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舌尖中国第三季读后感锦集96句-读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一):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 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二):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热播当中,延续了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人与食物的关系”,该片以美食为切入点,透过纪录片影像进行一次中国饮食文化全景式、深层次地人文解读,影片以“中华美食”为路径,展示了中国辽阔地域的风土人情,将镜头对准中国社会的普通民众,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勤劳,热情和追求。不仅仅拍摄一流,让人享受到了美食的盛宴,而且让人得到了味觉上的享受。**、味诱,诱得心灵驿动。

中国绵延几千年的美食文化重新被人们审视.在此基础,导演把笔触更多地运用在了美食背后的故事讲述和情感酝酿上,“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让女子同时,也留下了更多的感悟。人文情怀愈加升华乡愁成为渲染的主题,餐桌上的美食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透过美食,在精神上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五千年的人文深厚的底蕴。让女子为之而自豪。

美食家蔡澜说;爱吃东西的人,多数不是什么坏人。他们拼命追求美食,没有时间去害人。大笑姑婆兼馋嘴,是完美的结合,这种女人多多益善,想来,女子能够挤身其中的一员,笑谈一下。因为自己也是一个吃货。一个完整的女人,就应是既会穿优雅的高跟鞋,又能够脚踏平底鞋在泥土地上接地气而生活。既就应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奋斗的价值,又懂得适当的转换身份,轻盈的走入家庭-----杨澜《一问一世界》里如此睿智的回答。说得极是。:

林语语曾说;‘我们的身体都有一个饕餮精神的人,无可无不可,是人吃的东西女子都吃,越没吃过的越想尝尝,几乎如俗语所说;天上飞禽不吃风筝,地上走兽不吃板凳,不食人间烟火才算高洁么?恐是无人能做到吧!只有传说中去寻觅了。

男人不可下厨房,这种颇旧的思想,很让人费解,在女子看来也是不可思议的。无论男人或女人,基本都必需会一个人生活,至少要会为自己准备简单的饭菜,打扫房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启算是一个正常人呢?对一个会做饭的男子在女子眼中是会加分的,在我看来,锅碗瓢盆里碰撞交织的才是最朴实的生活,点起炉火,端起碗筷,里面传达的是一份沉甸甸的爱。人生如做菜,做菜也如人生,一盘菜好不好吃,不只是量要足,火候要到,用心烹饪才是关键。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自小就喜欢喝鸡汤,自打离开老家。妈妈炖鸡汤,总抱怨汤肉不如当年鲜美,那时愚钝,不明白好与不好,鲜与不鲜差距何在,心想大概是“一代不如一代论吧”,此刻才大概明白了些。

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只要对自然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无不如此。厨房里没有秘密,注满了爱的就是珍贵佳肴。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鲜,色香味俱全,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祖先的智慧,心觉和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人生特有的感知。

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女子十分赞赏这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的压力中,还能有这种慢生活。惬意的栖居。不失本真。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看的不仅仅仅是中国的美食,还有中国的文化习俗.美味的不只是食物,还有背后有关食物的情感与故事,每一种食物背后的来源与创造,无不透露出中国千万种美食的博大精深“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是精髓,食物恰如其分的融入中国人的勤劳勇敢重视亲情的美德。舌尖上的正能量,淋漓尽致的表达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在美食中感受到爱的味道!

忆苦思甜,一所幼儿园里,老师问小朋友;你们明白吃的大米是哪里来的吗?一个小朋友奶声奶气的回答。老师,我明白,是从超市里买来的。一笑,无言。孙子孙女都上小学了,但是,在当今社会,还有多少爷爷奶奶在追着给他们的宝贝喂饭。这就是安逸的生活所教育出来的孩子么?苦不苦,三年困难时期,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快乐都于食物相关,鸟为食亡,人也一样,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人们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

《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爱上“那一个个采摘者、种植者、打捞者,以及持守传统制作工艺的烹饪者”,用那些我们熟知未知的食材,传达了有关于记忆的共同属性,击中的不是个体,而是所有人心。

从今以后,这世界有你,有我,一米一面,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当知自然厚藏,万勿浪费。感恩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之后再也没尝到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何不写一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1

《舌尖上的中国》以其独特的视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草根气息,是它在众多的美食节目中脱颖而出。不同以往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是劳动者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和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节目夹杂着劳动者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

带着好奇,我今晚观看了这个节目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们在享用自然馈赠的同时,仍然想着留着后续使用,卓玛挖掘松茸后,都会用土把菌种埋起来,阿亮挖笋时,会小心翼翼,不破坏竹子的根茎,石老头捕鱼总是会补五年以上的鱼,他们自制的网会人为的放生小鱼,从而确保年年有鱼。他们的淳朴和对自然的感恩是我们该学习的。物以稀为贵,他们并没有为昂贵的价格而心动,他们依然遵循着自然的规律。

这和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无限制的采掘自然资源,为了一己私利,乱砍滥伐。现在甚至很多人,在人们常用的药品,实物加入化学药品,严重危害人来健康的东西,前段时间的毒胶囊、红烧肉添加剂、橡胶猪耳朵、工业盐充当食用盐等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让广大民众汗颜。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人们的良知何在?

这确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美食节目,它应该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节目中的劳动者的淳朴和勤劳村托了现在社会中那些为了私利而违背良心的人无耻,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家应该思考的,为什么这些违法的东西会频频出现?除了人们的道德需要提升以外,相关监管部门是否也要真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呢,把民众的健康放在心上?

希望这个节目能给现在的人们敲响警钟!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2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很受欢迎,很多朋友都在推荐,作为崇尚中华美食的饕餮,我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看完了整整7集的纪录片。看完后,觉得在感动之余,更耐人寻味。

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身在异国他乡,看到祖国的美食,那些熟悉的和以前并不知道的美食及其相关的文化习俗,让我倍感亲切。然而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样的是,纪录片并不是以很系统的'方式来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从一个更特殊的角度来介绍——美食与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的关系的角度来写,挖藕人站在满是淤泥的池塘边,抱着刚挖上来的藕,充满成就感的微笑;云南边陲藏民冒雨上山挖松茸,及在之后拍卖松茸时充满焦虑的眼神;陕北大叔,骑车三轮车卖黄馍馍时,充满劳动自豪的话语。因此纪录片所写的美食,并非都如艺术品般的精致,而是从食物最本质的功能出发,着重了食物与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这部纪录片并不旨在全面地介绍中国的美食,而是想借美食来歌颂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其对食物的淳朴的追求,与当今中国充满食品安全事故的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就象是一种最终幻想,或者纪录片策划者想借此来唤醒人们心底最根本的良知?看到纪录片又介绍了很多云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食物,我又想,策划者可能还想借此来团结全国各民族?

不管如何,这部纪录片的出发点是美好的,表达方式除了新颖,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动,那种从最心底处,对诚实劳动的赞美、对大自然提供的食物的感恩及人与大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向往与呼唤,看到在纪录片里出现的那些淳朴而善良的人们,我希望这一切都是真的,能感动到更多的人,还原食物及大自然本身所应包含的满足与真实。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3

这几天,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凭借着高清的摄影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对热爱美食的中国人的描写,都令它狠狠地火了一把。作为一个小小的美食爱好者,看完了“舌尖上的中国”我不禁一阵感慨呀。在这里,我就和大家谈谈我的心得。

食物,对中国人来说,一直是最重要的,所以大家都说:“民以食为天。”而美食,更是广大中国人民所追求的,中国人对食物尤其是美食的热爱恐怕可以居于世界之最。正因如此,无数的美食随着地域,时间,空间的变化也不断变化和改进。中国人所创造的食物之多,是不可数的。无论是湘菜,川菜,粤菜,闽菜,浙菜,徽菜,京菜都各有所长,都各有特色,有的以清新的口感,爽口的味道著称,有的则以香辣的味道,火辣的感觉备受好评。每个人对食物的爱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的咸的,有的喜欢辣的,有的喜欢甜的,有的喜欢苦的,更有甚者喜欢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每个人都对各地的菜系有不同的看法,像我,一个湖南人,就只吃得惯湘菜那香辣,浓重的味道,我到了青岛,北海那一带吃味道较为清单的海鲜,就很吃不惯。我认为湘菜,川菜,京菜都挺不错的,浙菜就不太对我的胃口了。但是,我同学就有很多喜欢浙菜和粤菜的。

食物,真可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连性格都可以随着食物变化,像川湘一带的人,性格都如同川湘菜一样火热,开朗。食物,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用舌尖品尝中国的饮食文化,食物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记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4

寒假里,我观看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六集《酥·奉上一桌点心盛宴》,特别是里面介绍北方面点的部分。

我们中国人是很善于用食物传达情谊的。点心,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最为温情的部分。北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不同的食材构成了精巧别致的中国点心。它们与历史相连,与民俗相通。酥酥软软的点心里寄托着中国人独特的心思。东崂少村的面点高手郭秀青阿姨,做了三十多年的馒头。她做的面点栩栩如生,看得我口水都要流下了。我还知道了小麦原产于西亚,在大约400-000年前才进入的中国北方地区,但是在唐代以前人们很少吃。最初对小麦的做法是整粒蒸,整粒煮,但是不好吃。后石磨的出现才把小麦带入了中国人生命的时光。经过碾磨之后的小麦摇身一变,终于浓墨重彩登上了中国人的餐桌。它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生重要阶段的见证者。满月、定亲、祝寿,都会用红布包裹着用面塑造的心意,有了童年的味道、爱的味道、团圆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了以前回妈妈的老家胶东,都会吃到的大馒头,跟这个几乎是一样的呢。

唐宋时期,以小麦为食材的各种面点开始大量出现,最极致的是宫廷点心,如贵妃饼,萨其马。还有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水果—面果儿,造型逼真,吃起跟真的水果是一个味儿的。这个是面点大师王志强研究十几年做出的,太了不起了。

有人形容,面点就是拿着面粉作画。好的面点师,做出的不只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挥洒自如间傲然挺立的一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凝聚了面点师们的智慧与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研究、实践,才有了这些如此生动逼真的美食作品。

我热爱美食,更热爱富有创造力的伟大的中华民族。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5

近日,中央一套播放了一个异常火爆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景象是如此的美妙,大流口水之际我也有着自己的感叹:

一、电视上的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集至第七集集集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与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与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我们的田野。

钢筋与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与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与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与快乐。

三、转化的灵感。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与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与幸福。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幸福就是如此的简单,这么容易令人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一

《舌尖上的中国2》加入了不少人文关怀,用人物故事带出地方美食,比如养蜂人的豆花、香肠、腊肉;麦客的裤带面;海边渔民为女儿学会捕捞跳跳鱼;留守儿童等到父母回家制作鱼酱;归国的老华侨归乡宴上的萝卜饭等。

“《脚步》的定位是想反映人和食物的变迁。”这一集的导演李勇解读说,“人类为了获得食物到远方去或者付出很辛勤的劳动,食物本身也会迁徙流动,这归根到底也和人类的迁徙分不开。”

二、消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亲情

四川人老谭离开家乡在秦岭养蜂期间,最爱吃妻子自制的爱心豆花,就为了吃这一口豆花,把自己的坏脾气都收敛了,变成了一个惧内怕老婆的老公。山东有个爷爷为了给孙女做煎饼,亲自自制土灶,研磨白薯干等五谷。而摊煎饼的背景音乐是与奶奶的拌嘴,甜蜜温馨,像是回到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拌嘴声中,等待温馨的午饭。

在西藏,哥哥为了给弟弟一份甜蜜的礼物,爬10层楼高的大树,小心翼翼地在树枝间行走,花了4个小时,只为获得那蜂蜜的甜美和家人脸上洋溢的幸福。浙江一位充满爱的父亲,用五年时间练就绝技(20米外精准投钓),在海滩上快速准确地抓跳跳鱼,因为这是他的女儿最爱吃的。还有出海捕鱼的夫妻,因妻子虚弱晕船,丈夫特意为她做海蟹面后才开工,二十年来均是如此。

总而言之,伴着纯真的爱情和亲情,听着熟悉的调侃,一碗美食表达的就是“爱”。

三、凝聚着制作团队的倾情奉献

“比如有人会说‘我想你们来拍一下我们的山药粉,特别好吃”。但它缺少了一个支撑的东西,我拿什么来说它?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可拍?每一集的导演会根据主题再去找人物的故事,例如《脚步》是反应人和食物的流动变迁,养蜂人是流浪在外寻找食物的群体,像留守儿童是带着家乡的食物到远方去,他们之间会形成勾连,食物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出去的。

李勇介绍称,每个主题确立后,分集的导演会看大量的书,调查、写文案,“这个过程非常非常长,文案写作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调研,就是先确定这一集有哪些美食,再根据单个美食去各个地方,比如鱼酱只有那个地方才有,我们就去了贵州。不是我们一开始就想拍留守儿童,而是我们到了那里觉得那个人物、他的职业很适合表达这种食物,承载这个地区的美食。”另外,调研事是一个心细活,需要弄清每种食物的来龙去脉,相关的人物故事,甚至是它所属乡村的特质,主人公小院几点钟光线最好。有时寻找人物的过程颇为漫长,大概耗时两三月的时间。

“一边工作,一边吃美食。”这是观众想象中“舌尖团队”的工作状态。但事实上,对一些主创来说,很多美食他们自己都没享受到过原味。“经常是拍完才能吃上一口,而那时已经冷掉,或是拍摄对象吃剩的。”《脚步》分集导演李勇告诉记者。在他这一集里,很多拍摄对象是辗转在全国各地,为获取食材而辛劳的人们,“为赶拍摄进度,很多时候都没时间吃饭,只能和泡面相伴。”

四、射影社会:无奈与心酸

作为美食节目的导演,李勇认为美食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出发点,但并非全部,“我们是一个美食节目,但不是单纯只做美食的节目,我们想通过美食让大家看到当今中国人生存的状态。”在《舌尖上的中国1》走红后,有人采访到其制片人,其中一位表示在播出前,他们曾对节目中隐含着的,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而感到担忧,而如今,《舌尖上的中国2》已无必要将借美食寓社会的野心隐藏,仅第一季中,就流露出对空巢老人问题、中国农村6100万的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升学”、“富士康”、“单亲家庭”、“陪读”等也陆续在片中出现。

它在记录下美食的同时,更将中国和国人的巨变用饮食串联,透着无奈与心酸。中国最后一批的麦客们,无法撼动机械化带来的职业末路,片中苍天、麦田、裤带面、吼秦腔的壮美画面,竟然让观者不自觉的将这些场景与《白鹿原》的语境联系起来,职业割麦人的绝唱让观众感动不已。麦客,是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延续。在广东打工的父母半年来年只能在收割玉米的集结回家小住半个月,而这半个月,恰好是雷山鱼酱发酵成熟的时间,在即将离别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顿用鱼酱入菜的团圆饭,独自留守家中的小女孩李建英却黯然落泪,因为她没办法不让父母离开,临走前,她和哥哥为父母装了一坛鱼酱。候鸟打工族,是近年来中国人的`巨变。

正如结尾文案所述:“这是剧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都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特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二

很欣喜,能在新年到来之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儿的中国风记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原汁原味的“舌尖体”,以美食为承载,以新年作为一个符号,去讲述中国人年节时下的美食、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影片用温暖的镜头记录着繁复的制作流程和漂流各地的游子们漫漫回乡路,那些美味的食物、菜品都代表着美好的象征,那些对团圆的期盼、对家人的思念、对新年的希望和愿景……都在这部娓娓道来的《舌尖上的新年》里。

以前的“舌尖”讲美食,通过镜头的记录,带着你去体味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八大菜系、民间小吃、街头蜜饯,美食中又蕴含着华夏儿女为人处世的事故哲学。而这一部《舌尖上的新年》,则是用美食品尝日日冲淡的年味儿。许多儿时对于新年的美好向往都随着镜头的远近摇移慢慢浮现出来。当大都市里日渐被洋节日侵占的时候,乡野民间却还保存着年节时祭天祭地送灶王爷的习俗。

你是否还记得,那首小时候一直传唱的年俗儿歌,“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每当细细读起来这首有趣的民谣,心里都是对过年的怀念和回忆。小时候的我们,过年就是最大的欢乐。可以买到过年的新衣,走亲访友,吃不完的瓜子、糖果,还有很多长辈们给的“嘎嘣响”的崭新的压岁钱。那时候的年味儿之于我们,就是过年整的枣花糕、大花卷、饺子就着腊八蒜,还有一根根的吊在屋檐子前的风干腊肠。或许,那些90年代的记忆已经永远的成为了过去,可是《舌尖上的新年》还是那么恰巧的戳中了泪点。那些父辈的人们,就仿佛被时光停驻了一般,他们依然坚守着流传几千年的年俗,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或许,有这样感慨的人不在少数。生活在都市的我们被一个个精心包装的洋节日迷得团团转的时候,原本属于我们自己的春节,却在年年的“越来越没年味儿”中渐渐失去了欢乐。以前,老辈儿的人讲,过完了大正月,这个年才算完。可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就连个正月十五都过不到就要紧锣密鼓的回来上班,如何还有“闹花灯”的闲暇和心境呢?有时候想,对于春节最大的保护,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尊重,让我们有闲暇也有心情去扮靓我们民族的节日。

当然,感慨是个人的。影片本身还是很欢乐的。看完电影后,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舌尖上的新年》是适合吃饱了看,还是饿着肚子去看?有人说,得吃饱了看,不然看半路就饿不行,怕根本坚持不住;也有人说,还是饿着看吧,不然吃饱了看完还得吃,太长肉了。反正我是饿肚子去看的,一个字,馋啊~人还在电影院,心早已飞在了春节奔驰的火车上,期盼着一年一次的大团圆和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篇三

几千年来,中国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域的辽阔造就了各地饮食的差异。但即便差异再大,饮食中也有一种味道是相似的,那就是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我想,很多人看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因为它激起的口水使我们兴奋,也因为从各地的饮食中我们“看”到了家里的味道。

离开家久了,就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一碗饭一桌菜。也许我们并不怀念故乡,也许只是故乡对我们魂牵梦萦。

养蜂的女人说,结果我跟她结了婚,风餐露宿的,辛苦得很。出海的女人说,这海洋的钞票难挣,没有牛劲马力难吃海洋衣食。这些都是生活给人的最朴素最直接的感受与

也许我爸妈的饭菜做得并不那么好吃,但是我总是会想吃它,也许我想吃的只是那种味道,别人无法做出来。

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而有力量。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会不会有那样一种味道,我后来再也没尝到过?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39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