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读后感精选50条-读后感

科技读后感 篇1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自然使他受到当地人的赞许。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科技读后感 篇2

作为一个对机械行业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人来说,能让我动心的机械类文章着实不是很多,当然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的心境,本是带着练习听力的心情去看这段视频的,结果却被深深的打动了,不禁为人类的智慧所折服,为机械行业的神奇魅力而倾倒(虽然学习的兴趣仍然不太浓)。

由于视频是英文的,我看了好几遍才弄清楚意思,原来说的是一种叫做差速器的,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仅仅听说过差速器这个词,从来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总是把他和减速器混为一谈,然而仔细看完了视频之后发现,差速器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汽车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天天可以见到各种型号、各种品牌的车,但有没有想过,车上有很多地方仔细想想会觉得很别扭,比如车在转弯的时候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相同的角速度的前提下,靠近内圈方向的车轮应该转的比外圈的慢,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玩四驱车时),车的两个轮子套在一根轴上,轴随轮子转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使一个轮在转而另一个轮子不转的。这样两轮共用一个轴并不意味这不能转弯,而是在转弯的过程中内圈将受到更大的摩擦力,同时会产生轮轴的轴向力,大大降低零件使用寿命,给行车的安全带来隐患。如果考虑特殊情况,比如其中有一个轮子滑进了沙坑,就需要让另外一只轮子转动把车戴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思考,如何实现两个轮子的“差速”呢?

首先我们查资料了解一下什么事差速器:差速器就是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允许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旋转,满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的元件。这看似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在实际设计需要克服许多的麻烦。在差速器的视频中给出了差速器的发展历史,得以让我们感受工程师们的思路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进差速器,使之日趋完美的。

想要实现“差速”,即两个轮子转速不同,无非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要不就是一根轴,轮子和轴可以相对转动,但是这样一来车速就不受油门控制了,想想也知道不够安全,另一种就是使用两根轴,分别连接两个车轮。但是这样问题又来了,分成两根轴如何保证在直线运动的时候是相同速度转动的呢?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在两轴相接近的地方,给每个轮子安装一个“十”字型的元件,像一把小伞一样,然后再两把小伞之间搭上一根额外的“十”字轴,这样一来,发动机只需连接这根单独的轴便可以带动车轮了,然而这样仍不能实现“差速”,因此工程师将这根额外的'轴上的“十”字设计成可以绕轴自由转动的结构,于是,在转弯的时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将直接作用于轮上反应在两根轴的转速上,两轴转速的不同将带来的结果是额外的轴上的“十”字绕轴转动。问题已经在原理上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了,但是工程师们并不满足,因为目前的状况自动调节的敏感度不够,在十字与十字相互接触之间,会有一段架空的时间,这样仍不够完美,因此工程师们将“十”字改成“米”字结构,增加杆的数量,使得灵敏度越来越高,工程师们便开始推测,是不是杆的数量越多就越敏感?当杆已经很密集了,密集到不能再以杆的形式增加了怎么办?毫无疑问,齿轮映入了人们的视野,齿轮传递精度高,效率高,不容易磨损,可以实现大功率,高转速的传递,而且噪音很小,集众多有点于一身,因此工程师将三根轴的“米”字又换成了三个锥齿轮,为了改善受力,还增加了中间的一个齿轮,形成了四个齿轮的啮合。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差速器已经相当先进,并非用一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清楚了,甚至许多差速器的设计都是商业机密,但我们仍不得不为当年雷诺公司的优秀的工程师们喝彩,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将汽车产业推向了新的巅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看完了这段视频后,除了对差速器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外,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思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我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机械,同时机械行业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并不与我的梦想吻合,我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金融、教育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大学已经度过了近三个年头,对专业课的知识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逐渐颠覆了机械行业在我心中的印象,我开始相信机械制造业是人类永远不会降下的旗帜,它引领者人们走向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魅力、发挥人类智慧的体现。

实话实说,未来我可能仍然没能留在我所敬仰的机械行业,但我将从此刻开始,持续关注机械行业的动态,了解人类的未来,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创造财富!

科技读后感 篇3

开学了,一大堆的课本加上种种辅导资料让我们的书包越来越沉,让我们原本稚嫩的肩膀越来越弯,“发书了、发书了”这一声声叫唤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恐惧。

这让我们恐惧的叫声又在教室响起,发下的有2本《小学生之友》和一本《科技与生活》,习惯性的我们往书包里一放,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当我打开《科技与生活》这本书时,我再也放不下了,一遍两遍的看个不停。

在书中“王亚平”的励志故事让我懂得了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的道理;《太空上课有趣又有益》让我对了解太空、发现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海“神器”排排看 》又把我带入了神奇的海洋世界;特别是在《“玉兔”的秘密》一文中让我了解了祖国科技的强大 ,国人永远不能忘记那段被人欺辱的历史,今天“钓鱼岛”已让中日关系无比紧张 ,加上美国的参与搅合,让无数国民担心—中国有能力自保吗? 在书中让我看到在高端技术方面中国已站在世界前列。一个个小小的发明故事让我懂得了科技来源于生活改造与生活的道理,只要有心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 。科技虽然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幸福,可危害也不少啊。对人体健康潜在隐患,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是21世纪的花朵,在科技带给我们幸福的同时,我更要发奋学习,努力拼搏,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有那么一种抗辐射防近视的电子产品是我所研发的。我现在就要以“创新科技,改进科技的危害”为目标,朝着梦想出发。

科技改变了生活,我们改进科技,让我们带着这个艰巨的任务一起去感受未来科技的神奇魅力吧!

“发书了,发书了”这声音又在教室响起,他不再恐惧、不再讨厌,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新书,唉!可惜不是你!

科技读后感 篇4

我读了《走进科学》这本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明白了许多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美妙的音乐,这让我知道了声音是通过声波传递的,所有声音都是发生物震动产生的,物质粒子快速运动并相互撞击,以脉冲或者波的形式传递。声波借助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在开阔的空间的空气中是一种球形的阵面波。除了空气,水、金属、木头等也都是能够传播声波。但是在真空状态下声波就不能传播了,因为声波没有像了空气,水、金属、木头等的介质就无法传递了。

再例如光的反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镜子见到的各种各样事物,如梳妆镜、汽车的倒车镜,都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的原理,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物体也是光的折射原理。

书中还有很多我们生活中发生的现象的科学解释,让我体会到科学真是非常奇妙,掌握科学又是多么重要呀。

科技读后感 篇5

在前一段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科学·技术》。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科技方面的知识。如:现代陆战的主将、功能各异的枪、海上霸王等。

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介绍隐形飞机的隐身术。为了使雷达看不见,这种飞机的外形与一般飞机不同,还有这种飞机它使用非金属材料和吸波性材料制成。当雷达发出的电磁波碰到它们,不是被飞机表面的吸波性涂料吸收,就是被镜面一样的玻璃幕墙反射到别的地方去了,雷达基本上收不到什么回波。即使能够收到一点点,由于散射而造成的雷达测量误差,也会使它上当的。

听我介绍了这些你是不是有些明白隐形飞机是靠什么隐身的了。

科技读后感 篇6

我拿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少年科普世界》翻阅着,呵,一篇篇文章多么富有知识呀!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一本好书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少年科普世界》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天文、地理、生物、人体、健康、医药、动物等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增长知识的科普读物。书中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少年科普世界》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科学奥妙的存在。自从我读了这本书后,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知道日常生活要注意些什么,还增长了许多科学道理和文化艺术类的知识。书中一个个新奇的知识,让我感到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和自然界中的千变万化,真让我爱不释手。其中有我呼吸的是什么,太阳帆远征宇宙,为什么跑步的时候气喘吁吁和空气到处是一样的吗等。这些内容我都很喜欢,但是,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家里的遥控器越来越多》这篇文章。遥控器各种各样,奇形怪状,近几年,家里遥控器增加的速度也比较快,遥控器太多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又发明了多功能遥控器。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我家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慢慢地提高,家里的电器也越来越多。

书是知识的源泉,能教给我们许多知识。一本好书,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欲望,而且还可以开拓眼界,它就像一位无形的老师,帮助我们笔直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懂得知识的可贵,少玩一次游戏。少看一次电视,经常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头脑中产生的疑问才会越来越少,兴趣也就越来越高。同时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学问,更多的人生道理!

《少年科普世界》永远伴随我成长,我喜欢富有知识性的《少年科普世界》!

科技读后感 篇7

人类的历史已经有500多万年了,人通过不断地进化、演变成现在高度智能的动物,站在了世界的最顶端。未来3012年机器人是不是也会通过不断地进化,变得更加智能,甚至超越我们人类呢?

开创未来的100项新科技这本书里介绍了现在很多种类的机器人。有专门用来照顾老爷爷、老奶奶的护士机器人。这样在未来老龄化城市里,就可以帮助老人们的生活,它们可以随时陪伴在病人身边,观察病人是否清醒或是有无意外状况。它们每隔一段时间会跟病人打招呼,如果不答应,它们就会马上通知护士,以防发生意外。

还有自己扫地的机器人。它们外形都酷似人类,但是扫地duhougan机器人有6个手臂,它们能自己上下楼梯和通过高低不平、粗糙的地面进行清扫和工作。

爸爸见我看得津津有味,就告诉我说,今后肯定会这样的,现在的人比较多,所以劳动力富裕。等人人都长寿了,人口就要控制下来,而一些简单的、费时费力的工作都会让机器来替代。人类自己会更加注重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开发。

这本书里还介绍了其他很多生活、科学等各个方面的有趣的机器人,有遥控机器人、有昆虫机器人,有纸质机器人甚至还有纳米机器人。

我看得聚精会神,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听到。我一边吃饭一边想着书里的机器人,如果我长大了,要制造什么样的机器人来为人们服务呢?在一千年后,人类世界的机器人会是怎样的呢?

开创未来的100项新科技这本书使我领会到了现在所做的点点滴滴可能很简单,但是对未来很重要,它是一个起点。就像我们小学生一样,每天学一点知识,在未来某一天也许就会用得上。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在未来开发有用的机器人为人们服务,从而使人类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科技读后感 篇8

朋友,你知道为什么新加坡从来不堵车吗?你知道什么是智能交通系统吗?你知道世界上最快的汽车叫什么?带着所有与交通高科技有关的疑问,我们一起去找位老师吧,她就是——《跨越时空——高科技与交通》!是的,你没有听错,这本书正是我们所要找的老师!

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第一、二两部分分别为我们讲述了:使我们离太空旅游不再遥远的太空飞机——"云霄塔、世界高速铁路的三大家族(法国ICE、法国TGV、日本陆地客机磁悬浮列车)、超音速客机波音7【第87句】:碳纤维汽车和不怕撞的未来汽车……这些别开生面的知识使我对交通科技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激起了我对交通科学强烈的探知欲。我决心一定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将来也能在交通科技方面发挥我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出更先进、更便利的交通工具。

《跨越时空——高科技与交通》的第三、四部分则主要为我们介绍了沼气动力汽车、风筝船、“零污染”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驱动”号太阳能飞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飞机、绿色燃料飞机的梦想全球奇思妙想的车库、创意无限的新型自行车、探访世界城市地铁交通、巨龙腾飞: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通过这些,我明白了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更离不开环保低碳的重要道理。

看吧!一本科普读物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益处,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多学习科学知识。朋友,快去选择一本好的科普类读物吧,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科技类图书的读后感1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花费了自己的大半心血撰著的一本书,他通过丰富的史料、深入的分析和大量的东西方比较研究,第一次以令人信服的史料和证据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及其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且这部著作对中国的科学思想史、各学科专业史的相关技术以及社会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论证和分析。它所涉及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都是令人惊讶和叹服的。

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后,我们可以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对中国成就的关注自然使他受到当地人的赞许。其内容涉及哲学、历史、科学思想、数、理、化、天、地、生、农、医及工程技术等诸多领域,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文献考古证据和图画见证,清楚地向我们显示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的发明与发现。另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的治学方法大概可以概述为兼收并蓄古文献、图片与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中西比较研究,内史与外史研究相结合,国际大协作。同时,《中国科学技术史》是第一部以系统而且祥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宏篇巨著。

此外,在这本书中,作者李约瑟还用了一些篇幅介绍了自己特殊的家庭气氛,自己的经历,自己对待每一个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以及自己与中国的情结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李约瑟博士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就更好地理解李博士,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去读他的作品,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书。正是因为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另外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读完这本书,除了佩服李约瑟博士,更多是对我国科学技术史深切的自豪感。人的聪明智慧是不会停歇脚步的,终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依然会引领时代的潮流的。另外,别的国家的人可以花费人生大数的时间,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我们作为中国人,更应当对自己国家宝贵的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科技类图书的读后感2

作为一个对机械行业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人来说,能让我动心的机械类文章着实不是很多,当然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去发现的心境,本是带着练习听力的心情去看这段视频的,结果却被深深的打动了,不禁为人类的智慧所折服,为机械行业的神奇魅力而倾倒(虽然学习的兴趣仍然不太浓)。

由于视频是英文的,我看了好几遍才弄清楚意思,原来说的是一种叫做差速器的,在看这个视频之前,我仅仅听说过差速器这个词,从来不知道是做什么的,总是把他和减速器混为一谈,然而仔细看完了视频之后发现,差速器的确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汽车已经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天天可以见到各种型号、各种品牌的车,但有没有想过,车上有很多地方仔细想想会觉得很别扭,比如车在转弯的时候就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在相同的角速度的前提下,靠近内圈方向的车轮应该转的比外圈的慢,然而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玩四驱车时),车的两个轮子套在一根轴上,轴随轮子转动,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使一个轮在转而另一个轮子不转的。这样两轮共用一个轴并不意味这不能转弯,而是在转弯的过程中内圈将受到更大的摩擦力,同时会产生轮轴的轴向力,大大降低零件使用寿命,给行车的安全带来隐患。如果考虑特殊情况,比如其中有一个轮子滑进了沙坑,就需要让另外一只轮子转动把车戴起来。以上这些问题都引发了科学家们的思考,如何实现两个轮子的“差速”呢?

首先我们查资料了解一下什么事差速器:差速器就是在向两边半轴传递动力的同时,允许两边半轴以不同的转速旋转,满足两边车轮尽可能以纯滚动的形式作不等距行驶,减少轮胎与地面的摩擦的元件。这看似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在实际设计需要克服许多的麻烦。在差速器的视频中给出了差速器的发展历史,得以让我们感受工程师们的'思路是如何一步一步改进差速器,使之日趋完美的。

想要实现“差速”,即两个轮子转速不同,无非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要不就是一根轴,轮子和轴可以相对转动,但是这样一来车速就不受油门控制了,想想也知道不够安全,另一种就是使用两根轴,分别连接两个车轮。但是这样问题又来了,分成两根轴如何保证在直线运动的时候是相同速度转动的呢?工程师想了个办法,在两轴相接近的地方,给每个轮子安装一个“十”字型的元件,像一把小伞一样,然后再两把小伞之间搭上一根额外的“十”字轴,这样一来,发动机只需连接这根单独的轴便可以带动车轮了,然而这样仍不能实现“差速”,因此工程师将这根额外的轴上的“十”字设计成可以绕轴自由转动的结构,于是,在转弯的时候,摩擦力大小的变化将直接作用于轮上反应在两根轴的转速上,两轴转速的不同将带来的结果是额外的轴上的“十”字绕轴转动。问题已经在原理上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了,但是工程师们并不满足,因为目前的状况自动调节的敏感度不够,在十字与十字相互接触之间,会有一段架空的时间,这样仍不够完美,因此工程师们将“十”字改成“米”字结构,增加杆的数量,使得灵敏度越来越高,工程师们便开始推测,是不是杆的数量越多就越敏感?当杆已经很密集了,密集到不能再以杆的形式增加了怎么办?毫无疑问,齿轮映入了人们的视野,齿轮传递精度高,效率高,不容易磨损,可以实现大功率,高转速的传递,而且噪音很小,集众多有点于一身,因此工程师将三根轴的“米”字又换成了三个锥齿轮,为了改善受力,还增加了中间的一个齿轮,形成了四个齿轮的啮合。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如今的差速器已经相当先进,并非用一言两语可以描述的清楚了,甚至许多差速器的设计都是商业机密,但我们仍不得不为当年雷诺公司的优秀的工程师们喝彩,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将汽车产业推向了新的巅峰,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看完了这段视频后,除了对差速器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外,也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新的思考,在过去的很长时间,我并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要学机械,同时机械行业在我脑海里的印象并不与我的梦想吻合,我更愿意将精力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金融、教育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大学已经度过了近三个年头,对专业课的知识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逐渐颠覆了机械行业在我心中的印象,我开始相信机械制造业是人类永远不会降下的旗帜,它引领者人们走向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生活,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大自然的魅力、发挥人类智慧的体现。

实话实说,未来我可能仍然没能留在我所敬仰的机械行业,但我将从此刻开始,持续关注机械行业的动态,了解人类的未来,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创造财富!

科技类图书的读后感3

开学了,一大堆的课本加上种种辅导资料让我们的书包越来越沉,让我们原本稚嫩的肩膀越来越弯,“发书了、发书了”这一声声叫唤给我们带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恐惧。

这让我们恐惧的叫声又在教室响起,发下的有2本《小学生之友》和一本《科技与生活》,习惯性的我们往书包里一放,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当我打开《科技与生活》这本书时,我再也放不下了,一遍两遍的看个不停。

在书中“王亚平”的励志故事让我懂得了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有勇气就会有奇迹 ”的道理;《太空上课有趣又有益》让我对了解太空、发现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探海“神器”排排看 》又把我带入了神奇的海洋世界;特别是在《“玉兔”的秘密》一文中让我了解了祖国科技的强大 ,国人永远不能忘记那段被人欺辱的历史,今天“钓鱼岛”已让中日关系无比紧张 ,加上美国的参与搅合,让无数国民担心—中国有能力自保吗? 在书中让我看到在高端技术方面中国已站在世界前列。一个个小小的发明故事让我懂得了科技来源于生活改造与生活的道理,只要有心我也可以成为一个小小发明家 。科技虽然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幸福,可危害也不少啊。对人体健康潜在隐患,对环境造成污染。我们是21世纪的花朵,在科技带给我们幸福的同时,我更要发奋学习,努力拼搏,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有那么一种抗辐射防近视的电子产品是我所研发的。我现在就要以“创新科技,改进科技的危害”为目标,朝着梦想出发。

科技改变了生活,我们改进科技,让我们带着这个艰巨的任务一起去感受未来科技的神奇魅力吧!

“发书了,发书了”这声音又在教室响起,他不再恐惧、不再讨厌,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新书,唉!可惜不是你!

提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我们有四大发明!”然而,这个源于西方学者的提法真的能概括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吗?甚至,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排名最靠前的发明创造吗?中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们对此做了新的解说。

如今,中国的科技史专家正在深入研究和梳理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希望能让公众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创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最近发布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及配套挂图,就是这些努力之一。书和挂图中囊括了88项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和工程成就。或许,以后再谈及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我们不再需要言必称四大发明了。

一份挂图的启发

编撰《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及配套挂图的起因,要说到6年前。

那是2010年10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吴岳良和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杨炳麟访问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因为美国出版的Milestones of Science挂图未收入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他们想与张柏春等科技史专家商量如何将中国部分的内容补充进去。

“这件事给了我们启发。长期以来,国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并没有充分了解,国内情况也是如此,甚至有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发明也就是四项。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总是建议大家去翻阅20多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吧?挂图和简明扼要的文字解说,是普及科技史知识的很好方式。”张柏春说。

后来,经过与多位科技史专家的讨论,张柏春等人认为,与其去修改美国已出版的挂图,还不如自己编制一份中国科技发明创造的挂图。于是,2013年8月,“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在科学史所成立,“发明创造推选”活动及相关出版物的筹划正式启动。

此后,研究组举行学科召集人会议,推选各学科史的备选条目,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各学科领域100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2023年3月,研究组初步推选出113项重要发明创造,并在研究所网页上公布了初步推选清单。此后,又经过多次研讨,并征得一些外国专家的咨询意见,在其中遴选出85项发明创造。2023年初,根据后续的研究及反馈意见,研究组将清单中的发明创造增加到88项,最终形成了《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及配套挂图。

我们对研究成果的“提炼”还不够

其实,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科技史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对于中国从古到今究竟有哪几项大发明发现,却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讨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者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就展开了。但当时既没有专门的机构,也没有多少人提倡。即使有人在做,也是在整理国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上,谈不上系统研究,更没有整体规划。”科学史所研究员、技术史家华觉明介绍说,“不过,那时候还是有一批各领域权威的学者总结本学科历史发展,在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95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委员会,17名组成人员皆是各领域的权威学者,包括历史学与考古学领域的向达、侯外庐,数学领域的李俨、钱宝琮,物理学领域的叶企孙、丁西林,气象学和地理学领域的竺可桢,建筑学领域的梁思成等。1956年,竺可桢、李俨、刘仙洲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开始与国际学者建立联系。1957年1月,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也是科学史所的前身。至此,中国科技史研究有了体制化保障。

20世纪80年代,科学史所研究员金秋鹏写了《一百项中华发明》一书。2008年,华觉明发表《中国四大发明和中国二十四大发明述评》一文,后又经过研究总结出30项重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外,收入了粟作、稻作、蚕桑丝织、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茶的栽培和制备、豆腐等。梳理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重视。

“中国人对本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提炼,这导致人们对此没有完整的了解和认知,也缺少对古代发明创造问题的话语权。”华觉明说,“四大发明就是明显的例子。”

在华觉明看来,四大发明是培根、马克思等西方学者提出的,其本意是就其对近代世界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重大影响所作的评价。“连他们自己都没说这四大发明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发明。20世纪50年代,李约瑟曾经从A到Z列举了中国的26项发明,这带着英国人的幽默,他的意思是中国人的发明很多。后来美国学者坦普尔认为,中国古代有100项科技成就,但其中不仅有发明,还有科学的成果和工程,内容比较杂。”华觉明介绍说,“可是,由于四大发明的说法传布太广,导致一些人,包括有的专家学者产生了误解,误认为这四种发明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排名最靠前的重大发明,从而就不断有人提出生铁、曲糵发酵或杂交水稻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缺少自己的一本账。”

传播科技史知识十分必要

对于这样的情况,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数学史家郭书春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数学是世界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初一直居于世界数学的先进水平。然而,学术界包括数学界,还有不少公众,因缺乏对科学史的了解,而对中国古代数学产生了偏见。“比如,有相当多的人接受了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认为中国古代数学落后;甚至有人说,中国古代数学只有勾股定理;还有人阻挠、反对研究中国数学史,对其全盘否定。这样的状况急需改变。”

在此次出版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中,数学领域的成就就占了10项,包括十进位值制与算筹记数、盈不足术、勾股容圆、线性方程组及解法等。郭书春负责最后的审校和把关。

“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中国最早发明了十进位置值制记数法,这种记数法十分有利于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分数、小数的表示。加之汉语中数字都是单音节,便于编成口诀,促成筹算乘除捷算法向口诀的转化。筹算的使用使分离系数表示法顺理成章。线性方程组的分离系数表示法、开方式的记法、天元多项式、四元式的记法,实际上也是一种位置值制。”郭书春说。

“中国古代数学著作还使用了演绎推理。以中国古代最为发达的高次方程这一分支为例,刘徽、王孝通都提出了方程的推导过程,金、元数学家更创造了设未知数列方程的天元术。刘徽用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对圆面积公式的证明,对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用出入相补原理对解勾股形诸公式的证明,对大量面积、体积公式的证明,对开方术的证明;利用齐同原理对方程术、盈不足术及许多算法的证明,都是演绎推理。”郭书春说,“在极限思想的运用上,刘徽也超过了古希腊的同类思想,达到了文艺复兴前世界数学的高峰。”

“中国古代数学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但还是有人抱有中国古代数学没有理论、没有逻辑,更没有演绎逻辑的偏见。可见,向公众传播中国古代数学史是必要的。”郭书春感叹说。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在华觉明、郭书春、张柏春等科技史学者看来,全面梳理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发明创造,让更多人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科技传统,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样的梳理并不容易。“对发明创造的认识和遴选是一个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课题。”华觉明说。

“我们在选列清单时应坚持三个原则,即突出原创性、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评估某项发明的原创性,要有可靠的考古或文献证据,能证明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或者属于最早之一且独具特色。为慎重起见,我们未推荐那些因史料不足而不易判断其科技内涵或原创性的发明,包括那些长期难解之谜,如三国时期的‘木牛流马’。”张柏春说。

对此,华觉明表示同意。“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我们既反对贬低甚至无视中国先民发明创造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反对贬低甚至无视其他文明发明创造的狭隘民族主义。前些年有个别学者无根据地否认中国是造纸术、印刷术的母国,贬低火药、指南针发明的重大意义,这是非常错误和不可取的。也有人动辄把某些重要发明,比如自动化和机器人,说成是中国‘古已有之’,这同样是不对的。”

在华觉明看来,对于发明创造的认识和评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不同的看法也是正常的。“现在归纳的这88项也并没有囊括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重要发明创造。我们欢迎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参与研讨,使其逐步趋于完善。”华觉明说,“目前,以这88项发明创造为基础编制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挂图,内容丰富充实,形式美观大方,很适合用于中小学生以至大专院校的科技文化教学,希望有关部门注意及此,予以推广。”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1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