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陆游的冬夜读后感细选50条-读后感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1

今天,我们学习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虽然简短,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记得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叫《纸上谈兵》,讲的是赵国的赵括对兵法知识非常熟悉,连自己的父亲都难不倒他。于是,赵国便派赵括带领官兵去与秦国打仗。来到战场,赵括不知所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赵国被秦国团团包围,赵括被射死,赵国也全军覆没了。

赵括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只知道读书本知识,而没有通过亲自实践后将知识化为己有,转为所用。

“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书本知识,使其得到升华”。这种见解,不仅在古代,即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仍然具有较强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2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这虽然是他在教育儿子,我觉得更是在教育我们。

他告诉子聿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取得一翻成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拥有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可我们却不珍惜,不愿意,比起凿壁借光的筐衡,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只福。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的话,长大以后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也是陆游告诉子聿的。古人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沈括的探索精神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要彻底知道,了解一件事,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读完这首诗后,我受益匪浅,收获其多。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3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许多深邃的求知道理。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若是想拥有真正知识,就必须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书本知识上打好基础,再去现实生活中实践一下,便能受益非浅。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4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年少时就立下志向,不仅要做“上马击狂胡”的将军,还要做“下马草军书”的文豪。确实如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他的另外一面,感受一位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情怀……

一个冬日寒冷的夜晚,寒风凛冽,北风呼啸,陆游在寂静的房间丝毫没有睡意,便来到七儿子子聿的房间,轻轻推开门,只见子聿正在埋头刻苦读书,他把手背到身后,意味深长地说:“儿啊,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看才华横溢的李白,哪一次不是倾尽自己所有的心血来创作的呢?”子聿是七个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他思考了半响,认真地回答道:“父亲,我知道了,读书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样才能做好学问。”陆游欣慰地点了点头:“子聿,从书本上的'来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不要死读书,要把书读活。”子聿站了起来,走向窗边,窗外大雪纷飞,成团的雪花犹如被狂风扯碎了的棉花,在空中连续翻滚,扭卷,迟迟不落在地上,不过一会,窗外就如岑参所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寒气逼人,子聿却依然打开窗户,端详着这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好像在思考些什么,陆游也走上前去,捋了捋胡子,拍着子聿的肩膀说:“知与行是紧密相连的,窗外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杜甫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子聿回过头来:“父亲,赵括因死搬教条而大败,我一定不会重蹈赵括的覆辙,我要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夜已深了,子聿也早已入睡了。想到刚才的情景,陆游诗兴大发,即兴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直到今天,这首诗还给后人带来深深的启迪:学习需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知与行要紧密结合。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样,知识的天空才会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才会任你探求。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5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劝学诗,其中有一句直到今天仍耳熟能详,那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由书中得来的知识尚都浅显,只有亲自去做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啊!那不就是"纸上功夫浅,躬行得道深吗?"

古往今来,凡是大有成就之人,无不是亲力亲为,靠实践才得真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距今几千年左右,如果当时不是神农亲自尝百草,识五谷,那么很可能就没有多姿多彩的谷类了。神农是实践的第一代言人,跨出了中华儿女历史长河中实践的第一步!

清代王清任接过了实践这场马拉松的第二棒。在当时《黄帝内经》可以说是最齐全、最有名誉的医学巨著了,几乎是每个学医之人必备的"葵花宝典",但王清任作为一名敬业而优秀的外科医生,并没有笃信书本,相反凭借着行医的经验还判定书中有多处漏洞。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验证。大家知道,古人是十分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得损坏的,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只能动手实验,这怎么办呢?王清任没有被难倒,他只身一人来到瘟疫肆虐而横尸遍野的地区,亲自动手剖尸多达3000多具,终于著成《医林改错》,将《黄帝内经》中的错误一一订正,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轰动一时。你说,实践重不重要?

再看今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他仅凭双手便解决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粮食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实践啊!正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亲自试验、培育、才能种出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几十倍的优秀杂交水稻!

不光是中国,外国也有同样的例子。伽利略在今天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大科学家了,但他所有的巨大成就是靠实践积累的,这里我举他最著名的实验"铁球试验"为例,这个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启了物理新时代。上述所有的功劳无不是实践带给世界与人类的呀!这不就是"躬行得道深"的最好证明吗?

那么,既然躬行得道深,光从纸上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国之所以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赵括光看兵书,讲军法却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只懂在纸上写下功夫,而没有把书上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就直接上了战场而造成的恶果。

那么,既然实践这么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它呢?首先实践需要勇气。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要有着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才能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要注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与促进,我们需要从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总结。

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做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1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写的,全诗只有短短28个字,通俗易懂,却蕴含着许多深邃的求知道理。

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告诉我们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读着读着,这让我想到了《凿壁偷光》这个故事……西汉有一个人名叫匡衡,小时候家中十分贫穷,买不起油灯,便把邻居家的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烛光读书。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告诉人们只要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自然有所成就。诺贝尔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小时候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用铁锤砸石头,便想,有什么东西能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呢?于是,他便把兴趣放在炸药上。为了研究炸药,他好几次将自己的实验室化为灰烬……最后终于成功了。

诗的最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终究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这使我想起了赵括。战国时,有一位赵国大将叫赵括,他从小饱读兵书,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又一次,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兵士抗秦,不想他应缺乏实战经验,中了秦国埋伏,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读书示必须的,书本上的东西的确很迷人,但如果只是“读死书”,便不会有多大成效,反而会像赵括一样成为万人笑柄。

若是想拥有真正知识,就必须仔细观察,亲身体会,在书本知识上打好基础,再去现实生活中实践一下,便能受益非浅。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2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陆游写给小儿子的一首劝学诗,其中有一句直到今天仍耳熟能详,那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啊,由书中得来的知识尚都浅显,只有亲自去做才能完全理解其中深意啊!那不就是"纸上功夫浅,躬行得道深吗?"

古往今来,凡是大有成就之人,无不是亲力亲为,靠实践才得真知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距今几千年左右,如果当时不是神农亲自尝百草,识五谷,那么很可能就没有多姿多彩的谷类了。神农是实践的第一代言人,跨出了中华儿女历史长河中实践的第一步!

清代王清任接过了实践这场马拉松的第二棒。在当时《黄帝内经》可以说是最齐全、最有名誉的医学巨著了,几乎是每个学医之人必备的"葵花宝典",但王清任作为一名敬业而优秀的外科医生,并没有笃信书本,相反凭借着行医的经验还判定书中有多处漏洞。不仅如此,他还亲自验证。大家知道,古人是十分注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不得损坏的,然而要想真正了解,只能动手实验,这怎么办呢?王清任没有被难倒,他只身一人来到瘟疫肆虐而横尸遍野的地区,亲自动手剖尸多达3000多具,终于著成《医林改错》,将《黄帝内经》中的错误一一订正,为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轰动一时。你说,实践重不重要?

再看今人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他仅凭双手便解决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粮食问题,靠的是什么?是实践啊!正是因为他能够脚踏实地,亲自试验、培育、才能种出产量高于普通水稻几十倍的优秀杂交水稻!

不光是中国,外国也有同样的例子。伽利略在今天可谓是妇孺皆知的大科学家了,但他所有的巨大成就是靠实践积累的,这里我举他最著名的实验"铁球试验"为例,这个实验让1磅重与10磅重的铁球在全世界科学家们的眼前同时落地,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开启了物理新时代。上述所有的功劳无不是实践带给世界与人类的呀!这不就是"躬行得道深"的最好证明吗?

那么,既然躬行得道深,光从纸上学习结果又会如何呢?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赵国之所以在战场上几乎全军覆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赵括光看兵书,讲军法却从没上过战场打过仗,只懂在纸上写下功夫,而没有把书上的知识进行实际操练,就直接上了战场而造成的恶果。

那么,既然实践这么重要,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到它呢?首先实践需要勇气。就像神农尝百草一样,要有着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才能在实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次,要注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实践中能力的培养锻炼与提高。实践是对我们综合素质的极好锻炼与促进,我们需要从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动手、学会总结。

让我们一起在实践中做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中学生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3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年少时就立下志向,不仅要做“上马击狂胡”的将军,还要做“下马草军书”的文豪。确实如此,他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可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他的另外一面,感受一位循循善诱、教子有方的父亲情怀……

一个冬日寒冷的夜晚,寒风凛冽,北风呼啸,陆游在寂静的房间丝毫没有睡意,便来到七儿子子聿的房间,轻轻推开门,只见子聿正在埋头刻苦读书,他把手背到身后,意味深长地说:“儿啊,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看才华横溢的李白,哪一次不是倾尽自己所有的心血来创作的呢?”子聿是七个儿子中最聪明的一个,他思考了半响,认真地回答道:“父亲,我知道了,读书一定要有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精神,这样才能做好学问。”陆游欣慰地点了点头:“子聿,从书本上的来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不要死读书,要把书读活。”子聿站了起来,走向窗边,窗外大雪纷飞,成团的雪花犹如被狂风扯碎了的棉花,在空中连续翻滚,扭卷,迟迟不落在地上,不过一会,窗外就如岑参所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虽然寒气逼人,子聿却依然打开窗户,端详着这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好像在思考些什么,陆游也走上前去,捋了捋胡子,拍着子聿的肩膀说:“知与行是紧密相连的,窗外的大自然是多么的美妙,杜甫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子聿回过头来:“父亲,赵括因死搬教条而大败,我一定不会重蹈赵括的覆辙,我要做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

夜已深了,子聿也早已入睡了。想到刚才的情景,陆游诗兴大发,即兴写下了《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直到今天,这首诗还给后人带来深深的启迪:学习需要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知与行要紧密结合。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样,知识的天空才会任你翱翔,宇宙的奥秘才会任你探求。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4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著作,这虽然是他在教育儿子,我觉得更是在教育我们。

他告诉子聿古人做学问都是不遗余力的,我们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取得一翻成就。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拥有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可我们却不珍惜,不愿意,比起凿壁借光的筐衡,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只福。如果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的话,长大以后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这也是陆游告诉子聿的。古人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只有亲身实践过,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沈括的探索精神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要彻底知道,了解一件事,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读完这首诗后,我受益匪浅,收获其多。

《冬夜读书示子聿》读后感5

在我们学习过程中,一定有学过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古诗吧。然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让我受益匪浅。

这首诗告诉人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两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错,学习不能光看,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必须要亲自去实践、体验才能成功。沙子是一粒一粒地积累起来才成了沙堆,知识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才成了学问。正如有句谚语所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获得丰硕的果实。就好比你想学会写字,就必须要去练,光看是写不漂亮、不工整的。如果你想知道苹果是什么滋味的,就必须去亲自品尝才会知道。光靠书上所描述的,依然不会知道是什么味道。我们不能只是面对课本,而是要懂得亲自去实践,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既学到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

在古今中外,也有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都是靠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加上亲自实践才取得成就的!李时珍就是其中之一。他在编写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时,阅读了大量的古医籍,和大量有关医学的诗句。李时珍还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便穿上草鞋,背起药筐,远涉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而且严谨认真的李时珍为了分辨药材,还亲自品尝草药,也不在乎药草是否有毒性。时光荏苒,李时珍靠着坚持不懈的毅力,终于把《本草纲目》编写完成了。

记住,只要我们敢于亲自实践和有着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成功!

正如诗中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引导语: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下面是原文注释翻译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朝代:宋代

作者:陆游

原文: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①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②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③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④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⑤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创作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名人点评

陈廷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陆游的文学成就

他的诗集中现存诗9300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400余首。这一时期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500首。诗中表现了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

在陆游三个时期的诗中,始终贯穿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作,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活》),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伦比。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等。这些佳作佳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除七律外,陆游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当推绝句。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陆游的名篇《书愤》、《示儿》、《游山西村》等选入中小学生语文课本,并在高考中出题频率较高(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

陆游不仅工诗,还兼长词。由于他对这种诗体不甚注重,所以词作不多,现存词共有130首。他的词也风格多样并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词写得清丽缠绵,与宋词中的婉约派比较接近,如有名的“钗头凤”即属此类。而有些词常常抒发着深沉的人生感受,或寄寓着高超的襟怀,如“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双头莲”“华鬓星星”等,或苍远,或寓意深刻,这类词又和苏轼比较接近。但是最能体现陆游的身世经历和个性特色的,还是他的那些写得慷慨雄浑、荡漾着爱国激情的词作,如“汉宫春”“箭箭雕弓”、“谢池春“”“壮岁从戎”、“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雪晓清笳乱起”等,都是着一片报国热忱的雄健之作。这类词与辛弃疾比较接近。

陆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丰,而且颇有造诣。其中记铭序跋之类,或叙述生活经历,或抒发思想感情,或论文说诗,最能体现陆游散文的成就。同时也如在诗中一样,不时地表现着爱国主义的情怀,比如《静镇堂记》《铜壶阁记》《书渭桥事》等。

杨慎:极质直却自情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8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