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2500字

这是海德格尔于1930/1931年冬季学期在弗赖堡举办的一堂两小时的讲座课。这个讲座有他自己留下的完整手稿,一共48页,里面夹了一些小笔记,作为对一些问题的补充,或者是对上次讲座的复述。

海德格尔生前亲自委托主编i.Grland,于1980年正式出版,作为《海德格尔全集》第二部分《1923-1944年讲演录》之一。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编辑加上的。

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海德格尔在讲座中提到的问题。海德格尔在文中不同位置所写的标题只有“精神现象学”、“I .感性确定性或这个意见的总和”,然后标题与黑格尔原文相同,直到“b .自我意识。

.自身确定性的真理”。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前言;第一部分:意识;第二部分:自我意识。全文根据授课需要组织成13个板块。各节内容基本对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相关章节;各节之间有密切的逻辑联系,

自然,一个问题导致另一个问题。

在长达一学期的讲座中,海德格尔只涉及了《精神现象学》的前言与引言、意识与自我意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认为,

因为海德格尔在这里把黑格尔看作是0755年到79000年康德哲学立场的发展和克服,也就是非常重视黑格尔如何从意识——哲学的整体视角克服康德在哲学根本问题上的不彻底性。

因此,黑格尔对哲学的基本态度(“序言”和“导言”)和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前两章受到重视,而黑格尔本人非常重视的实践哲学(尤其是“理性”和“精神”)的后两章则被搁置一旁。换句话说,

海德格尔考虑哲学的基本问题,实践哲学不在他的视野之内。

由于本书篇幅较大,下面我们只对海德格尔“序言”(第1-5节)的几个要点进行评论,这些要点涉及到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评价,也反映了他们思想中的一些相似之处。

现象学与逻辑学黑格尔最早在《纯粹理性批判》年写了一篇导言,利用康德关于先理解自身再理解的观点,试图解释意识是如何从经验出发,经过自身不现实的形式,最终到达科学,即真正哲学的起点的。

这是对康德《精神现象学》的回应。后来,他改变了写作的初衷,以精神在历史上的形态和发展为题写了这本书。在最终完成的序言中,他阐述了自己关于哲学变革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他的“序言”和“引言”不一致,常常引起人们的误解。

海德格尔注意到了黑格尔的这种不一致。他在开篇就详细阐述了自己对《纯粹理性批判》的标题和副标题作为体系第一部分的理解,并阐述了现象学与逻辑学的关系。

他认为黑格尔1807年的体系分为现象学体系和百科全书体系两部分,相当于传统的形而上学,包括逻辑学和真正的逻辑。这实际上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体系,即一般形而上学3354的本体论。

专门形而上学——心理学,宇宙学,神学,只不过黑格尔把心理学变成了精神哲学,宇宙学变成了自然哲学,神学变成了逻辑学,逻辑学变成了关于本体论和神学的理论。

但黑格尔后来改变了他所规划的现象学体系的立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海德格尔认为这和黑格尔的追求有关。他早期奉行“一切哲学”,即哲学作为一种“体系”。

所以当“哲学”被构想为一个绝对知识的体系时,它必须以一个绝对的事物为出发点,而只有逻辑符合这一要求。于是他最终放弃了自己所规划的现象学体系,现象学必须为逻辑让路。

我们认为,这反映了海德格尔的解释与黑格尔一般研究的区别。现代黑格尔的研究强调早期黑格尔重视“实践哲学的优先性”,指出黑格尔的哲学出发点源于他对实践哲学的偏爱,他的初衷是完成康德在实践哲学领域的革命。

1800年后才转向理论哲学。但是海德格尔重点在强调黑格尔对哲学整体问题的重视,对“绝对”问题的关心,认为他清楚哲学的根本目标,没有为哲学的某个“部分”问题所迷惑。

哲学作为绝对知识由此,海德格尔阐发了黑格尔对哲学的理解。在他看来,黑格尔追求的哲学是作为“科学”的哲学,也就是“科学的体系”。这种体系不是各门学科的集合,而是“最高和真正知识的全部”,

这种知识既不是逻辑也不是科学哲学,而是与费希特“知识学”意义类似的关于“科学”的理论,这才是哲学,即作为绝对知识的自我展开。这里海德格尔特别强调哲学作为绝对知识,只与自己相关,

它一定要超越有限性的知识,而且不应该只是为诸科学或有限性知识提供一种合法性论证。他认为以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其贡献就在于把哲学与追求绝对知识联系起来,思考与“存在”相关的问题。

在此海德格尔批评了当时的流行趋势,即把哲学当作诸科学的基础,要求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形式。这里隐含着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哲学传统的批评,更是对胡塞尔追求哲学应有一种严格科学形式的指责,

认为他们追求的这种哲学,即作为“方法论”或“科学的基础”,只具有“从属性”的意义。

对存在的提问才是真正内在的哲学问题海德格尔在讲课中重复了他的一个基本观点,由巴门尼德到黑格尔哲学的最内在和真正的哲学问题就是对存在的提问。

但是这一提问在自古希腊以来的传统中一直是从“在者”的立场出发的,而且一直在与逻辑、思想、理性的关联中加以回答,黑格尔使其达到最完备的形态,“在者作为在其真正和完全的现实性中的现实东西,就是理念、概念。

但是概念是时间的力量,也就是说,纯粹概念消除了时间。换句话说,只有当时间被消失了,存在问题才到来,才在它真正的理解中”。所以不是存在的方式,而是存在的真正内容,才是哲学应该关注的东西,

在者与逻辑(os)的关系,即存在论的问题,应该被重新提出。这里海德格尔捎带批评了新康德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它们把一切概念的东西和实质问题都贬低为纯技术和模式之类,

他明确表示自己从未想过要发布一个“存在主义哲学”。这里可以联想到他在1946年的所谓“人道主义通信中”对自己的哲学所持有的人道主义立场的否定。对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他认为既不能随便说他们不是哲学,

也不能说他们属于真正的哲学,毋宁说,它们被用来反对哲学,在其中出现一些不是真正哲学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当代哲学表现出空虚和混乱的趋向,与真正哲学传统相距甚远,必须把它们推到一边,

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问题出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525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