不是爱,但还有痛惜。因此,最起码,他们的心里是升起了爱的。

就连当初的不幸,现在想起来也全都去了苦涩的外衣,也留下甘甜的幻象。当失去后重新回忆,敦凤觉得“第一个丈夫纵有千般不是,至少在人前不使她羞,承认那是她丈夫。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五,窄窄的一张脸,眉清目秀的,笑起来一双眼镜不知有多坏!”米先生与前妻“只记得一趟趟的吵架,没什么值得纪念的快乐的回忆,然而还是那些年轻痛苦,仓皇的岁月,真正触到了他的心。”现在“他的妻快死了,他一生的大部分也跟着死了。他和她共同生活里的悲伤气恼,都不算了,不算了。”他们各自回忆起当年自己认为并不幸福的生活,可是时间就像三棱镜,隔着时间望过去,就像从三棱镜里望太阳,总是五光十色,美艳异常的。

因而我更喜欢积极的去看待感情,即使生活真如文末的那一句经典所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我也更愿意时常想起文头那一段带着希望的文字:“小小的一个火盆,雪白的灰里窝着红炭。炭起初是树木,后来死了,现在,身子里通过红隐隐的火,又活过来,然而,活着,就快成灰了。它第一个生命是青绿色的,第二个是暗红的”。生活与感情,就像一段树木,后来变成了炭,也许不久就要成灰了,在各个阶段有不一样的状态,那又怎样呢?只要它还被暖着,还有生命,又何必计较它的形式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99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