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凡四训》有感
《了凡四训》,又称《明自立》,是我国明代教师袁了凡所著。他将自己的经历与毕生的学识和修养结合起来,教导子孙明白命运的真相,明确辨别善恶的标准,纠正错误。基于行善、积德、谦虚的各种效果的方法和家训。
可以说,《弟子规》是一本警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做人的书。而《了凡四戒》则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一)
廖凡老师,原名黄,字坤一,江南吴江人。
自幼丧父,他遵照母亲的遗愿,放弃科举做官,转而学医。第一,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第二,可以济世救人,第三,无法完成父亲的愿望。
我在慈云寺偶然遇见了孔先生。他的命理理论无论大小,都非常有效和准确。
某年进士,补某年初生空缺,某年充贡,又某年选为四川县令。任职三年半,辞官返乡。 8月14日去世,享年53岁。儿子。这是孔老师算出的袁老师的命理数字。
一次次的感悟,让袁老师相信,富贵在天,生死有命。从此,他变得心灰意冷,对生活漠不关心。
真是“一切皆有缘,无事由你”
(二)
在西峡山再次遇见云谷禅师。
我看到范静坐三天,没有杂念,没有杂念。却亭曰:“乃孔子老人所算,荣辱生死皆已定,妄想无用!”
云谷道:“只有普通人,才会被阴阳命运所控制,有一定的命运。极善之人的命运无法约束他,极恶之人的命运也无法约束他。”
云谷曰:“命自造,相由心生,祸福无道,唯人呼唤。”
云谷禅师在心中解说因果。有因必有果。要改变结果,就必须改变原因。这就是知命运、改变命运的真理。
(三)
廖凡恍然大悟,立刻明白了教训。他向佛前表示忏悔自己过去的过错,先求录取,并发愿要做三千善事,报答天地祖先的恩德。
云谷还指出,每天所做的善事应该记在功德榜上。如有错误,功过必须抵消。
从此,袁老师整天行事小心翼翼。即使你在黑屋子里,你也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以免得罪神。
于是,孔先生的预言开始一一落空。
继续修身养性,冷静反思。比如,你做好事了,但做的不彻底;你救人了,但心里有疑虑;你个人做好事,却不敢说;或者你平时表现得很有道德,但心里有疑虑。酒后放荡,功德就白费了!
于是,他用了十年的时间,行了三千件善事,才回到家乡,在佛寺兑现了自己的誓愿。
(四)
他又许愿要一个儿子,并许诺行三千善事,以赎今生的过错。仅仅一年,他就生下了一个儿子。
每当你做了一件好事,就把它记在本子上。每当你的妻子做了一件好事,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圆圈。赠送物品救济穷人、帮助有需要的人、释放动物……
两年时间,圆满完成了三千件善事。他立即在佛堂还愿,又许愿成为进士,许愿万善事。
至此,我清楚地知道:“凡说人生祸福由天定的,必定是凡夫。若说祸福由心定,那么有德行,能够安居乐业的人,一定是凡夫俗子。”一定是圣贤和英雄。”
(五)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弥补。
首先,知道羞耻会带来勇气。
一个人要想获得福报、避免灾难,无论怎样做,都可以做好事。只要他努力改正错误,他自然就会做好事。
第二,敬畏。
天地鬼神是无法欺骗的。即使你生活在黑暗的房间里,你也无法隐藏由善念和恶念引起的念头。 “意念”就像“电波”,鬼神就像看不见的导体。也就是说,鬼神无处不在,人们必须有敬畏之心。
第三,勇气和决心。
当机立断,凡是竹刺肉之类的小错误,要迅速拔除。如果犯了严重的错误,就如同毒蛇咬手指一样。迅速切断它,不要犹豫或等待。
改正自己的错误,可以从工作的角度去改变,从理智的角度去改变,从内心的角度去改变。
如果过失是从心生的,我们也应该从心修。就像先把毒树的根砍掉,所有的枝叶都会脱落。
治疗心的关键是当妄念生起时就觉知它们,并抑制它们,使其不再生起。
(六)
积德积德的房子,子孙后代都会幸福安康。
积善有真善、假善之分。利人的善是真善,利己的善是假善。
积善有正善,也有邪善。如果你只用心去侍奉世人,不去谄媚世人,只爱人、助人,这就是正善。
积善有阴德,也有阳德。行善而为人所知,就成就了阳德。做好事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善良的天一定会给你很大的福报。
积累善行受善恶论的影响。如果实际行为是好的,但结果却足以伤害他人,那就是好而不是好。如果现在的行为不好,但结果对公众有利,那就不是好而是好。
积累善行有偏见,善行要看结果;如果做好事结果是坏事,那就是偏见。如果你做了恶事而使之成为善事,那就是正义的。
积善行半善,足善行靠一心;培养豁达的心胸,真诚自然地做善事,事后不记,那么即使是小事也能取得成果,这就是善行。施与人而不忘,施恩而求报,舍钱而心痛,则如万两金,只是半好物。
(七)
孔先生的计算很准确,是在计算因果命理。云谷禅师也说得很准确,道出了因果关系,以及改变因就能改变果的秘诀。
一切都看缘分、因果!
命运已定,是因也是果,改变因就能改变果。
只有积德行善。
善与恶的区别取决于你是谁。
方向是对的,不要怕路漫漫,只要实践,一切就在路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