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一
家里的书很多,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每当我打开那本厚厚的书,我总是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三国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每个人物的神态特征都写得惟妙惟肖。其中,我三三三五四地喜欢关、张、赵、马、黄、五虎。关云长是一个面红耳赤,丹凤眼,卧蚕眉的将军(汉寿侯婷),出场就是用温酒杀死华雄。
将袁绍的名将颜良、文丑斩首后,众诸侯闻其名闻之胆战心惊,后来都不幸被曹操俘虏。但当他们得知老主子刘备在袁绍部时,立即过了五关,斩了六个将军,最后回到刘备身边,后来跟着刘备走遍天下。
黑脸大胡子的张飞,最出名的是在长坂坡前呐喊,一饮而尽近百万曹骏,在战斗中取其首级。虽然他是一个大老粗,但他有时会用巧妙的手段抓住蜀中著名的球员闫妍,并真诚地投降他。
说到赵云,最有名的救星是长坂坡,在曹操百万大军中四处奔波。他救出了刘备的儿子,刘备的妻子甘夫人,砍死了50多名敌军将领,砍倒了两面大旗,帮助刘备恢复了汉朝。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是不可战胜的。
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说到马超,他既忠孝又勇敢。当他听说他的父亲马腾被曹操杀死时,他非常生气。他当即率领西凉军杀了曹操,弃袍而去。之后对张鲁忠心耿耿。虽然被他怀疑,但还是和张飞拼了,最后无奈之下投降了刘备。
说起黄忠,他曾经和五虎将之首关羽打过仗。他不仅刀法如风,箭法更胜一筹。一箭射中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关羽大吃一惊,掉转马头。后来真心投奔刘备,后来诸葛亮激将他一举拿下定军山和天荡山。
打败了魏军,真是老刀不老!
《三国演义》的人物很细腻,但写作策略比它略胜一筹。官渡之战,一开始形势对曹操非常不利,人民缺粮,而袁绍的士兵却丰衣足食。虽然打了几次小败仗,但实力还在,于是和曹操打了一场消耗战。
就在曹操只有几天粮草的时候,袁绍带着三千轻骑的提议,率领攻打袁绍的粮仓——吴巢。曹操用这个计划打败了袁绍,传播了自己的名声,消灭了袁绍的两个儿子,最终统一了北方。
赤壁之战,水军总司令周瑜和诸葛亮都知道要火攻。这是因为江东名将庞统到曹军时故意献上了一系列招数,诸葛亮预言晚上会有东南风,可以一举攻破曹骏,但必须有一人投降。这是因为老将黄盖肯吃苦,真正赢得了曹操的信任。
曹骏兵败赤壁,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诸葛亮北伐,军事重地——街亭失守。诸葛亮听说西北角的魏军被杀,大吃一惊。诸葛亮立刻放下城内的旗帜,打开门,在楼上弹琴。司马懿来了吓了一跳,很快就退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划。
《三国演义》在每一场战役中,各种谋略都用尽了,勇敢的武将和能言善辩的辩手涌现出来,一起奋勇作战,把每个人物形象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国演义》如果去掉策略,剩下的只是打打杀杀。如果去掉人物的表情和文字,剩下的就更没意思了,可以想想他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分量。
我从这里还学会了许多写人的方法,我们平时的写作中只用一些平淡的话语,而忽略了另一个写作要素——神情,在三国演义中往往只要用一个人的某一个神情就能决定一个人的性格,
而且让我们学会了描写人物要有典型性。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描写人物上,比如说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作者把诸葛亮描写得神乎其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史料记载中,
诸葛亮并不象《三国演义》 中那么厉害。
我一时之内还无法将三国演义讲完,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你还是来看看《三国演义》 吧!
大学生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篇二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翻开这本书—— 《三国演义》 ,里面栩栩如生的各个人物又活生生的出现在我面前——曹操的阴险狡诈却又有勇有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坚贞不离,
诸葛亮的机智勇敢……他们都曾经手握大权,都为了国家而战,可我们也不难看出,里面的每个人物也都有精神上的区别。 《三国演义》 描写了从东汉未年到西晋初年近一百多年的历史。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的斗争,通过了各类矛盾的书写,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作品刻画了近两百多个英雄人物的形象,每个人都是栩栩如生。其中,
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也是作者在小说中思想倾向的体现。曹操则是一位奸雄,他雄才大略、非常爱惜贤才,又残暴奸诈。他曾经说过:“宁肯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更加体现了曹操的奸诈。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一生着作多多,
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 《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粉妆楼》 等。当然,
这部着作《三国演义》 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虽然创造了如此多的着作,但是那时终究是封建社会,正史不为他写经作传,
只有在一位明代无名氏编着的不可靠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 中写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
竟不知其所终。”
正所谓“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刘备当年也只是一个小官,可他靠的是爱民之心是仁义之心。就从这一点便可看出刘备强。而曹操呢,只是一味的欺压百姓,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每一个人,
让人见了他就觉得害怕,于是衷心便也一去不复返了。可曹操并不也全是缺点,从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发现最终还是曹操赢得了胜利,这又是为什么?答案就是——正是奸诈,帮助了他夺得权位。
因为他曾在几年的奋战中攻下过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许多的人都信他,这就为今后的魏国打下了创建的基础,之后,他又用计谋操控了当时的皇帝,这更有助于他与其他两国对抗,后来,
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 ,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获得了许多勇士,形成猛将如云的气势。
再说说那大家都认为非常聪明的诸葛亮。大家都认为他有勇有谋,为了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我认为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明智的。例如,蜀吴联合火烧赤壁的时候,曹操败走华容道。诸葛亮知道关羽欠了曹操一个人情,
但却把关羽放在最后一关。以我来看,诸葛亮可以让关羽在第一关,由关羽把曹操放走,再由赵云等歼灭曹操的残兵败将,这样连关羽欠的人情,和曹操都解决了,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也许诸葛亮当时真有什么客观因素吧。
在这本《三国演义》 中让我最敬佩的是曹操。可能别人对曹操有一些误解,曹操是一个奸雄,他有勇有谋。有官渡之战的大获全胜,也有赤壁之战的失败经验。在我的眼中,曹操不再是大众所唾弃的那个白脸,
他是一个英雄。没了曹操,刘备便失去了光彩;没了曹操,谁来贯穿整部《三国演义》 ?
《三国演义》 ,一部丰富而深刻的巨作,仅凭我的三言两语又怎能细说?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事已俱付尘灰,只剩那“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古鼓角铮鸣”的淡淡哀伤。
但心中永远的经典—— 《三国演义》 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而《三国演义》 更是一盏灯,
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灯,它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更照亮了我的人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48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