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诗人表达情怀的文案是-诗句

一、 古代诗人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

一、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四、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五、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六、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七、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九、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单句------------

一、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病起书怀》宋.陆游

二、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赠梁任父母同年》清.黄遵宪

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三国.魏.曹植

四、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战国.楚.屈原

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王昌龄

六、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唐.杜牧

七、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塞上曲二首》唐.戴叔伦

八、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扬子江》宋.文天祥

九、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十、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满江红》南宋.岳飞

-----------全诗------------

一、《满江红》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病起书怀》宋.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三、《赠梁州张都督》唐. 崔颢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

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四、《扬子江》宋.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五、《塞上曲二首》唐. 戴叔伦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二、 【《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我个人认为《登高》就没有忧国忧民的心思.前四小句都是写景,一片苍茫寂寥之景,也含有孤寂之情,以景衬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明显是诗人对自己漂泊、孤老、半生无成的境地的感伤和抒怀,如果你认为是国家的不安使作者半生漂泊,孤寂无依从而推己及人认为是作者对广大和自己一样的人民的一种忧思也可以.但是我总觉得牵强,作者也是经历过盛世的人,那时他都没什么成就,而他不停地追随正主的脚步想要在乱世建业,改善凋敝的民生,最终也没实现抱负.杜甫确实在屋漏之时还能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境界高远.但此时诗人已是残年,自己也觉得半生艰难苦恨、潦倒,这时感伤的大部分还应是自己.。

三、 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怀的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45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