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家书活动读后感汇总96条-读后感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他们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好读书,读好书,《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父子之情的好书。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本家书,讲了傅雷的儿子傅聪留学海外,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还教儿子如何做人,如教导儿子待人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到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严父,他伟大是因为他教导着儿子怎样突破困难。他是严父是因为他每次发信都要教导儿子怎样做人,走了艺术道路。培养了傅聪,使他成为了著名的钢琴大师。

如果世界上的每一位父母都像傅雷一样地去培养孩子,那么,你们的孩子不就个个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了吗?所以你们既要成为慈父、慈母,又要成为严父、严母,只有这样你们的孩子才会变得更棒,更加好学。这本书可以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又可以教导父母怎样关心孩子,可真是一本好书啊!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3

在傅雷家书这一本书中,体现了傅雷对他儿子傅聪的殷勤的关爱。同时也呈现出了傅雷在教育思想一方面的一种转变,从之前对傅聪的严格苛刻,然后到后来的疼爱与关心。

我觉得在其中最能体现出傅雷对傅聪在意的,那便是在长达三个月没收到傅聪回信之后,他所体现的那种担忧以及一丝恐惧。同时在几本书中还有一部分宝贵的,那就是傅雷对关于为人处事和修身养性的一些方法与理解,尽管并不是全部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对如今的我们仍然是有许多益处。

在所有的家信中,一样东西是总是出现的,那就是身为翻译家的傅雷对音乐方面的的一些独特的见解,想来也是极为宝贵的。

总的来说,《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十分优异的名著。在那一封封的家信中,拥有着最为深厚深刻的情感,做人做事的道理与对音乐的独特见解。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4

这一次,我读了《傅雷家书》,这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写给亲朋好友的信件,其中有一篇学外文的对我帮助很大。

在信中,傅雷先生说,读外文不能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新来过,犯不上。开头必须从容不迫,位与格必须要记忆,象应付考试般的临时强记是没用的。在这一段话中,傅雷结合了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学习语言时,切勿贪多,贪快。只有每天学习保证有所收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对于自己的孩子,他还建议把功夫花在语感上。他说外文在国外学更好,所以目前贪多务得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的。我觉得这句话一点也没错。我到国外旅行的时候,早上一睁开眼睛,听到的广播里的就都是英语;在商场里,店员说的也是英语;想和别人交谈,人家说的都是英语;向别人问路,可别人根本听不懂中文。渐渐的,在我脑海里沉睡的记忆被唤醒了,那些我以为已经忘记的单词,重新展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终于能大致听懂别人说的话了。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和别人试着聊起天,后来居然还谈到了自己家乡的美食美景,风俗习惯。这充分证明了傅雷先生说的话,学语言,好的环境必不可少。

我觉得,书信是最真切,自然的文字。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因此,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是一颗崇高的心。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5

《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傅雷一直都在强调的是一个该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的问题,其中还有很多大道理。

傅雷本就是文学家,他用亲生经历和自身所学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傅雷为了让儿子学习好音乐,自同样也学,只是为了和儿子有话谈。

傅雷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都是因为傅雷小时候并不高兴,他不想傅聪和他一样,所以他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不光给傅聪上了重要的一课,也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6

人是最有灵性的动物,这一点在品德、操守上有很大的体现。在人生的长河中,做人是尤为重要的,在读《傅雷家书》时,我对做人又有深刻的觉悟。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文学创作,对做人又有更独到的见解。在信中傅雷总告诫儿子要先做人。“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有成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贡献。”这句话我是认同的,立人是基础,做人是前提。只有提高自己的艺术文化修养,提升自身品德道德,才能真正地投身于学问,无后顾之忧了。

在读家书的过程中,字里行间透露出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及殷切的'教导。而我也仿佛投身于家书里,忘情于文字中。在“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一信中,傅雷提到做人的作风要“干净”,做人亦是干净。在平常生活中,做人做事是干净,不守冗杂的。这对于做人则又是一种独到的见解。

读了一封封家书,我知晓了做人之道为人之风。这家书亦是一本人生之书,书中涉及的做人之理,无不是我们一生为之追求的事业。读完“人生本是没有穷尽,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一信,我对人生又有了新的感悟。信中傅雷对儿子说“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以完美像水中月镜中花,始终可望而不可及。”做人就是这样,有些人总想做最完美的人,但做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我们只能在追求完美的路上,不断完善自己。

读完了《傅雷家书》,我对做人做事又有了新的看法。读家书知做人是不错的。人是一撇一捺而组成的,做好人才能做好一切事。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因为所谓的“强迫症”而浪费大量的时间,有时不免引起内心的纠结与挣扎。但再想想人是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于是就又舒了心。傅雷说过“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这又说做人要起起伏伏的前进了。

读家书知做人。而做人又有许多奥秘,恐怕只有不断的阅读才能窥尽了……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7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傅雷的严厉,但我们也不难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如涓涓细流一般细腻的爱。

傅聪刚出国不久之时,富有社会经验的傅雷便知道他一定会遇到许多麻烦,于是他写信给傅聪,告诉他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麻烦,给了他许多的隔空鼓励与建议。在傅聪的事业取得了成绩之时,傅雷肯定了他,并且告诉他傅雷最骄傲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词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这告诉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不应骄傲,要告诫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等。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一封封充满爱的信,更是一部富含人生哲理的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

家长读傅雷家书读后感1

我开始因为没有读过好奇就翻了翻,内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可能我与作者同为父母的缘故吧,读来很多地方都颇有同感,但更多的是受益良多,所以我建议所有身为父母的家长和老师都把这本名著作为必读书吧!

在我写感受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傅雷及其家庭成员:

傅雷——生于1908年4月7日,卒于1966年9月2日,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夏倍上校》、《幻灭》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及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朱梅馥——傅雷之妻,1913年2月20日出生于上海,卒于1966年9月2日,曾与丈夫整理并出版了《傅雷家书》。杨绛称其集温柔的妻子、慈爱的母亲、沙龙里的漂亮夫人、能干的主妇于一身。

家长读傅雷家书读后感2

《傅雷家书》在书架已躺多时,当初一口气买下两本家书,《傅雷家书》和《曾国藩家书》,一直未曾翻动,内心总是矛盾的,每次想要打开时,却先入为主地认为离我生活甚远,想必不能马上共情,最近,整理书架,再次拿起这本书,随手翻动几页,便觉正是读书时。

这本书收录了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的书信,其中以傅雷的书信为主体,全面展现了傅雷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也生动体现了傅雷真诚、正直的品格。

傅雷先生的每一封家书中,无论是对儿子生活的体贴关心,还是是对儿子所遇困境的帮助鼓励,无不体现了傅先生对孩子的人格教育,时时事事教育儿子如何做人。

儿子傅聪学习钢琴,傅雷先生鼓励儿子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的过程这反复强调,先做人,后做艺术家。这个做人,可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世俗意义上的做人,而是要做人格卓越、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怎样才能有一个广阔的人生格局呢?傅雷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诚,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种真诚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有所感,要能够放下虚荣心去正视自己、了解别人。对艺术、对真理的真诚,傅雷把它称作"赤子之心"。

傅聪独自在外求学,有段时间学习进展不顺利,消极的态度和情绪见诸笔端,傅雷看到儿子的这些家书,亦是担心、焦虑,先生除了及时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之外,更多的是和儿子探讨如何平静对待人生的挫折和苦闷。挫折和苦闷,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傅雷认为,需要区分"小我"的苦闷和"大我"的苦闷。总的来说,"小我"的苦闷是狭隘的、对自己有害的,不容易解脱的,而"大我"的苦闷是有可能有益的。什么叫"小我"的苦闷呢?就是从一己之私出发的苦闷。这种苦闷是最伤人的,害人害己。那什么是"大我"的苦闷呢?就是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因为它的出发点是正义、善良的。所以即使苦闷,也不会有害处,反而可能会激发自己做出一些真正的贡献。

看到这里,不禁想起前些天在里看到的一篇文章,清华大学的副校长施一公的一篇演讲词,施教授动情地说道,他和很多执着的科学家们有一点不一样,哪点不一样?大部分科学家因为兴趣驱使在做科学研究,而驱使施教授做科学研究的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所以,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种从社会、从人类福利出发而产生的苦闷,不仅没有压垮施教授反而是激发他在自己的科研领域和教育领域做出了贡献。

当我们因为一次的小失败而发牢骚,感慨自己命运不好时,学着暂时不去忧虑个人的得失、委屈,跳出"小我",也许对我们自己的价值认知是一次有益的审视。

傅雷先生自己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在艺术修养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公式: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先具备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能够领悟不同的艺术境界,然后才是好的艺术表现力,他给了儿子傅聪最好的艺术教育。这些思想给我们普通大众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以最具实践价值的引导。

艺术鉴赏贵在通,"通"就不局限、不迂腐,就能培养格局、眼界、心胸。傅雷鉴赏艺术作品,往往是先从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入手,再分析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最后体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艺术表现贵在化,傅雷认为,艺术表现最看重的是"化"。因为化,所以能忘记自我,与艺术作品合一,与观众或听众合一。怎样才能做到"化"呢?首先,千万不能做艺术工匠。如果过于注重技巧,忽略了艺术性,就很容易造成表达方式的机械和僵硬,就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其次,要达到理性与感情的平衡。傅雷认为,艺术表达的理性与感性平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感性认识,有个初步印象和大概的认识;第二个层次是理性认识,深入了一步,了解到本质。但这还不是终点,必须要再深入下去,进入第三个层次,傅雷把这个层次称为"爱"或者叫"感情深入"。在这个层次上,艺术家把理性的认识再用心灵去体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原作者的喜怒哀乐融为一体,附着在原作者的神经上,引起了共鸣和反响。

儿子傅聪在艺术上取的成就与父亲傅雷对他的艺术教育密不可分。如今,我们的孩子们都在我们的引导、要求下习得琴棋书画,想起一个值得深思的段子,一位望子成龙的母亲天天威逼利诱孩子练习钢琴,但有一天当孩子告诉她,他喜欢上了弹钢琴,以后要以弹钢琴为生了,母亲听到这些话却不干了。笑话也罢,事实也罢,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我们给了我们的孩子怎样的艺术教育,还是仅仅让孩子们多了一项技能而已,傅雷先生对儿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对我们是最好的启迪。

傅雷先生认为,古往今来的艺术家大多不会生活,这不是他们的光荣,而是他们的失败。傅雷始终教育儿子,重视生活本身,不要看不起生活的琐碎,生活的琐碎内容就是生活艺术的全部内容。从这些家书中可以看出端倪,很多时候,傅雷在给儿子的信中,传授生活经验,更是在一些生活细节方面不吝笔墨,看似絮叨,实则是对儿子最好的生活教育。

当傅聪告知父母自己谈恋爱了,傅雷除了作为父母的开心外,更多的是和儿子探讨对终身伴侣的认知,傅雷认为,对终身伴侣的要求,就像对待人生中的一切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没有一样优点不是伴随着不足的,多次书信电话提醒儿子要求伴侣的时候,还是要想好可以忽略哪些小节,又有哪些本质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傅雷还将自己和夫人的生活细节讲给儿子听,傅雷和夫人之间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看法,能够正视自己和对方的不足,能够互相包容和忍让。这些对傅聪的婚姻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傅聪独自在国外求学期间,曾一度因为高强度的练习,身体出了状况。傅雷先生不仅仅是书信电话叮嘱儿子注意休息,更多得是与儿子探讨劳逸结合。傅雷经常说仅仅依靠音乐来培养音乐是行不通的。在音乐训练之余,要多去公园,多去博物馆、美术馆,通过造型艺术和大自然来放松精神。劳逸合理安排,最重要的是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融入大自然,经常跳出自己的牢笼,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找到新的感觉和看法,可以启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同样的,定期欣赏造型艺术,可以调剂自己的状态,也会让音乐表达更丰富、更有生命力。傅聪国外求学期间,能在每日高强度的练习中,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也得益于与父亲不厌其烦的劳逸结合说。

傅雷先生对儿子傅聪的生活教育体现在生活的各种细节方面,他常对傅聪说处理好生活上的细节,都是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

金庸先生曾说,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我想,我不仅是旁观了大家的各种风范,更是在观中受之启迪,汲之养分。书已合起,生活继续,傅雷先生的艺术思想、人生智慧和教育理念,将成为我拓宽人生境界和格局的明确指引!

家长读傅雷家书读后感3

《傅雷家书》中,傅雷曾对儿子写到:“你有这么坚强的斗争性,我很高兴。但切勿急躁。”坚持真理固然是件好事,而如何阐明并说服他人更是一门艺术。

每个人心中都有每个人的真理,有时,他们是有分歧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若是想让对方信服,那便要拿出充足的证据与完美的语言技巧以及机遇。关于证据就不用多说了,没有证据是不会称之为真理的。而更关键的是语言技巧与机遇。人们可以接受轻声细语而会本能地抵抗那些咆哮声。一次谈话可能不够清晰也不能使人铭记,而“软磨硬泡”可能让人在不知不觉间理解了你的用意。或许人们控制不了自己,当火窜上脑门时只是一阵咆哮,而对方不会细想你在说什么,而只会反击和抵抗。所以,请忍住,耐着性子解释。人们可能放不下面子在别人身边听“絮叨精”;顾及面子而不好再一次次的说。所以请忍住心中的不愿,慢慢说。

机遇同样是可贵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别人生气时,不能惹他;当别人高兴时,不能扫他的兴。找不对机遇时,便会失败,或者过犹不及。只有耐着性子分析、等待,才能有好时机,才能有好结果。

忍耐可能不能满足一时的兴头,但却是长远上成功的基础品德。

家长读傅雷家书读后感4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伟大的父亲,无论这个父亲是知识渊博的或只是一个只会下地耕作的农民,他们一样的伟大。在读傅雷家书的时候,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读着读着就让人对这么一份父子情钦佩。他们虽身隔万里,但父亲却通过儿子的信,深入地了解儿子,写下感人的信。信中有对儿子学业的指导,更多的是对儿子人生的指引。信中的话充满着父爱,蕴涵着真理。

现在很多人都学会了隐藏自己,与其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奔跑还不如在阴暗的隧道里奔跑,你从不曾理解我,我也从不需要去解释,还有多少人可以像傅雷家书里面把自己的情感细细地表达出来?每个人都怕别人把自己看穿、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每点每滴,因为我们很需要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一个谁也闯不进来的地方。回想着自己从识字开始,到跌跌撞撞地步入大学,知识更是增长不少,即使自己的文笔多好,却吝啬得从不给父亲写一封信,小时候经常见面,大了就只靠这电话来沟通,几乎都不用写信,就连朋友都只是发发E—mail,很少抓笔写字。现在即使情感是多么地泛滥,最多就是在自己的日志了通通宣泄完了之后就把那篇刚刚写好的日志删除,在生活里很多时候都在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从不敢轻易地让别人把自己的所有都看透。是现代的世态炎凉比以前严重了吗?还是人的意识发展得太快,社会跟不上步伐?

傅雷先生在信上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我们又何曾如此跟家里的长辈提及过这些问题?在学校的生活,父母不知道,也不想让父母知道,更别说恋爱。不否认,我们曾经都是乖乖孩子,也曾认认真真地听着妈妈的话,按照着父亲的指导去做事去学习,但是越长大越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有时候总觉得父辈们都是老一代的思想,不能理解我们的想法,说了也白说或着遭到批评,或许也是我们太任性。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着自己的意思与心情去做事,尽管每次都会撞得一鼻子灰甚至是遍体鳞伤,但是不论我们是多么的任性,不论我们曾经是多么地伤害了父亲,他总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我们,从不因我们的一时不懂事而丢弃我们,这种感情也叫父爱。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那么一根线,牵着我们,一头系在家的门前,另一头系在我们的心上,无论我们在外面生活得多累、多疲倦,总有那么一个港湾,让我们的发动机有着驱动的能量,这是家的力量,也是因为家里的那一根顶梁柱——父亲!

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虽然我们没有家书,没有像傅雷那样知识渊博,是著名文艺评论家又是文学翻译家。我们的父亲很普通,但是我们拥有的父爱却是不能用这些社会上的名衔来衡量,每一个父亲都是他们孩子的力量支撑。我们没有家书,但是我们有的是对父亲的惦念,对家的依恋,那是我们精神的最终去处,也是一样的永恒!

家长读傅雷家书读后感5

《傅雷家书》的阅读接近尾声,读完了他一封又一封信,体会到了他的思念与牵挂,我似乎对亲情、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傅雷和他的儿子,把父子关系转化为朋友,两个人交流着对艺术的见解,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相互学习,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父子关系啊!父亲有许多不明白的,会询问儿子。对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会和儿子讨论,他和儿子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他给了儿子很多思考,不断鼓励着儿子,支持他。他永远相信儿子,无论他是有成就,还是做错了事,傅雷一直会在他身后,安慰着他。

在做最亲密的朋友的同时,他又是位循循善诱的父亲,信中无不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思念、担心,不断告诉儿子要多休息,合理安排时间,担心他吃不消,他也是最了解儿子的那一个。当儿子和弥拉有不愉快时,他会想办法,让儿子平静下来。当儿子很少写信时,他也明白是儿子工作生活太忙,来不及写信。但他会在自己生病时,再累也要去为儿子翻译一篇文章、一段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能知道儿子现在身在何处,是否安好,也会很满足,可见父爱的伟大。

傅雷能理解儿子很忙,不会多去打扰他,但每次都会不断告诉儿子许多重要的道理,告诉他的人生、学习、人际交往。更是循循善诱的好父亲,他与儿子相处模式,又是多少家庭向往的呢?

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傅雷让儿子充满了艺术的熏陶,让他无论在国内有多不顺,也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傅雷对儿子的爱,让傅聪学到了很多接触不到的东西,不禁让人感慨傅雷的艺术造诣。

现实中又有几个家庭的父子关系,如此融洽。我们应该多去理解父母,才会发现他们的苦心。最后读到遗书,也很感慨,父母好像老去的很快,遗书好像读完,还觉得还在某处,关心着儿子,看着他不断的学习。

读《家书抵万金》有感 1

昨晚半夜醒来,顺手拿起手机想看看几点,竟然看到了好几条肖老师发来的留言。逐条翻阅之后,内心一阵惊喜,竟然能成为陈老师大作里的主线,简直受宠若惊。我的心理家园顿时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繁花盛开,能量满满。

陈老师说到了我的心坎上,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家园,每一个心理家园都需要不断地修建,它是我们精神的港湾和疗伤的洞穴。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保护、陪伴、倾听、理解、肯定、赞同和感兴趣,这是最好的滋养,这是一个人的重要支撑,而这也是很多人缺乏的,无法得到满足的,这是当时的灾区孩子,之后的结对小朋友最需要的,也是志愿者和参与者所需要的。我们都收获了心理家园的滋养和培育。因为这个互动活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卷入了爱的漩流,从而遇到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参与了重要事件,建立了重要关系,获得了重要记忆,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收获了各自心理家园需要的营养。

就如陈老师文中所说,结对的孩子重建了心理家园,志愿者们意外收获了心理家园带来的温暖,老师们自身的心理家园也得到滋养。其实,在这场爱的建设活动中,我亦如一名心理家园被忽视几近荒芜的被滋养的孩子,与"五彩石"这个大家庭结伴同行,去得到保护,收获了陪伴、倾听、理解、肯定、赞同和感兴趣,这些巨大的精神滋养对我干涸的小心灵来说太重要了,犹如春雨,滋润蓬勃愈发的生命,从而得到挖掘,得到绽放,得到宝贵的回忆,这是五彩石带给我的能量,和帮助我构建起来的心理家园。陈老师、肖老师就是我的重要他人,重要经历,重要支撑,一直到现在。即便再也难遇这样的盛况和机遇,但那也是我的根,我的`基础,我的底气,足够支撑我走得更远了。这是我参与"五彩石"活动的重大收获。

陈老师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家园,都需要建设"的断语,这恰恰点到了我的痛处。因为近年来的生活使我进步缓慢,生活的琐碎侵蚀着我,常有力不从心,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很受挫败的感觉,情绪常常比较低落,心理家园几近枯竭了,我不断地去寻找精神支撑,可是春天久久不来。昨晚却不一样了,瞬间有了一个形象的轮廓,树立了我的精神支点,感觉又可以满血复活了。昨晚的精神灌溉让我能量爆棚,虽然有点激动的半夜无眠,可今天起来精神格外饱满,心情也格外灿烂,似乎一切也没那么糟糕。手握一把好牌,陈老师又给了我提升牌技的勇气。我该好好珍惜!

感谢您陈老师,让我的心理家园又一次得到重建。谢谢您亲爱的肖老师,您一直给我最无私的关爱,昨晚下班拿到您寄来的《儿童健康讲记》,已让我迫不及待,蠢蠢欲动,两眼放光,计划好好读读。加之陈老师的感人篇章,让我真的觉得好温暖,好幸福!又一次被拯救,谢谢!衷心感谢!

今天运气不错,工作顺利,孩子也乖,心情很好,祝陈老师和肖老师春分安好!

读《家书抵万金》有感 2

昨晚半夜醒,顺手拿起手机想看看几点,竟然看到了好几条肖老师发的留言。逐条翻阅之后,内心一阵惊喜,竟然能成为陈老师大作里的主线,简直受宠若惊。我的心理家园顿时阳光灿烂,春意盎然,繁花盛开,能量满满。

陈老师说到了我的心坎上,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家园,每一个心理家园都需要不断地修建,它是我们精神的港湾和疗伤的洞穴。一个人能够感受到保护、陪伴、倾听、理解、肯定、赞同和感兴趣,这是最好的滋养,这是一个人的重要支撑,而这也是很多人缺乏的,无法得到满足的,这是当时的灾区孩子,之后的结对小朋友最需要的,也是志愿者和参与者所需要的。我们都收获了心理家园的滋养和培育。因为这个互动活动,我们以各种形式卷入了爱的漩流,从而遇到了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参与了重要事,建立了重要关系,获得了重要记忆,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收获了各自心理家园需要的营养。

就如陈老师中所说,结对的孩子重建了心理家园,志愿者们意外收获了心理家园带的温暖,老师们自身的心理家园也得到滋养。其实,在这场爱的建设活动中,我亦如一名心理家园被忽视几近荒芜的被滋养的孩子,与"五彩石"这个大家庭结伴同行,去得到保护,收获了陪伴、倾听、理解、肯定、赞同和感兴趣,这些巨大的精神滋养对我干涸的小心灵说太重要了,犹如春雨,滋润蓬勃愈发的生命,从而得到挖掘,得到绽放,得到宝贵的回忆,这是五彩石带给我的能量,和帮助我构建起的心理家园。陈老师、肖老师就是我的重要他人,重要经历,重要支撑,一直到现在。即便再也难遇这样的盛况和机遇,但那也是我的根,我的基础,我的底气,足够支撑我走得更远了。这是我参与"五彩石"活动的重大收获。

陈老师提出"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家园,都需要建设"的断语,这恰恰点到了我的痛处。因为近年的生活使我进步缓慢,生活的琐碎侵蚀着我,常有力不从心,不被信任,不被理解,很受挫败的感觉,情绪常常比较低落,心理家园几近枯竭了,我不断地去寻找精神支撑,可是春天久久不。昨晚却不一样了,瞬间有了一个形象的轮廓,树立了我的精神支点,感觉又可以满血复活了。昨晚的精神灌溉让我能量爆棚,虽然有点激动的半夜无眠,可今天起精神格外饱满,心情也格外灿烂,似乎一切也没那么糟糕。手握一把好牌,陈老师又给了我提升牌技的勇气。我该好好珍惜!

感谢您陈老师,让我的心理家园又一次得到重建。谢谢您亲爱的肖老师,您一直给我最无私的关爱,昨晚下班拿到您寄的《儿童健康讲记》,已让我迫不及待,蠢蠢欲动,两眼放光,计划好好读读。加之陈老师的感人篇,让我真的觉得好温暖,好幸福!又一次被拯救,谢谢!衷心感谢!

今天运气不错,工作顺利,孩子也乖,心情很好,祝陈老师和肖老师春分安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47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