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观沧海表达诗人博大胸怀的文案是-诗句

一、 观沧海中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原文: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我东行登上了碣石山,观赏那苍茫的大海。只见海水是那样宽阔浩荡,高耸地山岛挺立在海边,树木繁茂,百草丛生。一阵秋风吹过,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从这浩瀚的海洋中,我仿佛看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也都是出自于这大海之中。广袤的银河,灿烂的星光,好像也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真的很庆幸,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内心远大的志向吧。

扩展资料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观沧海》是后人添加的题目。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诗人借景抒情,用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点明“观沧海”的地点、方位,并没有写人,但我们却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观海时的勃勃英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诗人先用粗线条勾勒出大海远景的轮廓,紧接着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再层层深入细致描写。

虽然到了秋风萧瑟,草木凋零的季节,但岛上仍然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的感觉。仔细观察之后发现,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却极力描绘大海的辽阔壮美,这种大境界,高格调,正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胸襟抱负的展现。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将苍茫的大海与辽阔无垠的宇宙相联系,慨叹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连日、月、星、汉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一般。

诗人在眼前实景中,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把“眼中”之景和“胸中”之情,交融而成了唯美的艺术境界。

这恰恰是诗人作为一代枭雄,他宏伟的政治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要建功立业,做到大一同,雄心壮志的表现。正所谓,读其诗观其人,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与曹操这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高度契合的。

二、 【观沧海一诗中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抱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三、 《观沧海》中表达诗人博大胸襟何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四、 <<观沧海>>中最能表达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诗句是那几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

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印下,小用计策。观沧海之后,也就是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

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赏析:

从诗的对仗来讲,“东临碣石”的“碣石”实指山,“以观沧海”的“沧海”,在此处不是泛指大海,而是指登上“渤碣”看到的“水皆苍色的渤海湾”。

首二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次六句,描写登山观海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在浩淼的海面上,映入眼帘的是突兀耸立的山岛,曹操在碣石山上看到的是被海水包围的贝壳堤岛。

历史资料记载,西汉晚期,渤海湾沿岸发生了海侵事件,海面上升,岸线后退,海水将碣石山外的贝壳堤冲刷、分割成零散、孤立的海中小岛,“苞沦于洪波”之中。

现在,碣石山外的一些村庄还以李家山子、邢家山子、马山子命名。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汹涌大海,耸立山岛、繁茂草木,没有丝毫感伤情调。

反而抓住大海平静时和起风时的状态、海边山岛巍巍耸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大笔勾勒了一幅色调苍茫、气象雄伟的图画,展示了诗人热爱壮阔河山的情怀。

“日月之行”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阔气势,寄寓了诗人的胸襟、抱负和豪情。“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无关。

“观沧海”这首诗,通篇写景,是我国诗史上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为开启后世山水诗、写景诗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438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