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大学生《精神现象学》读后感1200字

时至今日,在中国海德格尔的研究中,他关于“存在”、“存在”和“语言”的原创性观念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观念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有时却是模糊的。换句话说,

人们在突出他的思想突破的同时,却忽略了这种突破与历史传承的关系。最近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回归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他对基督教的来源——现象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厘清。但是,他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一直是模棱两可的。当人们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破坏性批判时,

人们往往很少注意他与黑格尔哲学的联系。在这两者之间,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中,人们看到的往往是不连续性多于连续性。

思想在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为了追溯海德格尔的“源头”,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演,试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上寻求自己的思维定位或突破的。

然后基于他在1930/1931年的讲座《黑格尔《精神现象学》(GA32)的“序言”部分,来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正如我们将看到的,

在哲学应该面对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如何开始认知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着“血缘”关系,有时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起,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近年来,随着《海德格尔全集》的出版,

海德格尔和黑格尔思想的交集开始显现: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年多次提到黑格尔;“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在1930/1931年冬季学期举行。在1938/1939年,

他试着写《黑格尔》(GA 68);1942/1943学期,他再次以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尤其是经验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为主旨。

并在小朋友圈做了这两个话题的报道;文章《林中路》收入1950年出版的《黑格尔的经验概念》、

基本上是对《精神现象学》的“序言”部分逐段解读;1959年,他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了《黑格尔与希腊》(法文),1960年首次用德文发表,可见他对这篇文章的重视。另外,

他在《德国唯心主义与当代哲学问题》的讲座中,也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黑格尔哲学。

总的来说,海德格尔在哲学史上对待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先是推崇希腊古典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把他们解读为比现实更有力量,然后在与他们的对话中加入了一些“武断”的理解。第二,

在1927年之前,他“认可”了新康德主义,尤其是1930年代前后流行的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思潮。但在30年代的系列讲座中,他明显持批判态度,认为他们回避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面对思想的“事实”,满足于哲学作为方法论和局部真理。第三,关于德国古典哲学中自费希特和黑格尔以来的传统,他认为方向是对的,但受到一定时代的限制。黑格尔试图用“辩证”的转化跳出这个怪圈,但失败了。

第四,他较早地赞美尼采,认为他攻击了旧形而上学,但后来更多地谈到尼采的缺点,认为他走上了攻击的道路,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52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