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读后感锦集80句-读后感
《费尔巴哈提纲》
摘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发展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而走向实践唯物主义的,而费尔巴哈的哲学有许多重大缺陷,《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关键词:实践;对象性;物质转换;观念转换
19世纪40年代前期,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一种科学的世界观。要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恩格斯就必须批判费尔巴哈哲学,清除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费尔巴哈提出了实践的一些问题,才让我们不断去修正完善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客观的感性活动,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际把握,其基本特征是客观现实性的,自觉能动性的和社会历史性的,实践内在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互换,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物质和观念的转换。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分析了以往哲学的主要缺陷,马克思指出:“以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①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仅仅看到自然的优先性,客观性,把自然理解为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丝毫关系的纯客观东西,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的产物,看不到自然,现实在实践活动中所具有的属人性,恰恰是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不断创造,生产着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并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从而使人成为能动的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的统一。
人通过实践是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就用实践的观点去分别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实践是人类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实践使世界二重化为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人类世界是人话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是社会的自然与自然地社会“二为一体”的世界;实践是人类世界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实践活动构成了现实世界的基础。
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通过阐发有关实践的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分析,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定义是什么呢?实践概念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前就已经出现。主观唯心主义把实践归为纯粹主观,精神的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解答了实践的本质问题,把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一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二是指实践具有的物质的,感性和形式。这一定义把实践同人的观念方式和把握客体的活动区分开来。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运用时间的观点,阐发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将实践引入了历史观,解决了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产生以前,任何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只要涉及社会历史领域,就立刻陷于唯心主义。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实践,不知道、不理解实践也是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旧唯物主义相反,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民群众活动的产物,因而,社会历史产生的基础就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首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必然进行活动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实践过程又是物质与观念转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与自己意识的关系,所以,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及人与自身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读后感《《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在所有实践活动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物质实践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综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可以看出,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贯穿全文,从实践角度说明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人,即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运用于认识论、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第一次全面地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和抽象的人本主义,简要地阐发了新世界观包括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和核心观点,奠定了新世界的理论基础。同时,马克思还说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初步赋予新世界观以实践性特征。让我们更加去了解了实践的含义,更好的去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著导读》作者:聂耀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哲学概论》作者:邬昆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者:黄枬森高等教育出版社.
[4]西方哲学史新编》作者:苗力田人民出版社.
[5]宋明理学史》作者:侯外庐张岂之人民出版社.
注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4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55页.
作者:刘顿(1988—)男,汉族,陕西安康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级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2000字
马克思在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作。
《提纲》共十一条,一千多字。它告别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诞生。这一新的哲学概念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体现了强大的社会功能。
在《提纲》中马克思着重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在第十条中说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条被称为是提纲的结论性的一条。这里“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出发点。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旧唯物主义也是通过对现实的认知来认识世界,但只是在直观的通过表征现象去理解食物,这样单纯感性直观的结果是片面孤立的,不能有效的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个人联系起来。这样的旧唯物主义理解方法容易导致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感性的现实被人为的分为了自然界和社会两部分,不是把现实世界看做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有机的共同体。
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出发点是实践精神,具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从社会的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和主观方面,从社会人的实践活动和自然事物的变化,从两者相互关系的方面去理解世界。在现实世界中,人的社会与自然之间是相互辩证关系,彼此共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变化和发展。
首先,在《提纲》的第一条中,指明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纯自然人、抽象人的认识基础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中社会人、现实人的认识基础。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仅仅看做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观点中没有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没用看到主体和客体以及人与自然该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所以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中,认识脱离了社会关系的纯自然人和抽象人。而新唯物主义从人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出发,承认人依赖于自然,并强调了自然的人化,自然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在这样的自然社会中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因为人会受一定的关系制约。
在《提纲》第六条中,马克思还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强调认识脱离社会的、撇开历史进程的、彼此孤立的抽象个体。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是单个人的抽象物。马克思反对这样的理解,他从认识社会的,认识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出发,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第九条中,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市民社会的直观是左右单个人的原子结合体看,原子结合体中的原子是孤立的,彼此不的。《提纲》以实践为中轴,探索人和社会的关系。
在《提纲》第十条中提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是旧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基础。有的时候,会把市民社会直接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把市民等同于资产阶级。《提供》中的“市民”是指资产阶级,“市民”社会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事实上,“市民”是18世纪资产阶级学者使用的术语,用来表示当时的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马克思借用了这一术语,说明“旧唯物主义哲学是一种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上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世界观。”《提纲》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思想中的人是单个的人,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的孤立的个体。旧唯物主义不是理解人是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人,而是简单的把社会看成由孤立的单个人相加组成。“市民”在旧唯
总算将[[波斯人信札]]看完了。很不仔细,原因是心静不下来。孟德斯鸠的[[法意]]----又译[[论法的精神]],以前读过。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在今天的西方已成现实。'三权分立'古已有之,在古罗马就存在:元老院等于议会,掌立法权;执政官等于总统或总理,掌行政权;保民官等于最高法院首席法官或院长,掌司法权;另有大司祭一职等于大主教掌管宗教事务。不过,孟在路易十五的专制年代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明,这是他功不可灭处。此外,[[波斯人信札]]中对女子的看法与我不谋而合。书中认为女子天性温和而细心,本应在人类社会占有优越地位,只是因为男子强横而颠倒关系,置女子社会地位于其下。[我总觉得人的感情中,伟大莫过于母爱]当然,让女子占优势,也免不了有别的问题和矛盾,但,男女平等是完全应当的。
重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之一半。印象较深的有马写的[[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和[[论蒲鲁东]],以及恩写的[[流亡者文献]]。巴枯宁无疑是注意到他所没有亲眼见到的新社会的一些问题的,也不乏深刻的见解,但他希望用无政府状态取代国家,至少在可见的将来是行不通的。马对蒲的评价过于严厉,却一针见血。马对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劣根性有清醒的认识。我
肖洛霍夫二十三岁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这令我怀疑再三。世间也流传着他剽窃了战友遗稿的传说。但是,有关文章已交待清楚,言之凿凿,我又不能不服。真是奇才!旷古难遇的奇才!假如我哪怕是四十三岁能写出同等水平的小说,宁愿马上被枪毙!看来,不光是'乱世出英雄','乱世出文豪',也是千真万确啊。
[[飘]]写得太好了!至少三年未见如此吸引人的小说。玛格丽泰-密西尔的笔是一把锋利无比的解剖刀,她把那些人的心灵挖出来,切成极细的小薄片片,然后加一点平常佐料就端上桌来供读者咀嚼----凭君品尝。郝思嘉是凭直觉生活的典型,也凭意志。她不喜欢也不善于深思熟虑地处理问题,但论起敢作敢为,我行我素,只怕男子也少有比得上她的。白瑞德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他的行为背后无不带有极端自私的影子;由于过早地领略了人生中残酷的一面,他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聪明的方式常常是古怪而不近情理,有时更是尖刻恶毒的。希礼富于幻想,不注重实际;他的性格之复杂,到了连他自己也完全把握不住的地步。现实中的确不需要这类人。他是应当生活在顺境中的,那样他也许能有所成就,然而,不幸得很,他老是碰壁,老是碰壁,如果没有媚兰的支持,他早就崩溃了!媚兰!用白瑞德的话,是'十分伟大的女性'。有这种女性为友,作为男子,对生活几乎就不该有其它奢望了。这是作者下神最多、刻划得最为优美完备的女性[可能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她的心像清潭一样晶莹透澈,气质的文雅、博大又足以和任何伟人比肩。她的性格如此善良,待人如此体贴而不显形迹,使接受者受之无愧又温暖有余,真叫人为之倾倒![[飘]]这部书,以后一定要搞到一本。
莎士比亚的剧本看了上十部,最近又读了[[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莎士比亚这家伙,神出鬼没,恐怕是造物者所能达到的极限!潇洒的语言,精巧的比喻,深厚的悟性,博大的胸怀,等等,这一切都令人叹为观止。我怀疑读他的剧本而不为之感动的人,一定是愚不可及。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马克思主义原著浩如烟海,普通人通过自学很难读全学透,抓住其实质。只能靠马克思主义教课书间接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主要是引进、照搬前苏联编写的马 克思主义教课书,至今基本一成不变。对这种教课书讲授的内容,我一直存在疑惑和不解。读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才让我茅塞顿开,深感此文不仅是对马克思的沉痛悼念 ,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内涵及其划时代历史意义的精辟概括,是我们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的金钥匙。而以往教课书中讲授的马克思主义是地地道道的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 思主义,不值一驳。
恩格斯写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以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 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可见,恩格斯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和科学内涵概括为发现上述“两大规律”。
十分明显,发现这样的“两大规律”,才具有真理的意义,才具有划时代的性质,才是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及如何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弊病有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的认识。
所以发现这“两大规律”,是人类研究自身社会所获得的最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它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秘密,为人类自觉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 观规律的要求,自主地建立人类最理想、最幸福、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制度,指明了道路——即找到了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根本方法——即“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恩 格斯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以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就是这个意思。
这就是说,掌握上述“两大规律”,是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无非是根据上述“两大规律”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对上述两大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这就是说,不懂这两大规律,一切社会主义者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都是瞎摸,都无法摆脱迷惑和谬误,都找不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相反,掌握了这两大规律,如何搞社 会主义就“豁然开朗”了。
正如马克思精辟指出:
“这种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就是宣布不间断的革命,就是实现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把这种专政作为必经的过渡阶段,以求达到根本消灭阶级差别,消灭一切产生这些差别的生产关系, 消灭一切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关系,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观念。”(新马恩全集七、378~379)
勿需讳言,由于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课书的迷信和盲从,恩格斯的这篇文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党和国家,我们的一切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专家、教授们并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 主义,而是完全陷入了苏式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之中。他们只是人云亦云的把马克思主义概括为“三来源、三部分”,但他们始终无法说清所谓“三部分”的具体内容究 竟是什么。他们不仅不懂马克思主义,不懂“两大规律”,不懂“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真实内容,甚至连马克思主义使用的大量概念也基本丝毫不懂,如公有制、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社 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无产阶级专政等等、等等(其实这些概念都被斯大林歪曲了、篡改了)。至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货币的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他们就更不懂了(如果不是 不懂,就是蓄意背叛马克思主义)。他们完全是用苏式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来冒充马克思主义。他们在一切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上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党和人民。他们搞的 所谓特色社会主义,完全是在“黑暗中的摸索”,完全走上了背离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邪路,完全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质上的资本主义,并且属于十足的国家资本主义、官僚资 本主义、封建资本主义。而所谓“改开”,无非是进一步用公开的、大大小小的、国内外的、污七八糟的私人资本主义、小农经济、贪官污吏做它的必要补充罢了。
一个是“豁然开朗”的搞共产主义,胸有成竹地实现全人类彻底解放。
另一个是打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诡异招牌,顽固地搞修正主义、走资派的一言堂统治,挂羊头卖狗肉,死心踏地地搞资本主义复辟,誓死要彻底断送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夺得的无产 阶级江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敌对矛盾,你死我活。
两条道路,两种命运。
在这篇讲话中恩格斯写到: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恩格斯的话不幸言中了。
总结马克思战斗的一生,恩格斯说: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 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的要素,很少有人象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衷心希望我们的工人、农民、现代无产阶级、一切革命者,真正以马克思为榜样,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消灭阶级)。 真正拿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 ,继承革命先烈遗志,自觉地为早日建成早该建成的共产主义而奋斗。
衷心希望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早日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力挽狂澜,立即回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轨道上来。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读后感二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一位历史性的巨人停止了生命前行的步伐,静静地,淡淡地,与世长辞。几天后的葬礼,没有喧嚣的排场,只有11人冷冷出席的哀伤。但是,人类却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头脑”,一位可敬可佩的思想领袖。这一点,在随后的时代中逐渐地被验证,被传扬。他的学说,慢慢地在社会的土壤中绽放出指引性的光芒,铿锵而富有力量。
他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朋友,卡尔.马克思。
红颜弹指老,智慧永留存。在宗教神学林立的时代大背景下,马克思以其睿智尖刻的眼光窥破了“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辩证的历史唯物思想,从而粉碎了西方统治者“君权神授”和“形而上学”等蛊惑人心的意识形态,成为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当人类的工业革命风风火火地在世界家园上踩踏出新的足迹,资产阶级举杯相庆,纸醉金迷的时候,这位历史的巨人又放眼全人类。无产阶级的一贫如洗,阶级的反差,炽热的内心,使他坚定了为全人类谋福利的决心,于是他用自己毕生执着的灵魂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剖析,“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横空出世的洋洋205万字的《资本论》,破译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密码。匕首般地刺穿了资本主义的心脏,武装了工人阶级的头脑。无产阶级的公共利益代言人马克思,用他对经济独特敏感的嗅觉和严谨犀利的笔锋,掀起了世界性的思想风暴。
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里,马克思在揭秘资本主义社会的劣根性,震惊资产阶级的`同时,也为日后更多次地被驱逐出境埋下伏笔,成为“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始终,资本主义社会是国际银行家在幕后操纵支配下的金钱角逐的游戏,你只能当他们手下的棋子,他们的利益和地位是不允许被侵犯和逾越的。面对诽谤和诅咒,马克思用他豁达的胸怀“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因为他心里装的是全人类,他拥有的只是使所有人幸福的信仰。他知道,默默努力地用笔杆为全人类而战才是他毕生的奋斗追求。事实证明,经典的智慧是经得起历史的淘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才是伟人的胸怀。当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马克思思想正确性的最雄辩的例证。
或许“一生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可是伟人探索的轨迹,是不会因拥有成就而画上句号的。历史的唯物辩证,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探索路上的一处亮丽的风景,马克思是不会因为一处树林而放弃整片浩瀚的知识海洋的。只有不满足的一生,才是属于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唯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他对科学独特的热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斗争,使他站在了比巨人更高的更为伟岸的山峰上。从早期《莱茵报》的撰稿,到《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到“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乃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写字桌前为未完成的《资本论》倾注自己的心汗,奋斗自己的热血。因此,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人类短缺了一个头脑,一个我们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一代思想和革命领袖悄然陨落,大地上静默出的伤口,历史也为之扼腕叹息。
尽管时间的车轮在滚滚地向前奔跑,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正是凭借着对马克思40载春秋的“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般的情感,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才如此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透过短短的篇章,我们仿佛到达了内心最为深沉的角落。我们在认识与传承马克思优秀品质的同时,也为马恩纯真与高尚的深深情谊所折服。他们身上的一切美好的精神财富,都将是人类文明史上闪烁的瑰宝,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汲取发展的精神食粮。或许我们需要沉思,思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规划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提高与奋进,从而更强大地应付不同的挑战,更开阔地迎接自己的未来,更深入地为人类谋福利。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好纪念。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20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