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我用灵魂换理想《浮士德》读后感700字

《浮士德》讲述了中世纪德国的一个古老传说。浮士德,一个年过半百的炼金术士,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换取了青春和爱情。歌德用这个主题诠释了人生的博大、深刻和崇高的内容。

我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首凯歌。《浮士德》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形式很复杂,

其中有抒情性、景物描写、叙事推理等多种因素,如希望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面具剧、意大利行会剧、英国舞台上的新技法、现代现场新闻剧等等。

《浮士德》是歌德写的代表作,值得仔细阅读。

浮士德的自我完善和对真理的追求经历了学习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有现实基础,

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以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把他塑造成了全人类命运的化身。当然,

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展。它与启蒙运动中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不同,歌德也把这个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浮士德走出黑暗的书房,走向自然和广阔的现实生活。

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冲锋陷阵”运动,资产阶级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和《马尔甘的眼泪》的爱情悲剧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自私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政治上的失败,显示了启蒙运动开明君主政治理想的虚幻。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宣告了古典美的现代人的美育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后,浮士德动员公众去改造自然。

在创造人间天堂的宏大事业中找到了生活的真相,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到18世纪启蒙者反复描述的‘理性王国’的影子,也隐约听到19世纪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4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