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让你看到我读后感聚集80条-读后感
前两天看了《看见》的首映发布会,有些感触,于是立马从京东买了本。花了 两天时间看完了,看完合上书,回想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什么,它对我有什么影响。说实话,看的过程中,我流过几次眼泪,里面描写的事情,有的真的很感人。还有一些人生哲理,我看了很受触发,觉得还真是,突然就明白了,哦,原来我们活着可以这样想。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值得我们沉下心来慢慢体会。有感触的文案我都在书中做了标记,但我觉得还不够,现在想起来的不多。
记得有一句:柴: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卢安克: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
自己一想,还真是,我们这一辈子活着到底干什么?其实人生不就是一点点地发现自己的缺点或弱点,然后慢慢改正的过程吗?人无完人,即使改掉了一些缺点,总还有其他的缺点,可能我们还没有发现,总之还是必定有缺点的。人往往犯得一个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的缺点,就是不改,在别人面前就是拉不下来面子承认,有时朋友帮他指出时,他心里有一种抵触心里,虽然心里承认,但嘴上还是要跟朋友狡辩,以掩盖自己的不足。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首先,我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没有什么好丢脸的,每个人都有错误,承认了有什么呢?好好改正就是了。别人指出我们的错误,不仅不应该责怪别人,反而应该感谢他,因为要不是他,你可能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是他帮你在完善自己的路上更近了一步。
说到了完善自己,又有些想法。其实,这个意思与上述观点很类似。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怎么完善自己呢?不就是发现缺点,然后改正吗?或许会有人说,反正我不想成为伟人,平平淡淡一辈子就好了。是的,这话也没错,谁说不想成为伟人就不用完善自己了?做个平凡的人,就不需要做个成功的平凡人吗?难道要做个平庸的人不成?人不管平凡也罢,伟大也罢,毕竟伟人是少之又少的,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凡人,但我们也要把人生过得精彩不是?起码能人大部分人认可自己不是?怎么做到呢?不就是要完善自己嘛。如果自己的缺点一大堆,还不改正,那不就讨人厌了吗?当然,我们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不需要看别人怎么评价。但是我们应该通过别人的评价反思自己呀。
下面我一点点地写下我有感触的文案,以便以后回头回忆自己的时候有所回忆。
一、白岩松安慰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碰到大大小小的坎儿,在遇到坎儿的时候,有时候可能走不出来,很痛苦,这个时候需要跳出来,站在人生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从生命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这样就会马上豁然开朗。
二、那时候我才能回答陈虻的问题——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我想我们这个时代关心别人的人越来越少了。不是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嘛,貌似大家都比较认同。人们越来越被现实催的忘记了思考,忘记了反思,每天脑子里只有,如何才能挣到更多的钱,却没想到挣钱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买房,买车,娶媳妇儿吗?这个问题应该好好思考。
三、现在理解了,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四、我从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现在好多年轻的夫妻,天天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非得争个明白,让对方承认对方错了,自己队里,有的甚至因此而离婚。不曾想,人世间好多问题都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干嘛非得争来争去的',装一下糊涂不好吗?学会一下忍让不好吗?忍让不意味着妥协,而是意味着大度。
五、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要想被人尊重,首先你得有被人尊重的资格。
六、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没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
或许现在还不能做到看淡生死,知道它是我们每个人必经的过程就好了,就不会为身边的小事而斤斤计较了。
七、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
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八、曾国藩说的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这里我想到的我的专业。其实,做的东西多少,完成老师任务的多少,跟课程多不多一点关系也没有,只跟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有关,对自己的要求高了,就能多学点,对自己的要求低了,就只能学的少了,进步的慢了。因此,这完全取决于自己。
九、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这个是针对朋友说的。理解。
十、“不要去听那些声音,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
如何让自己强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能够不为身边人的评价而动,能够听从自己的声音往前走,能够越过障碍到达目的地。
十一、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这让我想到了现在的家庭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普遍都存在问题,这问题在我看来,非常严重, 有可能关乎我们国家的希望。因为那是一代人。我所了解的是,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只看重学习成绩,报各种补习班,有的还有特长班,其他能力都忽略,他们其实都意识不到。比如,孩子的自理能力,有些孩子到高中了,都要把脏衣服带回家,让父母洗,还让父母接送。还有孩子的独立能力,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把孩子的一切东西都替他做好,准备考,就差替孩子上考场了。不让孩子独立思考,找再多的家教也没用。父母们想的都是,以后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挣大钱,却从来没想过,孩子心里想的什么,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提高孩子的素质和修养,如何让孩子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思想的人。孩子以后能不能做到为他人着想,体谅他人等等。除了学习,有太多的东西要教给孩子,而他们却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本想着为孩子好,实际上最终只能害了孩子的一生。孩子怎么度过他的一生,是他自己选择的,而父母却为了安排了一切,不管他喜不喜欢。还有些父母,自身素质本来就低,自己的所做所为早就被孩子看在眼里,其实你本身的为人处世就是在教育孩子。比如你不孝顺父母,这必将到底你的孩子不孝顺你。唉,怎么才能让中国的父母清醒呢。这真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悲哀。
十二、人的强大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承受了什么。这一句可以解释10的强大的含义。
十三、卢安克说: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
十四、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家,他家人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学生,学生就是他的后代;如果一个人为了人类的发展那么人类就是他的后代。这是说卢安克的。
十五、药家鑫事件中,一位妈妈说:不光是家长,不管任何人,你去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我就错了这么多年。
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就犯这样的错误,可能自己完全意识不到。所以说,我们需要停下来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反思自己的哪怕一点小的举动。
十六、我在
自我感觉这点自己做的还不错,这跟我自己本身的性格有关系。其实,我的性格里缺乏一些年轻人应该有的棱角。别人说的话,我常常都认真来听,觉得他说的是真的,是对的,从来不是想着怀疑他,甚至反对他,总觉得自己的可能是错的。其实,这样也不好。
十七、陈虻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我慢慢体会到,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柏大夫说的,"强大了才能变软"。
以前,我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谁谁会那么做,为什么谁谁会那么自私,为什么谁谁说话那么直,伤害别人。后来,我看了一本书叫《幸福深处》,于是,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每个人的思考方式等等各方面都不同,你凭什么要求别人的想法或做法跟你一样。你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想想,如果是你换成他,你可能也会像他那么做。因为你从小到大就是从那种环境中长大的,你的做法是自然而然的,甚至你做的错事,低素质的事,有时候跟你也没关系,是你的教育导致的,甚至可以说,这也是你自己的悲剧。因为你本身也意识不到你在做低素质的事,因为你从小是这么被教育的。从这个角度想,我们反而应该同情那个做错事、没素质的人了。干嘛还要跟他计较呢?理解别人吧。理解的同时也就原谅了。
十八、进步就是幸福。
人不可能孤立而成,人由无数他人的部分组成。
这一站,幸福。
大概是年初的时候,我在优酷上闲逛,无意中点到了一个演讲视频,《看见》的新书发布会。那是第一次知道柴静。
现在回想起当时,几乎是一开始就被柴静吸引。她的演讲像是用安静的声音从你耳边娓娓道来。她安安静静的说,你安安静静的听,嬉笑怒骂,一切那么清晰自然。听完之后就发现彻底的认可了一个人。
后来看到穹顶之下,当时引起很大热议的一部纪录片。全篇看完只剩下对她的赞美。她的演讲还是那么清晰有力,情绪表达还是那么自然。看起来她演讲的一个停顿,一个情感表达都是那么舒服,好像本来就应该在这里发生。我甚至特意看了三遍。可是除了赞美之外,心里始终有种隐隐约约约的别扭感。随着自己经历的增加那种影影约约的别扭感就愈加清晰。
前阵子刚刚读完了《看见》这本书。封面是柴静采访的一张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长者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孩子撑着凳子在大家面前玩耍。柴静似乎在和小孩打招呼。从看到这本书的章节名开始我就知道了一个事情,我喜欢这本书。柴静用她惯有的语言来讲诉她在央视工作十年看见的一些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和事。她的文艺和理性都表达的恰到好处。柴静是有这样能力的人。这大概也是一直喜欢柴静的地方。我喜欢阳春白雪,我本质确是下里巴人。
但是我读完我就知道一直以来隐隐约约的那种感觉是什么了。就像书中史努比所说的:过分得体。
这本书仍然是柴静似的风格。她用她的语言将她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每个章节都写的`好,有的能让你感动,有的能让你伤心,有的能让你愤怒,有的能让你开心。就像柴静希望的那样,她希望每个故事能引起你的共鸣,希望你看这本书的时候能够参与进来,而不是做为一个旁观者。但是,抛开单章的内容,从整本书的结构上看显得太精致得体了,太过精心安排了。就像是一块石头,你把所有粗劣的东西全都去掉后仿佛每一个存在的地方都要有它应有的价值。
小时候我一直比较羡慕别人考试的时候能拿高分。我想如果把这本书拿来评分的话,我也会给很高的分。但是这种高分并不是我想要的。就像你搭了一个很漂亮的游乐园,但我也许只喜欢山川河流。就像一个过分精心装饰的花园总是容易让人对它的外表更加感兴趣,而容易忽略它散发的花香。我喜欢花香即将散发之前的那点遗憾,而不是外在表现出来的那点完美。
我喜欢这本书。也许是从第一眼开始甚至就带点崇拜的喜欢柴静的时候,也许是在书里那些文艺又理性的文字引起我共鸣的时候。但我总想找出一些不喜欢的东西。一本书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应该是内容,而不是修饰。因为内容自有千钧之力。
第一篇范文:看见
这是一个关于故乡、环境、经济、降的故事。柴静讲述的是临汾,我却想到自己的家乡。
小时候家里有一个燕子窝,早上常常被鸟儿叫醒。课本上说四季变迁,鸟儿会南北迁移,家里的燕子真的是春天来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们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个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呢?后来去外地上学,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燕子再也没有飞回来。
小时候很喜欢冬天,因为冬天经常会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学的时候,从家门口开始攒一个小雪球,然后就在地上滚雪球,一边走一边滚,等到了学校,正好可以滚出一个雪人的头。每次下雪就会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欢拿一些树枝插在雪人身上,一个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满目疮痍,那时候的自己真是邪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雪越来越少,越来越小,记得有一年都没有下雪。
小时候上学的路是一条土路,每到下雨的时候就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雨过天晴之后,地面的表层会被晒干,硬梆梆的,但是下边还是湿湿的泥,走上去软绵绵的,仿佛腾云驾雾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时候表层比较薄,太过用力就直接踩到泥里去,那就回家等着妈妈骂吧。后来那条路变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样好走,但是汽车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差。整条路上弥漫着一层灰黄色,汽车过去,是难闻的尾气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随意的跑来跑去,现在要小心各种车辆,有时候想要走到马路对面都要等个十几分钟。
柴静说,临汾很多地方因为挖煤地下都已经空了。我听别人说,我们那里因为挖铁也空了,国道上好多塌陷区的提醒标志。
柴静说,临汾的地下水已经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在河里玩,沿着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个下午,而现在那条河已经又黑又臭,靠近一点就恶心的想吐。
柴静说,临汾有在加强环保,但是效果不怎么样。我看到周围的工厂从冒黑烟变成冒白烟,但是大的工厂越来越多,整个城市的天越来越黄。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复杂的原因,指责谁或者惩罚谁,都不见得有意义。我更加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家乡所发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离,逃得远远的。
第一次来到深圳,就喜欢上这个绿绿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来空气可以清新,一双鞋可以穿一个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亲人,想起那些我记得或者不记得的同学,我想起那片灰黄的天空,那扑面而来的尘土飞扬。我也常常想起小时候那漫天的鹅毛大雪,如此的美丽动人。
第二篇范文:看见读后感
今天华东、华北很多地方下起了雪,我们这也是,上午的时候豆大的鹅绒般的雪花从天而降飘飘洒洒的,一点风也没有,沉静而从容,雪下的有几分慵懒和悠然,想来“铃儿响叮当”唱起来的时候天空中也是这个样子吧……
这样阴沉下雪的情况下,窝在家里看书是最好的选择,我看的是央视主持人柴静的新书看见,看了一大半写写我的感悟:
小时候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唱过这样的歌:“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羽,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但凡知道一点京剧常识的人知道,白脸的曹操是奸的,红脸的关羽是忠的,黑脸的张飞是闹腾的,但我原以为这不过是戏,后来我看了柴静的书才反思了一下自己:原来我早已经活在了戏里,那么黑白分明,意味着世界上就只有这两种颜色而已……
细细想来,也许不光是我,小时候课本里的董存瑞、黄继光和千千万的红军战士哪一个不是高大全?说起日本鬼子,哪一个不是坏事做绝?现在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变了吗?其实未必!
现在所谓的家庭伦理剧(也称婆媳剧)越来越多,但好的作品屈指可数,大部分的这类电视都把婆婆妖魔化了,把媳妇祥林嫂化了,把丈夫夹板化了,把孩子道具化了,我很不喜欢这类电视剧,原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明白了,因为这些号称“高于生活”的作品压根写的就不是生活,写的也不是人,只是一个个极端的符号,善恶一眼就看到骨子里……
看着柴静的书我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人越长越大,信息越来越全,但思维架构越来越简单,就好像京剧里的脸谱,好坏什么的看一眼就知道了,可是作为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不应该是这样的……
我想起那些因为一个自己都不知道在哪的小岛去砸车的人,想起了在网络上咒骂的人(咒骂的人里有时候包括我),我们判断的方式越来越简单,只要发泄和怒吼就够了,不用知道背景,也不用知道过程,一句话或者一个观点可能引来一阵喝彩或者是围攻!
柴静的书里和视频里写过采访过归真堂的邱淑花和虐猫女作为一个保护动物者我曾经大骂这些人,甚至想着一个天雷劈下来将这些人化为灰炭…但是我看了柴静在采访邱淑花的视频时,我一开始认为柴静有些过于宽容或是纵容这样缺德带冒烟的人,但过后想了想释然了:
客观和理性才能理顺事情找到问题的源头,作为一个动物保护者我略感遗憾,但是我很欣慰,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问题可能只能激化却解决不了……
邱淑花和动保志愿者再大的问题是道德和观念上的差异,邱认为熊只是国家合法的商品而已,而志愿者则认为熊首先是一个不应该被伤害蹂躏的生命……所以我不准备原谅那些伤害动物的人,他们也不配得到原谅,不管什么原因,都不是理由,但我不得不承认在当下的这个国度他们合法!
在采访虐猫视频的制作者时,他说只要钱够了,合法,这事就能办!但柴静问“如果违法呢?”答:“多少钱也不干(敢)!”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只有法律才能威慑和约束此类人性道德中最黑暗的事情发生,那么怎么才能立法呢?
最早的动物保护法诞生于英国,20世纪初英国人因为鞭打马匹而产生对人道对待动物的讨论,虽然最初立法没有成功,但是随后终于在数年后确立了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中的各项准则,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有全世界一大半的国家和地区出台了相关法律,但时至今日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法律,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法律我想是因为首先是物质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其次是允许人表述自己的建议……
上一篇博客,我写了一篇“致李承鹏”的博客,本意是祭奠我们在碰撞中升华的思想并不想选边站队,但有两位博友觉得我的博客太淡,觉得什么也没写,还有一位觉得按照马列的斗争哲学凡是于己不同的都要党同伐异……越来越简单的观念自然不用浪费时间和头脑,能发泄就行,但是这样的东西是否对我们有所裨益呢?
我只能说如果到了这个年月我还不能做到求同存异,尊重别人,那我就不能称自己为正确,甚至不能说我鲜活,那我只是附庸和行尸走肉……
学会独立思考,可以表达思绪,但尽量不要偏激,能了解背后的本质,能包容别人的观点,客观的评价事物,最后找到不合理的逻辑并为之努力去修缮它我想这就是这本书想要告诉我的!
给你自由,你不独立,仍是奴隶——胡适。
第三篇范文:看见读后感
在看见一书中,作者柴静在书中生动形象的利用自身在新闻采访工作之中印象深刻之事,让人们看到了许多平时看不到的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其中,最让我感慨的就是那篇记录非典的文章,在这本书中,柴静用了大篇幅的笔墨描写了在非典中那些最不应人注意的事物。
看来这篇文章,我感慨万千,我看到了工作人员对工作的执着、坚持、竭尽全力;那些医护人员尽自己所能,在绝望中寻找那万分之一,渺茫得不能再渺茫的希望,他们对于SARS患者不是远离他们或是放弃他们,而是为了他们不惜付出一切力量,就在旁人对SARS患者躲得远远地,不敢靠近之时,他们与病者保持着最近的距离,用自己那火热的心去感染每一个病患,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同时,医护人员又想方设法地让病人康复,能在这个世上多活一些时日,他们才是最伟大的人!
许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想起SARS这场浩劫时,伤心难过之余,免不了有些惋惜,若是当时的医学能像现在这样发达,那那些医护人员也就不会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条又一条的生命就这样灰飞烟灭,他们可以保住更多人的生命;若是当时的信息能像今时今日这样方便,快捷,也许广大民众就能知道非典的可怕,能提早防范,有关部门也就不能像当时那样一瞒再瞒,才使簿迅速扩散;当时,医用设备紧缺,有许多人不能进入部,只能等死,如果,在当今社会,这些人也就不用在绝望中离开。
然而,在SARS中,我们看到了任何事物都无法隔绝的亲情,柴静在书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家庭:一个医疗系统的官员患上了SARS,回家又传染给了妻子和儿子,他们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病床,却让给了儿子,夫妇俩发烧烧得浑身发抖却只能坐在板凳上输液,当孩子痊愈时,他的父母早已过世。在死亡的面前,他们没有丝毫的恐惧,因为他们拥有温暖,他们被许多人关心着,他们是幸福的。
非典就这样结束了,这场灾难带给我们无限的思索。
第四篇范文:看见读后感
跟了一回风,利用十一天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也可能是自己不经常看电视的原因,甚至在电视上没有见过柴静,只是偶尔登一下她的博客。
看见读后,感觉作者是用心在写书,就像是对读者讲述一件件自读后感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并且讲出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以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来让人有特别真实的感觉。
读罢第一章,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做什么事想做好都不容易,做记者也是一样。想要在同行中站住脚并出类拔萃,必须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具备超强的抗打击能力;作者刚进入央视,经历了工作和思想上的转轨,经受了各种考验。其中有这些文案,让人感受颇深。
“每次重录的时候,都得深更半夜把别人叫回演播室,灯光、摄像后来已经不吱声了,也不问,沉默地隐忍着。录完,我不打车,都是走回去,深一脚浅一脚,满心是对他们的愧疚。”
“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上楼的时候,我深呼吸;下楼的时候,我深呼吸。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
“上班时只有在洗手间,我能松垮两分钟。我尽量延长洗手的时间,一直开着龙头,一边深呼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我每天上午报三个选题,下午联系,晚上录演播室,凌晨剪辑送审。”
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记者,作者非常熟悉国外同行中代表人物的思想、典型做法,可见作者有很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爱好学习。
第一章以后的内容,主要是记述作者经历的几件有代表性的事件,或许对其本人是感触最深的。读了这些内容,我很自然得出那个被许多人说了许多遍的结论,“人是复杂的”,有许多在常人看来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但在当事人那里却很自然的发生了,而且是那样顺理成章,比如同性恋、家暴、虐猫事件、药家鑫事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其发生的必然因素,当然,并不是说有些事是可以原谅的,但要想深入了解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站在当事人的角度,走进他们。现实生活中,要想避免一些悲剧的发生,必须要有预见性,把工作做到前面。
第五篇范文:看见读后感
在接触看见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看见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看见对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
看见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事件,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曾经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
印象最深刻的首属药家鑫事件。看见让我们有机会从药家鑫的内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审视整件事的经过,而让我居然惊奇地发现这个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杀人魔”、看似罪无可赦的药家鑫竟然也有那么无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个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见还让我们看到了“非典“时期从医人员的艰辛和巨大的生命风险,每一天都与死神是如此的近;让我们看见了还有卢安克那样默默无闻地为我们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没有看见,没有柴静的积极寻求和发现,也许许多事情的真相和许多默默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直被淹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看见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珍贵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见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因为学业排的时间很紧张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大学,时间上相对自由了许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计划规划好课余时间认认真真地学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其次,看见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发现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意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伤害。
看见一书中描写的作者10年从业来一步步地成长历程也相当精彩,对于刚走入大学的我如何调整自己不久的未来投身于工作时的心态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长都充满着相当多的苦涩和困难,每一次蜕变或是来自于或是刚入业时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辈的不经意的话和深刻的指导等等方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完成了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也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今天受到众人瞩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见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和柴静一起成长着,以她的视角审视着在这片56个民族共享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曾经。“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的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背一遍遍的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我知道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这就是柴静在看见中的原话,最本真和朴实的一段话。在发售看见一书后,柴静在微博上经历了大起大落,毁誉参半。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大起大落的回应,不争不辩,依旧在她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她在书外同样表现出的那份本真朴实的气质吧,只能让人远远地仰慕。
最后,看见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书籍内容上的的享受,也让我能有机会认识了一位很坚强很了不起的中国记者柴静,从书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样收获丰富,也希望这份收获今后还能带给我更多的有意义的启示和指引吧!
第六篇范文:看见读后感
一个春风沉醉的傍晚,我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了看见,得知了柴静。我想一个主持人、一个记者能看见什么呢。自己在心中揣测:她一定是向读者介绍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教育引导我们该如何去看待记者,看待新闻。
直到后来,我庆幸的买到了这本书,带着探究的心理读完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的揣测是多么的片面和浅显。看见确实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采访背后的故事,但柴静并没有想去教育、改正、统一我们对新闻的看法。正如她所说,她只是尽最大可能诚实的描述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事件背后的人。
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纸,二十六万字,能描述些什么。很私人的觉得它描述了柴静在央视十年的历程,既是她个人成长的告白书,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陈虻说:“想要了解一个事件,先要了解事件中的人”。我很恨自己之前怎么会不知道这样一个人。一个钟情于围巾,外表似邻家女孩般清秀,但柔和的声音中透露着坚持与不可退让的央视主持人。我恨自己整日埋头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却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的态度。当柴静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以一名新闻记者的良知与正义,剥丝去茧,退去一层层伪饰的泡沫,向观众呈现事实真相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或许在抱怨课堂的枯燥,或许在为一点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当她在非典前线冒着生命危险采访,在汶川地震中的杨柳坪村体验着死亡的伤痛时,我在干什么?我在上学。后来想想其实也没什么,柴静的初衷一直是真实客观的报道新闻,报道新闻中的人;而我的初衷在考上大学之前都是好好学习,考上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我们只是在各自的年纪干着各自的事,坚守着各自的初衷。
当还未踏足新闻记者行业的时候,二十三四岁的柴静面对高高在上的陈虻坚定地说,“我关心新闻中的人”。确实十年历程她都坚守了自己的初衷。看见中也到处体现着人性的矛盾与光辉,体现着人性中本能的善与恶。
在看见中我了解了社会最隐私角落的一些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事。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门吱呀一声关上之后,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待,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当多年的隐忍与承受终于在那一刻海啸般爆发时,往往是施暴者结束了生命,被施暴者走向了监狱,从此各自灰暗的人生更加灰暗。我看见了李阳将自己的家庭暴力归咎于民族文化中的大男子主义,看见了人们对家庭暴力的习以为常。施暴者有时候会后悔但这阻挡不了他们下次的暴力。正如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善与恶,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倘若我们的法律能更加完善从而严格的制约家庭暴力,或者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那么会不会少一些家庭暴力,少一些因为家庭暴力有心理疾病或走上歧途的孩子。人性中的善会不会变的比恶多一点,至少我们不会助长恶的火焰,从而给善一个生长的环境。
如书中所说:“没有夯实的报道为基础,评论只是沙中筑塔”,人生亦是如此。通过看见我认识到一个人终将在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事情之后,才会真正的成长起来,而我们个人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反思和完善自己。而且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就算是某些错误的想法,如果我们不付诸行动怎么才能让别人来纠正自己或者是通过别人的反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呢?如果这种错误不能及时被改正,那正确的想法就永远不会产生。就像书中药家鑫的父亲一直认为自己强硬的教育方式是对的,直到这种教育方式间接导致药家鑫杀人惨案发生后,他才开始带着沉痛的心情和深深地悔意去反思自己。而也是因为反思和完善才使柴静从开始的冷冰冰,见谁就灭谁,咄咄逼人的采访风格改变成现在这种宽容、理解、准确的采访风格。
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这也是现在各种假报道泛滥真相越埋越深的原因。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在面对金钱与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我对看见的理解可能达不到它所想要达到的高度,但书中对人性的挖掘、对自己成长的突破让我受益匪浅。十年前,柴静说:她关心新闻中的人;十年后,她做到了。她没有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我们呢,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初衷?十年后敢不敢对自己说:我曾有梦,未忘初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38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