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用景物表达感情的文案-诗句
一、 关于古诗中景物的描写
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四、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五、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六、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 古诗词中借景物寄托情感的有哪些
有很多,比如白居易的赋得原上草。
菊花
年代:【唐】 作者:【黄巢】 体裁:【七绝】 类别:【静物】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
又题作:不第后赋菊
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正因为这样,作者笔下的菊花也就一变过去那种幽独淡雅的静态美,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它既非“孤标”,也不止“丛菊”,而是花开满城,占尽秋光,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生动地展示出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黄巢的两首菊花诗,无论意境、形象、语言、手法都使人一新耳目。艺术想象和联想是要受到作者世界观和生活实践的制约的。没有黄巢那样的革命抱负、战斗性格,就不可能有“我花开后百花杀”这样的奇语和“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样的奇想。把菊花和带甲的战士联结在一起,赋予它一种战斗的美,这只能来自战斗的生活实践。“自古英雄尽解诗”,也许正应从这个根本点上去理解吧。
三、 【赞美大自然的美景的诗句用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宋.张道洽《岭梅》 二、春城无处不飞花--唐朝.韩鸿《寒食》 三、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宋.王安石《甘露歌》 四、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楼春》 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七、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八、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九、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十、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 十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十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宋.晏殊《踏莎行》 十三、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晋.乐府古辞《孟珠》 十四、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宋.释仲殊《绝句》 十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十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沙》 十七、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朝.元稹《菊花》 十八、林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十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二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民歌《江南》 二十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五十三、里《小池》 二十二、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宋.周邦彦《苏幕遮》 二十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二十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二十五、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二十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十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初春小雨》 二十八、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 二十九、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三十、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唐.杜甫《绝句二首》 三十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七十八、春江晚景》 三十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三十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唐.杜甫《曲江二首》 三十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唐.刘禹锡《秋词》 别样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三、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
四、 古诗中一般哪些景物表示什么特定感情
一、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二、菊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三、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五、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六、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七、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八、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九、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十、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十一、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十二、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十三、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十四、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
------------------------------------------------- 冰 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月亮 对月思亲一—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和送别之所。
蝉 以蝉喻品行高洁。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南浦 水边的送别之所。 长亭 陆上的送别之所。
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梧桐 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 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 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 象征高洁的品质。
桃花 象征美人。 牡丹 寄寓富贵。
杨花 有飘零之意。 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 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
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羌笛 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胡笳的作用与此相同。 明月、白云 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
水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
琴瑟 (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 月老 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司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
五、 借助景色表达情感的诗句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望采纳O(∩_∩)O哦~。
六、 诗词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希望可以帮助楼主
七、 《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景物描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好的景物描写可以向读者真实地展现出丰富的生活画面,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主题。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然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但是其中有的诗篇成功地运用了景物描写,它不仅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风景、风俗画面,把绚丽多彩的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还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事物的变化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这些都有助于创造出一个幽雅、浓郁、含蓄、深邃的意境,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自然就贪略了诗的深层底蕴,收到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一、《诗经》中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具有不同思想感情的人物,对同样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这就是说。境界是由真景物与真感情密切结合而成的。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行恰如其分的景物描写,使情和景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造成一种强烈的气氛,可以更好地烘托人物、渲染人物,更好地感染读者、表现主题。例如《卫风·硕人》一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因为全诗经赞美为基调,所以描写的景物应该是新鲜的、活泼的,给人以欢悦、美好的感受。
诗的最后一章是这样描写的: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鲔发发。
葭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
这里用“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描写黄河水势汹涌澎湃、浩瀚无涯的壮丽景色,以衬托庄姜出嫁时的气派之盛。“施罛,鲔发发。
葭揭揭”是庄姜一路上看到的景物,是一派生机勃勃、活泼向上的欢乐景象,这正是对庄姜出嫁时喜兴心情真实而形象的烘托。以上景物描写还对庄姜的美丽、身世的高贵以及浩浩荡荡高大健美的随嫁队伍都是很好的烘托,给人以含蓄优美的艺术享受。
又如《卫风·氓》中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被休弃回家、路过淇水的时候有两句景物描写:“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主人公被休弃是一件非常不幸和痛苦的事情,在路上又遇到了浩浩荡荡、汹涌澎湃的淇水,水花溅湿了她的车围子,好象淇水对她这个不幸的女人也有意采取了暴虐恣肆的态度。
这就把女主人公悲伤的感情融于景——无情的淇水之中,景又反过来有力地烘托出她遭受不幸的悲苦凄凉的心情,给人以哀惋、凄楚的感觉。 以上两例都涉及到了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两诗所表现的主人公的心情不同,她们对水的感受也不一样;同样是关于水的景物描写,因为是烘托了两个不同心情的人,所以景物描写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
下边我们再看看《王风·君子于役》一诗,该诗第一章有这么三句精彩而感人的景物描写:“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下一章略同)《君子于役》是表现役夫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这三句景物描写是从鸡栖、日夕、羊牛归来的景物烘托出思妇的思念和牵挂的思想感情的。
“日之夕矣”是说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正是行人当归、合家欢聚的时候,当归不归,就使思妇怀人的希望落空,就不能不加深思妇的思念之情了。另一方面,“日之夕矣”的景色,在思绪满怀的思妇看来,是暮色已降,周围是苍茫迷蒙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是给人增添悠思之苦的景色,这就自然地增加了思妇的怀人之情。
从“鸡栖于埘”,“羊牛下来”两句里,生动真实地描写出:思妇看到,在红日落山的时候,成群的鸡、羊、牛都回来了,上窝的上窝,进圈的进圈,各有归宿,自己的丈夫却连禽畜都不如,还远在天涯一方,不能归来。这么几句景物描写,通过对思妇愁思环境气氛的渲染,很容易引起思妇的联想,即即景生情,所以发出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的感叹,达到了物我交融的情境,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以上各例均出自《风》诗,就是以赋见长的《颂》诗也不乏景物描写的佳例。例如《周颂·良耜》有这么几句: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
《良耜》是一首周王在秋收之后答谢社稷之神的乐歌。诗人是怀着一种丰收的喜悦的心情来进行景物描写的,所以全诗充满了赞美的情调。
“挃挃”是收割庄稼的声音,好象今天说的镰刀唰唰响,这就表现出一个喜气洋洋的大丰收的收获场面;“栗栗”是形容收获的数目之多,这就是把大丰收收更具体化、形象化了。“其崇如墉,其比如栉”是作者怀着喜悦的心情用夸张的手法,进一步描绘大丰收的具体景象。
“百室盈止”,“百室”在这里也是夸张,极言其多,这句是说所有的仓房都装得满满的。常言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所以“妇子宁止”,丰收了,粮食满了仓房,老婆孩子自然是高兴,安闲无事了。以上有关大丰收的景物描写,就把诗人在大丰收之后的喜悦心情形象而自然地表达了出来。
二、《诗经》的景物描写可以含蓄而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时间及其变化,更好地表现诗的主题。 在诗歌中,有时根据表达需要,要点出时间的变化。
有时,时间的变化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398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