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曹子建集魏曹植撰读后感总汇80条-读后感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下面是关于读曹植七步诗有感的内容,欢迎阅读!

读曹植七步诗有感1

我读过的诗有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芨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曹植。

这首诗的大意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边哭泣。豆秸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急迫。

曹植,生于公元192年,卒于公元232年,终年40岁。这首诗是他的绝笔诗。他的父亲是权倾一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而杀死他的便是他的亲哥哥,灭了400年大汉王朝的曹丕。公元232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之位。曹丕为绝患,便存心杀害他的亲弟弟——曹植。

正巧,曹操入棺时,曹植因嗜酒忘记了时间,所以没有去吊唁。曹丕便抓住曹植的这个把柄,添油加醋,把曹植拘押到衙,准备处斩。但曹丕和曹植之母边卞氏为曹植求情,曹丕便找了个折中之策——出题刁难,如果曹植走七步,能作出一首关于描写墙上一幅两牛相斗,一牛落入井中的水墨画的诗或词,而且诗中不能带“牛”字。如果答上,便不追究。曹植行七步,诗已成,其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攒起相搪突。两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已泻毕。”曹丕见曹植答出来了,心生怒气,便出了一条更难的计策来刁难曹植,让他在三步内作一首关于“兄弟”的诗,但是不许犯着“兄弟”字样。

曹植便作出了《七步诗》,最后,曹丕无奈,将曹植贬为安乡候。但是过了几个月,便把曹植秘密处死了。

看了《七步诗》及其背景,我大受震撼,曹丕和曹植是兄弟,竟要手足相残,就是因为那诱人的“魏王”之位。王位是好,但是曹丕为了避免曹植杀害那麽这诱人的“王位”变成了一棵将人诱入深渊的“毒果”了。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跟《七步诗》这个故事差不多的故事。例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李渊建唐。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合伙,企图再玄武门杀死秦王李世民,但被李世民得知,带着尉迟恭、秦琼、程咬金等一班武将,在玄武门反客为主,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又逼李渊退位,成为了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

再比如隋时,隋文帝杨坚竟然被他儿子杨广缢死。

造成这些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麽?就是为了那诱人的皇帝之位!

人都有贪婪的本性,但为了追逐短暂的名利,而丧失真挚、纯洁的亲情,那不就是舍本逐末,顾此失彼了吗?名利只是一种外在的迷惑剂,而亲情才是让你幸福的保证。迷惑剂只能让你暂时的沉迷于幻象中。亲情虽不能给你带来一些荣华富贵,但是亲情能滋润你疲劳、冷漠的心灵温暖起来。

我多麽希望大家能珍惜手足之情。不要像曹丕那样,既失去了一位兄弟,有失去了一位治国能臣。

名利只是身外之物,人死如灯灭,只有亲情是长久的。

读曹植七步诗有感2

在三国。魏时期,曹操有两个很出色的儿子,曹植就是其中一个,他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去世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如弟弟曹植,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便想方设法害死曹植。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原来兄弟之情在权利面前时如此不堪一击的。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这首《七步诗》。

诗的意思是这样的: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子汁来做羹。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茎本来是同条根上生出来的,豆茎煎熬豆子又怎能这样的急迫呢?后来,这首诗的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涵,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成仇、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我觉得这首诗在现代社会也同样适用,它在教育着我们:兄弟姐妹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和谐相处,团结一心,不要因名利权力而破坏感情,反目成仇。

国家也一样,比如朝鲜和韩国,本来是同一个国家的,现在却弄到断绝一切关系的地步。朝鲜,这个国家的生活一直都处于低水平。两国的不团结,令周边的局势变得不稳定,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其实,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有安定团结、和谐相处了,国家才会繁荣富强。

读曹植七步诗有感3

有一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叫《曹植七步成诗》。读了这个故事之后,对故事中的主人翁印象十分深刻,他就是曹植。

曹植自小就聪慧过人,而且他父亲曹操也十分的痛爱他,但因那时是“立长不立幼”,否则如果让曹植做皇帝的话,就能让天下黎民百姓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了。曹植的哥哥曹丕一直都想把曹植除掉,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弟弟曹植比自己聪明,群臣会选他做皇帝,最后弟弟曹植会把自己杀掉。于是他就对自己的弟弟曹植苦苦相迫,让他在七步之内一定要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把他杀掉,他想用这样的方法把弟弟除掉。结果弟弟曹植真的在七步就能作出一首诗,并暗讽他何必兄弟间苦苦相迫、自相残杀呢?

我觉得曹丕真是**人忧天了,因为曹植有很大的抱负,就是要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他对兄弟间的感情的珍惜,绝不会为了个人的私欲去迫—害自己的兄弟。我一点也不喜欢曹丕,因为他为了达到做皇帝的目的,就不择手段,想出各种的阴谋诡计去陷害自己最亲的兄弟,这样自私自利的人,就算让他做了皇帝,他一心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他会花时间去多想想老百姓的疾苦吗?我想他是不会的。

我喜爱曹植的七步诗,因为它不仅十分清晰地表达了兄弟间感情,而且从中更体现出曹植的智慧超群。短短的七步,就能作出如此好的诗句,我真佩服他!

曹植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肯定是少不了他学习上下的苦功。因此,我决心发奋学习,像曹植那样聪明,做对人类有益的事情,让这个地球真正成为一个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乐园。

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 飘秕兮若流风之回雪

写下这句诗的,是建安七子中的曹植,他把它写给心中的挚爱——甄姬。

甄姬名甄宓,原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有倾城之姿,与江南的二乔一样名动天下。曹操在官渡之战前,已经久闻甄宓美貌,攻破冀州后,曹操便派人守住袁绍宅院,但曹丕喝退看守,直入后堂,看到了披发垢面却依然不掩芳华的甄宓,一见倾心,于是甄宓便成为了历史上的甄皇后。传说曹植也曾向曹操请求甄宓,曹操却将她许给了曹丕,曹植因此抱撼终身。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彷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秕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三个男人中,只有曹植最懂得她的美丽,她也爱慕曹植,却注定了只是一场镜花水月。

传说甄宓39岁时被赐死在邺城,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极为凄惨,一代风华就这样掩埋在一抔黄土。曹植行至洛水,恍惚间彷佛看到甄宓,于是写下了《感甄赋》,后来被甄宓的儿子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这就是文学史上与宋玉的《神女赋》并称为“二赋”的《洛神赋》,它的创作,充满了深深的无奈与哀愁。曹植,这个被谢灵运盛赞“天下才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占一斗,天下共一斗”的男人,倾尽毕生的思念,为他深爱的女人写下了千古名篇,永世流传。

甄姬,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女人,用她惊心动魄的美丽,为硝烟弥漫的三国留下了一抹妩媚的颜色。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觉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便是《夜宴》中的青女在饮下毒酒后边舞边唱的那一阙歌——《越人歌》。

相传鄂君子晰泛舟河中,打桨的越女对他心生爱慕,一边划船一边用越语唱出了这首歌,鄂君觉得动听,请人用楚语译出,在听懂了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意后,便微笑着将她带回了楚国去。

多么直率可爱的越女,遇到心仪的男子,她无法掩藏自己的爱慕之情,于是用婉转的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旌摇荡。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歌,毫无矫饰,明丽鲜亮,山山水水间都是绵绵的情意在碧波荡漾。

宁愿越女没有跟随子晰回去楚国,爱情中最美丽的部分,本就在两人眼神交汇、心意流转的刹那。因为不见,所以想念;因为遥远,所以思恋。子晰爱上越女的瞬间,也正是爱情开始凋零的时候。只有失去,才是真正的永远。

一曲《越人歌》,穿越时间的界限,来到我们面前,它的清新亮丽,它的无拘无束,让我们的心中拥有了一抹纯净的颜色。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诗经》中,脍炙人口的诗歌不胜枚举,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却最喜欢这首《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一名多情的郑国女子在城阙等待他的爱人,爱人迟迟没有出现,她一边着急地来回走动,一边唱着这首情歌。每每想到此诗,都忍不住大声吟诵,任它活泼的韵律在唇齿间跳动,心情也随之美好起来。“青青子衿”,读来让人身心愉悦,青青,是生命的颜色,因为你的衣领和玉佩,我的思念也变得灵动。接下来的`“悠悠我心”却让人心有戚然,悠悠,是寂寞的颜色,因为你的失约,我的心意也飘摇零落。

不知郑女最终是否等到了她的爱人,无论结果如何,她都是幸运的,因为有这样一个人的衣领,将她的思念染成了青青的颜色。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女绵长的思念和缱绻的眷恋都化作了这美丽的文字,让我们相信,爱情中还有一抹憧憬的颜色。

后记:

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这样一个人,是他让你的爱情有了绚丽的颜色。如果遇到了,请你用心坚守,这份爱情的颜色。

情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游者叹黍离,处者歌式微。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赏析】

本篇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杂诗》,今从《文选》。诗人因景感怀,发为浩叹。在微阴蔽日,一年容易又秋风的季节转换中,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鱼鸟安然游翔之景,引发出役夫久戍他乡,有家难归的联想。曹植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对民生疾苦有一定的了解和体察。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黍离》,指《诗经. 王风.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 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篇。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间蕴,正如唐人王昌岭《从军行》叹当时边关征戍不断时所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秦汉联想到唐代征戍之事,一处深沉的历史感油然而生。诗人悲天悯人式的同情心,不言而喻。

这首诗造语自然精妙,音节流美铿锵,意象生动传神,触目所感,情与景会。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用词精警,意象飞动,是历代读者激赏的.名句。鱼、鸟形象的捕捉,渌水蓝天的空间幅度,鱼“潜”鸟“薄”静动映衬,在诗意的提炼上都达到了自然凑泊、了无痕迹的境界。鱼儿安然地潜游于渌水之中,鸟儿自由地翱翔于九霄之外,安然无惊、自由畅朗的图景,不但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潜”、“薄”二字,最见作者炼字、炼意的用心。“潜”字属平声闭口韵,声音轻细,切合表现游鱼安然不惊的神态;“薄”字属入声,声音短促而有力,状翔鸟高飞蓝天的快意,神采顿见,其“飞摩苍天”的气势,如在眼前。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句与尔后“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暗合了律诗粘对、对仗的规则,不但见出这位才思敏锐,才华富赡的诗人在斟音酌句上的努力,和他对提高诗歌艺术表现力的贡献,同时也透露出中国古典诗歌由古体向新体、近体诗演进的讯息。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82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