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张爱玲人生第一章读后感集合100条-读后感

引导语:张爱玲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了更加美丽的生命,把生命比作华美的袍,但同时有因为他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以个孤独的人,不善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世界的丑陋和生活的艰辛。下面是有关写她的《张爱玲传》第一章,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至少现在提到张爱玲,我们不必像十几年前那样,从最起码的ABC的介绍开始了。那时一般的读者固然不知张爱玲何许人也,即使研究现代文学的人,对这位作家也多半是知其名,而未见其书。如今说张爱玲在祖国大陆家喻户晓,肯定是夸张,但若说她在今天的读者中是最有号召力的现代作家之一,则不算过分。知名度可以来自学术界的肯定,更可来自传媒的作用,张爱玲于二者都沾点边,同时沾光沾得都不算大:与许多新文学作家相比,她在文学史上被给予的地位不算高,得到评价介绍的机会也不算多。此外,她的作品甚少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类,即或有改作,也影响甚微。所以她的名声日高,靠的还是一种“原始积累”——她的小说散文渐渐俘虏越来越多的读者,多半还是仗着三五人的谈论,口口相传的推荐、介绍。也许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名声比起传媒造成的轰动效应是更靠得住的。

喜欢张爱玲的读者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即能给他们莫大的快感。乐趣还可以来自其他,是关于张爱玲的一切,那就是非同一般地喜欢,可以为这“不同一般地喜欢”作证的是,由港台那边传过来的“张迷”一词,在祖国大陆是越来越有市场了。怎么个“迷”法?寻觅她的书是一端,市面上换了各种名目出版的张氏作品多相重复,只要有一篇未见过,必要不避多数地重复买了来;搜罗有关张爱玲其人的种种又是一端,张爱玲的一言一动,不管是现在的还是过去的,再扩大一点,但凡与张有关系的人的情形,都想知道,知道并不满足,还要各就自己对张的判断,说长道短一番。而大多数人此类举动,并无功利的目的,既无当作家的宏愿,也无做研究的打算,这就是“迷”的境界了。祖国大陆的“张迷”资历尚浅,还可看看海峡的那一边。几年前台湾《联合文学》曾举办过一个活动——“谁最像张爱玲?”一是看长相,参加者将自己的照片寄了去;一是看文章,谁人所作最像出自张的手笔。此举是有组织的“迷张”,由一家纯文学杂志搞这样的活动,极是少见,从中也可看出张在港台的号召力,足以使她被当做——至少是在一个不算小的'圈子里——一个明星式的公众人物来对待。

近年来张爱玲风靡祖国大陆的原委,可以有多种解释。现代文学史得到修正,一些一度不见“经传”,未云禁毁而形同禁毁的作家——如周作人、钱钟书、张爱玲、林语堂、梁实秋等人,其作品重新得到与祖国大陆读者见面的机缘,一读之下喜出望外,这是其一;意识形态的喧嚣平息下来,张爱玲入世近俗的态度,她执著于饮食男女、吃穿用度、身边琐事等人生之常的内容令读者油然生出返朴归真的亲切感,这是其二。此外更有属于她而别的作家没有的独特韵味,等等。不管怎么说,在祖国大陆,“张迷”的队伍是日渐壮大了。

然则许多人崇拜鲁迅,并不称做“鲁迷”;不少人服膺周作人,并不称做“周迷”,何以嗜张的人称做“张迷”?以文学而论,我们知道有“金庸迷”、“琼瑶迷”,却很少听说有人以之称呼喜欢严肃作家的人。张爱玲的作品恰好有通俗的一面。有一类作家,为人为文极富英雄气概和悲剧的崇高感,在读者心中激起的,更多是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像鲁迅;有一类作家,学识渊博,所作出经入史,旁征博引,普通读者难入堂奥,知者亦唯有叹服,像周作人、钱钟书;有些作家所写虽是身边事,然而游戏三昧,生活被过于经意地“艺术”化,如林语堂、梁实秋,也还是雅人深致。不论为斗士,为隐士,为名士,为饱学之士,有一共同点——那不是常人或曰“俗人”的境界。张爱玲之“通”俗,不仅在于她写过《十八春》这样的通俗小说,亦不仅在于她的某些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更在于她对人生的关怀是近于常人的,由此而在阅读中无形产生的亲近感无疑是众多读者可以对其人其书入“迷”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解释是,张爱玲是个女作家。尽管她对将女作家“特别分作一栏加以评论”心有不甘,可是一般读者对女作家另眼相看,更怀有普遍的好奇心,看来却是不可免的事实。而且,阅读女作家的作品,读者更容易做人、文合一之观,迅速越过其作品而寻求对作者本人的了解,甚至往往对本人的兴趣超过了作品,这也是“迷”之为“迷”的一端。翻翻现代文学史,女作家的生平经历、个人生活显然要比男作家更能挑起普通读者张看的欲望,也更容易被涂染上传奇色彩。有的作家,像白薇,其作品时过境迁,不大有人读了,其传记倒不乏读者,即如丁玲、萧红,读者对其传记的兴趣也绝不在其作品之下。

对于读者大众,女作家似乎天生就带着神秘感和传奇性。张爱玲其人在“张迷”眼中是更带传奇色彩的。她的几篇自传性散文道出了她早年生活中的不幸与她内心的孤独,她与汪伪政府高官、长她十五岁的胡兰成的一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更是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假如说她的生平与萧红、丁玲、白薇诸人的经历相比尚不够浪漫或富于戏剧性的话,那她奇特的出身背景,她的衡之以常理常情可称冷漠怪僻的性情,对读者的好“奇”心是一种大大的补偿。她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千金,却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后面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行来却是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套近乎、拉家常,但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风头出尽,几乎得到电影明星般的风光,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致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凡此种种,均使张爱玲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而谜,往往更使人入“迷”。

然而,如果要在传奇上做文章,我们最好还是去寻思张爱玲作为一个作家的传奇——她的有异于众的创作历程。张爱玲名作《传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写于二十五岁以前,那时她对人性已有独到的、稳定的把握,技巧已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臻于化境,这样的早熟早慧,求诸现代文学史,再无第二人;现代女作家中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不了情》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两;她的中学、大学教育均在西式学堂里完成,但她却钟情于中国的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地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归根结底,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还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的人们如被张吸引,重要的将不是她的传奇经历,而是她的作品散发的独特的芬芳。假如张爱玲真像她在《天才梦》中戏称的那样,“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有的只是天才的怪僻缺点”,那我们不必如此认真地对待她,虽然仔细想来,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作为个案都有分析的必要,但也只是“必要”,不大可能。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个天才,他的怪僻、逸闻之类,也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单纯的称奇足以造谜而无助于解惑。如果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理解,是对张爱玲的完整的认识,那么我们对待这位作家,最好还是采取她本人看人看世的态度:“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将“传奇”归于不奇,倾听她所乐道的“通常的人生的回响”。

张爱玲传读后感

张爱玲这位作家的内心世界和常人太不一样了,显赫家世她有,写作奇才她有,乱世情缘她有,但在这背后却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父母离异,遭父虐待出走,香港大学求学,深爱着的丈夫背叛,出走大陆到香港,最后美国定居的人生经历。她追寻单纯的爱情,可以完全不顾世俗,胡兰成有家有室,但她爱也就全然不顾世俗的眼光了,投入的彻底,却也因为受到背叛决绝的彻底。这样的女性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只能说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有这样的经历、背景、无所畏惧的性格造就了这样一位让人感慨其人生、赞叹其才情的女性。

胭脂红,美人泪。旷世奇才,才艺倾天下。生花妙笔真性情,临水自怜,谁解其中意?

情已了,泪难收。梦回千里,惆怅还依旧。多情女子空牵挂,轻叹红尘,误落凡世花。

上个世纪的旧上海,撩拨起一段段往事,拂去了岁月的尘埃,翻阅那一段泛黄的历史,一个身影伴着熠熠的光芒渐渐清晰,带着些历尽沧桑的落寞,带着些照花自怜的孤傲,穿过那一片摇曳的,绚丽的旗袍,经过那一段动荡时局下的流光溢彩,跨越了岁月的间隔,徐徐走出。张爱玲,一个拥有着旷世之才的奇女子,一个拥有过铭心之恋的痴女子,一个历经磨难而又隐退于现实之中的不平凡的女子,一朵误谪凡尘的花。

旧上海的洋房里,华丽的装饰蒙上了陈旧的色彩,像是岁月雕刻过的痕迹,出生在这样一个落魄的家族,她没有赶上这个家族的热闹,她来的太晚了,家族的显赫繁华已成为过去,她只看到一个灰暗的,巨大而又虚浮的王朝的背影,带着没落贵族的陈腐味。父母激烈的争吵,经济的压力,母亲远赴法国的离去,父亲不由分说的打骂,继母刻薄狠毒的恶言恶语,使她过早的体会到了心灵的创痛,积累了最初的人生悲剧意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她在日后的作品中,以"入世挑剔者"的眼光无情剖析着人情世事的阴暗丑恶。

才华横溢,这是张爱玲不幸中的万幸。家族的没落,动荡社会的沉落,没能摧毁她的前程,却成就了一个奇才的诞生,圆了一个乱世天才之梦。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

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也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秋节。看过许多她的散文,介绍中照片上的她显得如此冷傲,但谁也不会知道,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张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她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关于她的作品,主要是从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去说明,文字一寸一寸都是女性的感觉。她了解女性的全部弱点,因此使她的作品也拥有女性的细腻与古典的美感。

小说《金锁记》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是让我们感受她的作品语言圆通滑润婉转有韵的一个范本。

张爱玲可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作家,她使用文字的能力鲜少有人能出其右。她不仅有着美妙的文字,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其实,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索然无味,有的却让人读得兴趣盎然!

也怪不得有人会说,文坛寂寞得恐怖——只出一名这样的女子!

一、曾经相遇,总胜过从未碰头。

二、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三、相爱却不能相恋,相恋却不相爱。

四、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

五、相逢,不是恨晚,便是恨早。

六、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七、开始的时侯,我们就知道,总会有终结。

八、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九、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十、爱情是风花雪月的事,失意的人是玩不起的。

十一、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十二、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十三、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那么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

十四、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十五、小小的忧愁和困难可以养成严肃的人生观。

十六、人因为心里不快乐,才浪费,是一种补偿作用。

十七、一个知己就好象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部分。

十八、男人彻底懂得一个女人之后,是不会爱她的。

十九、爱情不是避难所,想进去避难的话,是会被赶出来的。

二十、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二十一、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二十二、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二十三、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二十四、听到一些事,明明不相干的,也会在心中拐好几个弯想到你。

二十五、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加深,但还是值得的。

二十六、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二十七、孤单不是与生俱来,而是由你爱上一个人的那一刻开始。

二十八、你问我爱你值比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二十九、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的程度,都是严格的考验。

三十、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三十一、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是袖珍戏剧。

三十二、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三十三、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

三十四、人总是在接近幸福时倍感幸福,在幸福进行时却患得患失。

三十五、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三十六、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

三十七、替别人做点事,又有点怨,活着才有意思,否则太空虚了。

三十八、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三十九、我喜欢钱,因为我没吃过钱的苦,不知道钱的坏处,只知道钱的好处。

四十、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四十一、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

四十二、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四十三、回忆永远是惆怅。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

四十四、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变得很远,甚至比以前更远。

四十五、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

四十六、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后,又有万难。这是我更相信的。

四十七、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四十八、但是,酒在肚子里,事在心里,中间总好象隔着一层,无论喝多少酒,都淹不到心上去。

四十九、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五十、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198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