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名诗《静夜思》读后感
李白被誉为“诗圣”、“诗仙”,他的诗作广为流传。其中《平安夜的思念》最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这首诗最流行的版本是:
“月光洒在床前,
疑似地面结霜。
抬头看明月,
低下头,想念故乡。
这首诗在日语中是这样记载的:
“看着床前的月光,
疑似地面结霜。
抬头看山,看月亮,
低下头,想念故乡。
被认为是唐朝版本,但现在流行的是清朝版本[1]。经过多人研究[2, 3],得出的结论是,目前流行的版本是明代版本,而上面的第二种写法是宋代版本。下面,笔者记录第三个版本:
静夜思--匿名模仿
床上灯火通明,
疑似地面结霜;
伸头看明月,
我流下了眼泪,思念妈妈。
三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以粗体标记。第一个版本的缺点是:
1)第一句和第二句有矛盾,“床前月光明亮。”既然作者心里已经知道“床前”是“月亮”投射的“光”,又怎么会觉得“疑似地上有霜”呢?语义表达不合逻辑。第二个版本改为“望床前月光”,可以缓解这一逻辑语言问题(仍有“先见‘月光’,仍疑‘地霜’”),但却带来了新的意义。语言问题:为什么要在床前看《看月光》?强调“床前”是没有意义的;合理的写法应该是“窗前”。可见,用“看”字代替“明”字,显得过于牵强。第三版则不存在上述问题。 “床前白”,因地面朦胧刺眼,产生疑问:“疑为地上结霜”。用了一个“皇皇”二字,有点土气。还不如“床是白的”或者“床是白的”。但两者都不与“霜”这个词押韵。所以依然是“睡前白”,神清气爽。
2)第三句中使用“抬头看明月”是不合理的。初二更的月光不能照到室内的地面上。到了三更以后,月光才能照到窗前的地面上。这时,即使抬起头,从床上也很难看到“明月”。只有伸长脖子,甚至稍微站起来,歪着头,才能看到窗外的月亮。所以,第三个版本是最现实的,《望明月》。 “抬起头”绝对不是“稍微站起来、歪着头”。
3)最后一句“躬身思乡”。 “抬头”之后,就不会再有“低头”,这与床上看“明月”不相符。躺在床上,我怎么能再低下头呢?于是我站在地上,看着“明月”,然后“低下头”冥想。 “家乡”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远不如“我的母亲”具体。如果你身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你首先想念的是你的亲人、父母、妻子和孩子,而不是你空荡荡的“故乡”。所以,第三个版本的《哭着想妈妈》是最现实的;因为孤独而哭泣,因为思念远方的母亲。
对比这三个版本,笔者认为第二个版本改动最差。第三句“仰望山月”,将“明月”二字改为“山月”,引入“山”字。全诗没有任何联系;而且,“山”不能唤起“孤独、悲伤”和“思念家人”。可见,第二版是后人修订的文本;一些才华横溢的文人认为第一版存在上述缺陷,于是私下自以为是地进行了修改。
现在来看,第一个版本可能就是李白的原作,没有任何改动。由于李白的诗常常是“随手写的”,尤其是饮酒过多,思想不严谨,所以第一版中的毛病就会出现在他写的诗中。由于自己的过分狂妄和众人的崇拜和迷信,李白事先没有深思熟虑,即使发现了错误,也不会在酒后临时纠正自己写的诗。 《静夜思》是李白的雄辩之作。你不要盲目迷信,不敢怀疑他写的诗有瑕疵。
参考
[1]汕头老生BLOG:谈李白《夜静思》,新浪博客,文学/文化,2009-1-30
[2]主编:敬业司:百度百科,1997。
[3]孙洪亮:李白《静夜思》考证——并与张益民、王彩琴老师讨论,中国文学网学术辩论,2011-11-25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2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