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林》杂志读书心得
《译林》杂志读书心得
我订阅了好几年的《译林》是我最喜欢的刊物之一,每年6期。有时觉得很好,有时又不尽如人意,但翻译水平确实可圈可点。无意中看到了几年前的记录,不妨保留下来,随时观看。
从北京回来几年后,我立即到门前的报刊亭买了《译林》、《读者》、《生活周刊》、《作家文摘》等我喜欢的杂志,然后跑滚动后回家。躺在床上(美其名曰:时差),读一本又一本的书,读中国学者关注的东西,了解中国发生的大事,欣赏新翻译的外国小说,充实心灵,丰富中华文化。满足的感觉就像沐浴的甘露一样甘甜。我读过贝弗利巴顿的两本小说《午夜谋杀案》(美国)和当年获得国家图书奖的查尔斯麦克莱恩的《天黑前回家》(英国),还有几本关于日本、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和韩国短篇小说。
一期《译林》介绍了一位中国女作家的几部小说,引起了我的注意。她是金发碧眼的Lisa See,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她住在洛杉矶,1955 年出生于巴黎。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匡丽莎从小就喜欢去唐人街祖父母开的古董店玩。在她的印象中,母亲的房子杂乱无章,但祖父母在唐人街的房子让她找到了生活的中心,让她感受到了自己中国人的一面。 “因为这很有趣。浪漫,真实。”她受到曾祖父在美国生活的启发,连续写了七部小说《金山之上》、《花网》、《龙骨》等。
令人感动的是,只有八分之一血统、无法认定自己是华人的邝丽莎,却一直坚持自己的华人身份,痴迷中华文化,研究华人移民美国的历史,愿意成为两种文化之一。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使者。她说:“我的美国一面让我为华语社会的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窗口。我的中国一面让我明白我可以写出真正的中国文化,而不需要把它写出来。”看起来很奇怪。”
我接触过好几位海外华人,并有过交往。生活在异国他乡,几乎每个人都能写出内容丰富的传记。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正在慢慢被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他们的后代(ABC)有的已经完全西化了,有的则是一半西方一半中国人。即使他们会说中文,但大多数人不会读或写。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尤其是父母忙于养家糊口的时候。当他们意识到中文的重要性时,孩子就已经长大了。谁能想到今天的中国会成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的影响力以及中国文化在不同地区的接受度在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我最近认识了一个非常可爱又漂亮的ABC女孩。虽然她只有16岁,但中文说得相当流利。她认真地对我说:“我的丈夫将来一定是中国人!”我笑着问:“为什么?我就不能有一个白人丈夫吗?”她坚定地说:“嗯,不,我要让我的血统变得非常纯正,成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听了她的话,我不禁开心地笑了,她小小年纪就去过欧洲、北美很多地方,但她对中国有着独特的热爱,她的想法代表了她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喜爱。
对于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来说,血缘并不是最重要的。关注你血液的那一部分,在其中寻找乐趣,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就是我们生活的目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