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_中庸的读后感800字
经典《中庸》也源自《礼记》,据说是子思所著。经程氏兄弟推荐,朱熹以《中庸论集》名扬天下,“续其千载不传之遗志”。
《评论集》的开篇是程子对书名的解释:“中者不易称中,中者者不易称中庸。中者为天下正道,庸者为庸人。”世界定理。”有明确的原则来理解平庸的人是很少见的。因此,朱自祥称之为“庸、平凡”。普通的意思似乎可以与英语的general互换,可以解释为普遍的或普遍的。 《康熙字典》中,雍对“和”有解释,与章中“坚中守正,妥协以和”相一致。我个人认为,圣人不一定只用一个词的一端。中庸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公正、和谐的普遍原则。这与成子定理的意义差异类似。
中庸之道是儒家所倡导的一套提高人们内在道德品质,使社会达到太平和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庸之道是中国一千多年来的处事哲学,但到了现代似乎出现了偏差。这可能与用词习惯有关。当代“庸”字的主要含义之一是源于平凡而略带贬义的平庸。因此,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节制归结为无为,与初衷相去甚远。
中庸意味着公正和真诚,这可以从下面这句话来理解。 “如果你总是富裕而高贵,你就会表现得像一个富人;如果你总是贫穷而卑微,你就会表现得像一个贫穷而卑微的人;如果你是一个野蛮人,你就会表现得像野蛮人;如果你总是贫穷而卑微,你就会表现得像一个贫穷而卑微的人;如果你总是贫穷而卑微,你就会表现得像一个野蛮人;如果你总是贫穷而卑微,你就会表现得像一个贫穷而卑微的人。人总是处于困境中,你会在逆境中行动。”这里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恪守本分,说符合我们品德和地位的话。做适合自己品德和身份的事情,才能达到和谐的境界。 “虽有位,无德,不敢行礼乐;虽有德,无位,不敢行”仪式和音乐。”如果德不配位,或者位不配德,那就是不合适的。表演。因此,诗中有云:“人应当明智,明智地保护自己”。这个词原本并没有贬义。当你身处逆境,想要进步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随机应变,以四两斗千斤,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获。不能盲目鲁莽行事。
而如果将“中庸”理解为“无为”,这又违背了儒家思想的初衷。文章谈到“君子之道:行远必近,登高必自卑”。这告诉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并不像俚语所说的那样,“你跌倒在哪里,你就躺在哪里”。有进取心。又曰:“故政府依民,以民为身,修其身为道,修道为仁”。显然,在谈论“为”和“修”时,这两个词都是主动词,是积极向上的。引申到其他儒家经典,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善学则为官,善为官则学”。这告诉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去读书,就可以当官,有足够的精力去当官,就可以读书。 《大学》还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今无数能人修身进取的思想基础。
上述儒家思想,被前人为了有所侧重,分为几个方面或几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我们在理解中庸的时候,应该从整体上看,而不是仅仅依靠文字的片段,根据当代对这个词的理解来曲解古人的本义。 “一目了然”并不总是有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0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