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小宝贝家书读后感摘录56句-读后感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国难与战争,厮杀之不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书?傅雷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正是这万金家书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韧不拔之志,取得了那般成就。同样身为近代知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书又是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具有深远影响的一位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成就。敢于尝试百日维新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教育上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可能是因他深刻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从而对子女的教育倍加注重。
他的教育方式既不迂腐跟从中国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将两者完美结合。他精心指导子女,悉心对他们进行教育,但是他没有对子女们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子女的教育引导方向不同,不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吗?这种教育的成功事例不正是告诉了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与文化都有不同的自身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与评析错误之处,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正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独具特色的文化结合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究学习应有上进心,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有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该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
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那么他是否只注重子女们的学习而不顾儿女们的健康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
首先,他对的子女称呼方面。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甚至有些颠覆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如此开放的思想,在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的那时还正是前卫啊。大概梁启超先生这开放的思想深刻的影响了他与他子女接受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仅鼓励引导子女学业发展,还时刻念叨着子女的身体健康。作为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身体健康方面,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而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关心孩子的好父亲。
只可惜了,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如此艰难。但正是因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书给我们的无限思索与启迪,何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因呢?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2】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3】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1
梁启超育有子女十人,除一子早殇,个个成才。其中长子思成是建筑学家、次子思永是考古学家、五子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近日细读《梁启超家书》,品先哲育子之道,可谓感慨良多。
100年以前的中国,在人们的印象里,是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拖在脑后的辫子和暗灰的呆滞的眼神。翻开《梁启超家书》,我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梁启超称呼子女"宝贝""baby",落款是"爹爹",他给子女讲笑话、讲日常生活琐事,还时时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他说"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的感情坦荡率真、平等开明,全然没有大家长的专制作风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习气。
"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苦困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从该书所刊出的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读书写字、学习课程、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职业、人际交往、恋爱婚姻等各方面都给予指导,引导子女的兴趣,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志愿,从不强求他们一定遵照父母的意图,而是反复征求子女意见,直到确认合乎子女的本心。
思庄大学没考好,梁启超及时安慰她:"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
梁启超是爱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政治理念与人文取向也在家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要求子女们把个人的努力和对社会的贡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梁启超九个子女,有七个先后赴海外留学,但没有一个留在国外,皆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2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面临国难与战争,厮杀与离别时,能维系亲情的便是那封千里迢迢的家书,一字一句包含千言万语,尽数牵挂与思念之情。其中梁启超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通过一封封家书悉心对子女进行教育,看的出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政治上,他敢于尝试百日维新,在教育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他的教育既不盲目跟从中国封建传统,将老一套生搬硬套,也不随意追求西方时尚,给予完全的自由,而是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他精心教导子女,但是对子女们没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每一种学术与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错误,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也正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文化结合以提升自己。
梁启超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梁启超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表率作用给予了子女极大的鼓舞,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
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梁启超在子女的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关心,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父亲,甚至无法与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匹配起来,瞬间变身为老顽童。
只可惜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得以重聚,而空间的距离使得家书弥足珍贵,正因为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1
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其中《稻草人》是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童话,是中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先生创作的,这个童话隐含了很多道理。特别是《跛乞丐》让人读了记忆深刻,沉醉其中。
《跛乞丐》这个故事十分感人。善良的主人翁不愿意继承父业,去邮局成为了一个绿衣人。他不畏艰险、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帮助一个姑娘和她的情人、一个孩子和她去年的朋友小燕子,他还遇到了一只野兔,他帮野兔把猎人要打猎的消息转达给了正在开春季联欢会的野兔的伙伴们,小兽们才免得一死。他就是这样在别人最失望、最需要安慰、最绝望的时候一次次给予了别人安慰和希望,但是由于影响了他在邮局的正常工作,不但自己受伤跛了脚,还因此失去了职业,不能再成为绿衣人,最终沦为了一个跛乞丐……
我从书中感受到:跛乞丐是一个平凡的英雄。他看似平凡的经历是许多人做不到的,因为他有坚强的毅力、非常好的服务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做作业时,要动脑筋思考才能完成的题目就留下不做,或是马上问家长;上体育课时不愿意跑步——嫌“辛苦”;在家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洗碗、拖地板、扫地……都让父母来“包干”——总觉得这些活真“累”人;做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宝贝”,这样好“舒服”。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帮助别人是幸福快乐的。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每天领读课文,帮全班同学听写。当我看到同学们把课文读熟,记住了生字、新词,心里特别开心,感到无比的幸福快乐!
正如高尔基所说的:“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帮助别人是幸福快乐的,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让世界充满更多的快乐!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2
读一本好书,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冲破身体的束缚,得到“心灵的进化”。读完《跛乞丐》,我深有同感。
《跛乞丐》出自叶圣陶之手,选自《稻草人》。《跛乞丐》讲的是一位年轻人亲眼看见人们在等待“绿衣人”的信,便做了邮差。为了让更多的人快点收到信件,他背上的信越来越多。之后,有很多人请求他把信送到他们想念的人身边,可这些信却是没有地址的荒唐信件,他为了这件事一直被扣工资,到最后为兔子送信被猎人打伤了腿,沦落为跛乞丐。
《跛乞丐》里的主人公是一位正直、有爱心的人。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为世人无私奉献。一天晚上,我和爸爸以及爸爸的同事到一栋小区参观。晚上的小区漆黑寂静,才八点大家就睡了,只有保安在看监控。这时,只剩一丝光亮的街道中隐约传来一阵狗吠,紧接着从门口闪过一个黑影,一只狼狗跟了上去,接着又闪过一个黑影。保安见状,放下手中的活,拿起警棍,一阵风跟了上去。我想:“那是警察追小偷吗?”接着,大家就炸开了锅,议论了起来。不一会儿,保安提着一个人,一只狗赶着一个背着包的小伙子。大家立刻围了上去。保安手里的人一直嚷着他没偷东西,说着抱过那只狗。待他解释完后,大家才明白了:小伙子是小偷,狼狗去追小偷,另外那个人发现邻居家的狗跑了便追上去,保安以为那两个人是团伙,便上前去追。真相大白后,大家都笑了,才知道每个人都想要为社会奉献出一份力,小偷的计划也没得逞。
读完了《跛乞丐》,我要学习跛乞丐和那位保安等人,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3
伏尔泰说过,读书使人心明眼亮。在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叫《稻草人》的书,其中的一个故事——跛乞丐,让我感动之至。
故事讲述了一位年纪很老的跛乞丐,每天都在沿街用沙哑的声音乞讨。忍受人们厌恶的目光。年轻时的他,四肢健全,因父亲是个棺材匠,就不愿意继承父业而被赶出家门。因邮差会给大家带来希望,他便当起了邮递员。有一次,他帮助一个姑娘送信给离家三年的男友,他不畏艰辛,跋山涉水终于找到了姑娘的男友,帮她找到了幸福。姑娘很感激他,他也很开心。还有一次,他越过海洋帮助生病的孩子送信而找到了快乐稻草人。还有一次,他帮受伤的野兔送信,被一颗子弹打中而成了跛脚,从此,他失掉了邮差这份工作,当起了乞丐。
文中的跛乞丐,原本是尽职尽责、受人喜爱的邮递员。他成了跛脚是因为帮助别人,可最终却受到了人们的厌恶与歧视。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会有那么一大群人,为了他人一直默默奉献自己而不被人们尊敬。记得今年夏天,我出去旅游。那天5点不到,我就从家里出发,在门口等车的时候看见,一个年迈的环卫工人弓着腰艰难地拉着一整车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垃圾从小区出来,衣服已经湿了一大半稻草人。我看到他这么辛苦顿时非常感动和自责,并对他产生了无限的崇敬。
有些人认为,因为环卫工人没有文化而只能去从事一些又脏又累的工作。我想告诉身边的人,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的美丽环境,要学会关爱身边的这些人,一起携手来爱护我们的家园,做文明市民。我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减少他们很多麻烦,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无论严寒酷暑,为了给我们创造美好的环境一直默默地奉献着、坚持着,我想给予他们的应该是更多的尊重与赞美!
罗曼·罗兰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是啊,我应该学习书中“跛乞丐”这样的人,让生命的火焰——爱,照亮世界每一个角落!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4
书柜上,有一本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跛乞丐》。这个名字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脑海里一下子出现了各种问题:他为什么做了乞丐呢?又为什么成了跛子呢……好奇心驱使着我迫不及待的埋头读起来。
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后,被深深地振憾了。
那个乞丐因为父亲让他继续继承做棺材的手艺时,乞丐便与父亲断绝了关系。之后他去了邮局,开始干得还不错,只因为在一次给小燕子与男孩送信时花费了五天时间,被扣除了两个月的工钱。另一次是在给一只狐狸送信时又犯了同样的错误
就在不久,在给一只快要死亡的'小野兔送信时,不小心让追赶兔子的猎人打中了左腿……
醒来时,他用叶子包在伤口上,忍着痛赶去邮局。只因为这是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了,所以邮局不要他了。从此以后,他便一事无成,做了乞丐。
虽然他的结局令人心痛,但是,他以前所做的事情多感人啊!因为他有一颗热情的心,所以他感觉是最快乐的人。
《跛乞丐》一文,像路灯,闪烁在我心头,像鼓声在我耳边回荡,像灿烂的阳光,照亮我内心深处的阴影,像益友,教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5
我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中,读到了一篇感人的故事,它的名字叫《跛乞丐》,故事中讲了一个年老的乞丐左脚卷曲着,不能着地,只靠着一根树枝来支撑身体。
他每天都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自然喜欢听他来讲故事:乞丐原来是一个绿衣人——邮局里送信的,他每当给别人送信时都会对收信人说:“你的安慰来了,你的希望来了,快拆开看看吧!”有一次他自愿帮一个姑娘去找她情人的信而被罚去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又因为帮一个小女孩送信而被罚去两个月的工资;最后他帮助了一个小兔子给同伴送一封逃跑信而被猎人不小心打中了左腿,昏倒了。
他醒来以后回到邮局,因跛子不适合送信,所以就被邮局无情的开除了。腿跛了他什么工作也做不了,就沦为乞丐。
这个邮差虽然没有成为受人称赞的大人物,也没有成为什么富翁,身体的残疾让他成为一个乞丐,但是读完这篇文章,他身上无私的品质和忘我的精神使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高大起来,他的故事教育我们一心为别人着想,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6
这周我读了叶圣陶这本家喻户晓的稻草人,我对跛乞丐这个故事深有感触,故事开头先写跛乞丐本来不跛,因为他的爸爸想让他当一个棺材匠,因为他的爸爸也是个棺材匠,但是他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就想去做个邮递员。
跛乞丐上班的第一天,遇到了一位姑娘,她找不到她的情人,并求她给她的情人送信,他同意了,拿着信去找那个姑娘的情人,他找到了,可是当他回到邮递局时,因为三天没来上班罚去了跛乞丐一个月工资,可他依然羊一般的跑。有一次他又遇到了一个小男孩儿,小男孩儿想要让他去找小燕子,可是他不知道小燕子在哪儿说完,离开了小男孩儿。后来一位母亲找到了跛乞丐,说:“我的孩子很想给小燕子写信,因为没有人给他送信,便生病了,请你一定要给小燕子送去呀。”于是跛乞丐便同意了,找到小燕子后,把小男孩儿的信给了小燕子,然后,他飞快的跑回邮递局,可是他又因为五天没来邮递局又罚去了他一个月的工资,可是跛乞丐并不伤心,继续飞快的送信。
有一次他遇到了一只野兔,野兔求他把信给他的朋友,他说:“猎人来到森林里啦,一定要把信转告给我的朋友们啊,我被猎人杀了没关系,可是我还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他们一定不能被杀。”他同意了来到了森林,他把信交给了野兔的朋友们,突然,猎人的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脚,当他走到邮递局时,又两天没来,跛子又不适合送信,他就成了一个跛乞丐。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在生活中默默奉献的人,比如警察叔叔,环卫工人……他们是神圣的,我们应当尊重他们!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7
今天,我读了一篇《跛乞丐》,我有了许多感受。
这篇文章选自著名作家叶圣陶的《稻草人》。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不愿作一个棺材匠。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当了个邮递员。因为棺材匠不受欢迎,而邮递员很受欢迎。他一次又一次地送信,迟到了三次全都是为了别人。最后一次迟到是因为他被qiang打中了脚,成了跛乞丐。“跛乞丐啊!你真是太善良。”一个姑娘盼望的是他情人的信,每天都等待可爱的绿衣人从门前走过,给她一封情人的信。结果每天都没有得到。是你呀!跛乞丐,你日夜不停地走,穿过了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的树林,走了两天半,终于把她的情人找到了,并且让他写了封信然后又把信交给了姑娘,来回一共三天。
却被邮局扣掉了一个月的工钱。最后,你在送信的过程中碰见了一只受了伤的野兔,并帮它把信送到了其它动物手里。因为及时送了信,那些动物得救了,而你却被猎人打中了腿,成了跛子,再也不能送信了。想到这些,我真为你而感动!我真想给你一粒“仙丹”让你的腿好起来,继续送信,让好人得到好报。可是你却成了跛乞丐,到处沿街乞讨,遭人讨厌。你的一生怎么这么不幸?为什么好人没好报?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8
星期天,我读了叶圣陶《稻草人》里的“跛乞丐”这篇文章。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跛乞丐,他的父亲是个棺材工。他长大后,父亲让他也当棺材工,但他不喜欢这项工作,于是就离家出走。
他离家出走后,很快就找到了一份他自己认为非常好的职业,那就是当一个邮递员,他在当邮递员的时间里,他把信带给了了一个姑娘和她的情人、一个孩子和她去年的朋友小燕子,他还遇到了一只野兔,他帮野兔把猎人要打猎的消息转达给了正在开春季联欢会的野兔的伙伴们,动物们才免得一死。
但他却被子弹打中了左腿。当他一步一颠地回到邮政局时,因为他两天没有上班,这是第三次犯过失,跛子又本来不适宜送信,邮政局就不要他了。他再也不能做什么事,就成了乞丐。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助人为乐是快乐的。
他因为有坚强的毅力、良好的服务意志才能穿过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的森林,经过了没有水也没有草的沙漠、树木长得很高很大的地方,爬过了有毒蛇的峻峭山岭,渡过了风浪险恶的海洋,越过了很深的山洞,钻进了很密的树林,所以才能坚持为大家服务。我们大家要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稻草人跛乞丐读后感 篇9
放假了,我闲着没事,想起了妈妈给我买的那一本本躺在书柜里的书。忽然,一本名叫《稻草人》的书吸引了我,一看才知道是叶圣陶老爷爷写的。看着这本书朴实的封面,我的头脑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本书里面会写些什么呢?里面的内容有趣吗?我能读懂吗?等等一串串的问题等着我去解答。
我怀着好奇心带着一个个问号,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渐渐地我被《傻子》、《画眉》、《跛乞丐》等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吸引了。
在《稻草人》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跛乞丐》了,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善良的主人翁去邮局成为了一个绿衣人,每当他将一封封信送到别人手中时,总是要愉快地对人说:“你的安慰来了,你的希望来了,快拆开来看吧!”他不仅把信送到了人们的手中,更是把快乐和希望送到了人们的心里。人们都喜欢把信交给他,由于他心地善良并十分乐于助人,在送信的工作中,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安慰和帮助的人,他不畏艰险、克服困难,一次次满足了人们的心愿,他在别人最失望、最需要安慰、最绝望的时候给予了别人安慰和希望,但是由于影响了他在邮局的正常工作,不但自己受伤跛了脚,还因此失去了职业,并最终沦为了一个跛乞丐,不能再为人们服务了……
故事的主人翁虽然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变成了一个跛乞丐,但是他并不因此而后悔,而是乐观愉快地生活着。尽管他一生平凡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但我却被他的经历和对生活的态度所感动,他是一个平凡的英雄。他看似平凡的经历是许多人做不到的,如果现实生活中能多一些这样的人,那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多的快乐。我们去帮助别人,受帮助的人得到了安慰和快乐,同时,我们的心里也会充满快乐。故事的主人翁成为跛乞丐后他以前的一段段帮助别人的经历,给了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在潦倒的时候这些经历仍使他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
帮助别人是幸福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来让世界充满更多的快乐和希望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31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