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寒夜读后感1200字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写的最后一部小说。

虽然穿着厚衣服,我还是觉得冷。巴金写《寒夜》是要“控诉旧社会旧制度”,要“判旧社会旧制度死刑”。小说的主人公王文轩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编织过很多美好的理想,希望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农村和家庭”的学校,为国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逃到了重庆,王文轩在一家半官方半商业的图书文具公司做校对。

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做过“花瓶”。的母亲来做家务,以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但王的母亲和曾树生的婆婆之间的关系很不和谐。王文轩被夹在中间,不久就患了肺病,她的家庭经济非常贫困。

最后,曾树生跟随一位年轻的银行经理乘飞机到了兰州,而王文轩在抗战胜利时死于鞭炮,王牧只好带着孙子小轩回昆明老家。这一切都发生在八年抗战期间,但我还是觉得他是那么真实,仿佛在现实生活中。

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情。现在社会上的医学已经发达了,没有人会死于隐性肺病、霍乱或者消费。在现实社会中,仍然有一些人因为贫穷、善良、无能而成为王力可文选,妻儿分离,最终走向毁灭的地步。

王牧是一个特别有同情心的不幸的人。年幼丧偶,带着孤儿和孙子生活,我把唯一的爱都给了他们,我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我儿子的妻子和孙子的母亲。总是很吵。她的爱无微不至,但也独断专行。

所以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我能理解她作为母亲的苦心,同情她不幸的人生经历,但我不能接受她对儿子和孙子的偏执。正是这份爱,导致了事情的悲剧。“树生”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豁达之人。

但是她必须面对现实。她为了解决温饱不得不做“花瓶”,但为了追求婚姻自由又不得不面对婆婆的唠叨。这是当时中国女性的特点。她虽然知道怎么走出来,但是经济上并不独立,所以看起来很无助,是个有同情心的女人。

而“我”被夹在他们中间,让我深受其害,让我软弱无助隐忍,最后让我恶心。这三个主人公都生活在充满艰辛的日子里,没有真正的解脱,他们得不到幸福。

个人悲剧的产生与时代的悲剧和个人性格的矛盾密不可分。每个人都无法完全逃脱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小说中反映的人物悲剧具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性。

小说反复说“我做错了什么?”我是一个安静的老人!我为什么要接受这种惩罚?文轩最后用无声的哭泣要求公平。他在哪里可以找到公平?他无法喊出他的悲伤和愤怒,

他必须安静地死去。"小说最后这样描述宣的死."最后死的时候眼睛半睁着,翻着白眼,张着嘴,好像还在向某个人要求公平。这种描写增加了人物的悲剧色彩。在描述文轩这个人物的时候,

他用无数个梦来衬托自己无助矛盾的心理,还有反复的自言自语,甚至是自己害怕的声音,把“文轩”这个人物形象地呈现在我面前。带着一种模糊的欲望,他想找一个地方让他忘记一切,或者干脆毁灭自己。

痛苦的担子太重了,他的肩头挑不起。他受不了零碎的宰割和没有终止的煎熬。他宁愿来一个痛痛快快的了结。 “ 文宣” 最终的绝望来自于对生命苦难的无法承受,从精神到肉体都渴望摆脱。

家庭是永远的港湾,可惜风雨飘摇的世界里,一个小小的港湾同样不能躲避风浪的侵袭。这就是我对于巴金老人的长篇小说《寒夜》 的理解。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453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