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照护》读后感

《关爱》一书是李轩老师推荐的。几天后,一个周末,我在附近的纯真年代书吧闲逛时,偶然发现它,还被塑料包裹着,就借了它。我靠着乘坐地铁和周末空闲时间,用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读着读着,我觉得很多地方触动了我,我想写点什么。我一直认为医生和法官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似的。比如,他们的职业素养都很强,每天都要和人打交道。当一个人出现身体或精神问题时,他需要找医生;当人与人之间出现问题(争议)时,他通常会去找法官。当然,法院针对的只是法律关系,而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但这已经够法官应付不了的了,而如今的医生也是在高负荷下工作。基于以上,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有很强的沉浸感。

作者凯博文教授(中文名)是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医学人类学教授、精神病学家。作者及其妻子凯博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夫妇在中国留学多年。何凯博一也精通中文,对中国文化艺术非常感兴趣。凯博文将中国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引入到医学领域。他所提倡的照顾不仅仅指身体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对被照顾者精神和情感上的关注和保护。通过照顾者的全身心投入、体贴的倾听、及时的回应,实现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的相互救赎。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治疗生物医学意义上的“疾病”,更要通过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心理护理、关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对患者的“治愈”。

1、从对疾病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正如本书译者姚浩所言:大型医疗机构的出现,让医生变成了医疗服务市场上受雇或绑定到某些大型医疗机构的员工。他们失去了自主权和行动能力,成为了医生。作为一名“劳动者”,我们每天需要处理各种文件、各种指标、各种考核、各种命令,但我们却不再有大量的时间去陪伴、倾听患者,因为这些陪伴、倾听的时间就是不够。它被视为医生绩效考核的内容。您花在每位患者身上的时间越多,您能看到的患者总数就越少,而我们的医疗保健系统关心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不知道凯博文教授倡导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能落实到什么程度。随着医疗技术理念的广泛普及,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主张当然有其现实意义。其实,不仅在医疗行业如此,在各行各业也是如此。个人面对整个行业体系有多少主动权?对于法官而言,除了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复杂的法律体系外,还需要在法庭内外进行查明每个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适用等技术工作。此外,我们还面临着立案数、结案数、审理天数、转驳率、申诉率、申诉维持率、申诉数等数十项考核指标。申诉转移天数等,每个月都有排名。天天都有报道,大家都被异化成了“数字主义”综合量化的工具。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在哪里?

当然,大家都有抱怨,问题是如何找到解决办法。正如译者所说,如果我们把所有问题都提升到宏观层面,认为这一切都是历史和时代造成的,就很容易陷入现代的犬儒主义,每个人都会成为一个对待他人的老练的利己主义者,甚至对我们自己、对国家、对社会更加不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我能做什么?哪怕只是萤火虫般的一点点光芒,也可能就是存在的伟大意义。记得电视节目里一位学长曾经说过,“努力认真地活着”。当时我很感动。一个人如果努力扮演好生活赋予他/她的各种角色,他/她就能成为一名好员工、好丈夫/妻子、好儿子/女儿,甚至是一个好陌生人都值得尊重。当我们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时,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比如在法庭上或者法庭上听他说的话,耐心地向他解释某一条法律,是有规定的。你应该花一些时间和他就这个案子进行沟通。即使判决结果相同,他对法治的感受也可能大不相同。

2. 两级护理。本书作者所倡导的关爱是基于人性的整体特征,超越性别、文化、家庭等特殊领域,而是着眼于所有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对我来说,我缺少的恰恰是照顾家人和身边人的责任。正如作者所说,我也是自私、冷漠的。我很少主动去关心孩子、丈夫、父母的情感需求和变化。每天都沉浸在工作压力中,自怜自艾,精神抖擞。我紧张却又无法逃避。有时我觉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我想知道我是不是生病了,或者是精神有问题?但我能做什么呢?我可以不做我的工作吗?我可以不办案子吗?我觉得它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不断地被鞭打,无法停止。如果真的是陀螺就好了。毕竟没有心思,烦不烦也无所谓。

或许人到中年之后,要学会放飞自我,不要太苛求。例如,扮演上述各种角色有时会非常困难。你已经很努力了,但你还是不够好。尤其是当你和别人比较时,你很容易陷入焦虑,患上更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个时候你就得放飞自我,采取顺其自然的老庄心态。凡事不要要求太高。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只能是螺丝钉。做人做事尽力而为,听天由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人生智慧。

3.关于死亡和尊严的问题。作者的妻子凯博伊曾经就是这样一位知性、优雅、体贴、受人喜爱的知性女性。然而,患上阿兹海默症后,她性情大变,失去了视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客观上,她成了家庭的沉重负担。看到这种负担令人心碎。我不禁想知道,如果有一天她苏醒过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如此暴躁、粗鲁、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她会作何感想。她宁愿选择安乐死吗?作为一个丈夫,十年来,作者尽心尽力地照顾生病的妻子。这固然是了不起,但是他的妻子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延长她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他有为自己的妻子考虑过吗?老丹说,如果有一天他成为这样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会让我帮助他实现安乐死。我只能回答他:不要强迫我做任何违法、违纪的事情。但如果是我,我可能会选择保留自己的尊严。我们的法律是否可以允许一个人在他或她有意识的情况下提前安排他或她的临终生活,例如,同意如果他或她失去认知能力、自理能力或其他无行为能力对于民事行为,个人能否选择有尊严的告别?第—— 号法律安乐死。当然,还有很多操作问题需要细化。

摘自书中:我学会了做一个细心的倾听者和敏锐的观察者,去发现人们为理解这个喧闹的世界和混乱的自我所做的努力。我对人们如何生活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事物的具体意义非常感兴趣。这种兴趣使我从一个过于关心自己的天真少年变成了一个对人类状况深感好奇的人。有一定见解、关心人情的学生。当人们说话时,我会专心倾听,我发现我不仅要学会听别人说的话,还要学会听他们说话的语气和重点。

我的评论:看来作者年轻时一直在无意识地把自己训练成一名精神科医生,这为他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奠定了基础。这段话还告诉我们如何倾听以及如何关注他人。这也是最缺乏的。如果我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容易出问题。

书中摘录:其实,护理的起源不仅仅是简单的诊断和治疗。关爱意味着平等分担生活中的痛苦和磨难,意味着共同见证治疗中的得与失。正是这些经历勾勒出了“痛苦”和“医学”的轮廓。

我的看法:关怀的核心应该是平等和诚实。人类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物种。有时他们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换取别人的尊重。对于古代人来说尤其如此。现代人虽然变得聪明了,但很多纠纷其实都是因为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

摘自书中:我当然知道,与患者保持一定的职业距离,对于医生来说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临床工作是很辛苦的,如果你想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你必须保持高水平的专业精神。识字,那么保持一定的距离是有效的。但这种距离也意味着疏离和客体化,这既没有必要,也不是好事。虽然我在成为一名真正优秀医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但一路上我都在抵制社会化经历的破坏力。最终,我决定不再挣扎,而是接受自己的本性,远离官僚主义的冷漠,拒绝专业主义的犬儒主义,对一切自私说“不”,因为我真的不想看到自己的作为一名医生的实际需求被掩盖了。患者的实际需求。

我的点评:也许这是少数杰出人士的想法,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企及的。法官职业也存在类似问题。随着法律技术的增长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他们对当事人的情绪越来越漠不关心。但我觉得法官毕竟和医生不一样。医生更多的是为了治愈,法官更多的是为了实现法律秩序,这意味着少一些感性因素的介入,多一些依靠理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345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