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学《易经》读书笔记

学《易经》读书笔记,虽然比较乱,但是内容丰富深刻,值得您收藏。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出名或富有,你必须牢记那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一张玉面”。静下心来学习吧,否则你只不过是划过天空的一朵烟花。它可能很耀眼,但它永远不会是刺破天空的太空火箭或宇宙飞船!当今世界的人们都很浮躁。他们只考虑今天如何赚钱,而不考虑明天能赚多少钱!坐下来读圣人的书,学习他们的思想。毕竟还是有人听从我的建议:认真读三经(《易经》、《道德经》、《般若心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我们的人生意义重大。

我读《易》的体会是,尊重古代圣贤,谈论圣贤的学问,阐释他们的内心思想,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讨论圣学怎么能不读圣书呢?要想学易经,就必须学好易经。起初,我想了解八卦和算命之术,但很长时间无法进入神秘的宫殿。我听了很多名师的讲座,但我却想不通。然后我猛然醒悟,追寻朔的源头。我暂时不理会占卜,静静地看《周易》。追寻古圣思想之路,寻找大道!大道通百路,你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每种方法的一些要领。大道不变,各法的游戏规则由人定。如果我们用易经的思想去做事、做事,一定是对的,一定会让你受益一生。今天我整理了我的易学笔记。虽然比较杂乱,但是内容还是蛮有见地的,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杰作,是人类文化宝库中最珍贵的文献。被后人誉为经书之首,三秘之冠。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根源,是百家争鸣的根源。历代正统学者都对它推崇备至,推崇备至,深表敬意。明朝永乐朝编纂的《永乐大典》和清朝乾隆朝编纂的《四库全书》均将《周易》列为第一卷。由此可见《易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崇高地位。相反,有人认为它只是一本占卜古书,其语言近乎巫术诬告,微不足道。尤其是在现代,甚至被列为封建迷信。

那么《周易》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为什么所有中国人都应该了解《易经》?因为《周易》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经》一样,都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元代“五经”(原称“六经”(因《乐经》缺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秦代,《易》最为流行,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源流之源。《周易》记载:“古时,天下之王包惜抬头观象。在天上,低头观察地上的规律,观察飞禽走兽的性格,适应大地万物,然后开始结八卦,以了解神的德性,模仿神的情感。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开放的《周易》,天、地、日月、山川、平原、海洋、大陆、沼泽湖泊、森林、雷霆、草原、风、水、火。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春花秋果,人生沧桑,春夏秋冬,温凉寒暑,其他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都是生生不息的循环。伏羲所画的八卦图表明,《周易》的卦爻符号体系在伏羲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确立。这也说明《易经》这本书的历史源远流长。

秦汉以后,各家学者达成共识,认为是我们的祖先伏羲首先绘制了八卦图。八卦、六十四卦的表演者是周文王父子(周文王、周公)。据记载,文王作卦辞,周公作行辞。史称“文王演夷”。孔子撰写了《易经》的《传》,弘扬了《易经》的精髓,阐述了《易经》治世的运用。因此,后人认为《易》是一本书,三圣是伏羲、文王(周董)、孔子;

《易经》是一部探讨天人关系的巨著。它是中国人文文化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开端。该书成书后,孔子在春秋时期探索并阐述了其精髓。同时,它也成为百家学术思想的源泉,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易学体系。历代对《周易》的注解不下三千篇,被誉为“三千易林”。浩瀚的易林体系,形成了仙易学。因此,如果你想研究中国文化,无论是先秦时期的儒、道、墨等思想流派,还是汉唐以后的儒、释、道等思想流派,你都会不学易经就不能学它。有很多经典似乎忘记了祖先。

或者有人问?为什么这本书叫《周易》? 《周易》中的“易”字是什么意思?古人认为“日月之谓变化”。太阳过去了,月亮就来了,月亮过去了,太阳也来了。循环交替,变化无穷,生命生生不息。 “伊”字是上面的“日”字和下面的“月”字的组合。 《易经》学术思想的内涵是阐述天地间、日月体系内的社会生活规律和万物变化。因此,《易经》的英文译名就译为“The Book of Changes”。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之间”的一切伟大道理和规律。正如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此书亦称。

一些先秦学者认为,“易”的内涵包括三层含义:

(1)简单。意思是简洁、清晰、简单。因为天地自然法则本来就是那么简单易行。

(2)改变。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以及社会和人类事务,无时无刻不在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中,并且永无止境。但这种变化有其规律,并不是随机的变化。

(3)这并不容易。世界万物、自然、社会事务,任何时候、任何时候都在发生着复杂的、因果的变化。但改变的是它的现象,能改变的功能永远不会改变。这种变化就是它的现象,而能变化的‘东西’就是永恒的。

这里所指的《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严格来说,《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易》。它们合称为“易经”。 《易经》的丰富和伟大,不仅仅在于《周易》和《传》两部著作,更重要的是在于《周易》三千部著作和庞大的《书》体系。 《易经》是在《易经》及其派生的体系的滋养下生根发芽的。有数百种思想流派。这使得《易经》犹如甘泉,永不干涸,又如取之不竭的宝藏;又如无边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千百年来,其思想内涵已深深植入炎黄子孙心中,成为我们炎黄子孙永远无法抹去的文化基因。

“象数”和“意礼”构成了“意”的两个核心。它们一阴一阳,一体一用,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象数是伊犁之本,伊犁之源。没有象数,就没有所谓的伊犁。反过来,《意理》揭示和呈现了象数的内涵和本质;伊犁之所以比传统文化中的任何理论都更具无限魅力,就在于它闪耀着象数的光芒。 《易经》的象数系统(八卦、六十四卦、干枝符号系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其广泛的渗透性和精彩的运用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古往今来,无论是哲学思想、天文气象,还是环境、地理、社会、人文……都与象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易传》记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为九,地为十。”天数为五,地数为五,五数相和。天数为五,地数为三十。天地之数为五十五。这就是为什么鬼魂的行为就像被转化了一样。 ’又记载:‘做事策略二百一十者有六者。坤之计,一百四十有四。如今,每三百人就有六十人。两篇之策,共一千五百二十,应视为万物之数。 ‘《易经》大处展示了宏观世界的运行规律,小处则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秘密,也就是说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生物的、物理的还是化学的。它们都与易经大道有关。

有人说《周易》是一本无字天书。这根本不是真的。说到点子上了。正如郭沫若老师所说:《易经》是一座神秘的宫殿。它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它是用神秘的砖块——“八卦”砌成的。古代的包西施(伏西施),上下观察,了解天地,观察飞禽走兽,适应大地,什么近,什么远……总结了天的根本规律。大地、宇宙、万物——阴阳规则(——阴,——阳)不断地进行阴的第三种力量——阳——(一阴一阴称为道)的重叠交易,成为8,得八卦。为什么是立方体?我想这正如《易经》所说:“易经是一本书,博大精深,有天之道,有人之道,有地之道。”三才合一,二才合一……‘天道分阴阴,昼夜;人道有阴阳、男女;地道有阴阳、陆海之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八卦依次重叠,得到六十四卦。 《周易》中的这个卦爻符号系统,也是象数系统。经典中只能有八卦。如果是七、九,都是不允许的,也不符合宇宙的客观规律。相互重叠的双卦的数量最多只能是六十四。如果有六十三卦,或者六十五或者其他任何数字都是错误的,因为这里只有六十四卦符合天道《周易》的数字规则; 《周易》中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行,每一卦的每一行都是唯一的,甚至每一行的位置都是确定的,无法改变。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套八卦六十四卦符号体系揭示了宇宙的秘密,也代表了宇宙的伟大法则。也可以说,《周易》这本书可以是无字的;但又不能没有卦爻符号系统。卦爻符号系统是《易经》的基础。至于《周易》中的卦象,则是文王、周公等后世圣人对卦象系统的书面解释。后来,孔子知道自己的命运后,发现了《易经》。这就像发现了宝藏。他对《易经》的痴迷和求知已达到魏卞三绝学的程度,并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易经》《十翼》终于揭开了一些秘密。无字天书。

《周易》记载了孔子关于《周易》的学术思想。例如,《易经》记载:“天为上,地为卑,宇宙定”。卑与高,地位相同,贵与贱。动静不变,刚柔破碎。相似的东西聚集在一起,事物分成不同的群体,好的和坏的事情就会出现。它在天上成象,在地上成形,变化可见。 ……故刚柔相摩,八卦相摇,以雷鼓之,以风雨润之。日月运转,一冷一热。千刀变成男人,坤刀变成女人。 ……干知大始,坤创事……干知易,坤以简使事成。易则易知,简则易为……圣人设卦以察现象,以言定吉凶……一阴一阳谓之道。义与天地相合,故能掌握天地之道……符义,圣人之所以学深,是因为学的次数多。其深,故能达世人之志;其深,故能达天下之志;人少,所以能完成天下事;人少,所以能完成天下事。它是神,所以可以很快完成,没有任何麻烦……天地定位,山河通风,雷风稀薄,水火不相接触,八卦相相冲突……圣人立象以成其意,立卦以全惑……故法象无大于天地;没有比四个季节更大的灵活性了;郡(悬)象征日月之光;没有什么比财富更崇高的了;备用之物,立器以利天下,莫大于圣人……八卦排列,象在其间……干、简、坤、舜、真、动、巽、进、坎、沉、离、离、艮、志、兑、说。 ……干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猪,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干为头,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礼为眼,艮为手,兑为口,等等。学习《易经》后的心得体会,也是历史上最早、最权威的《易经》注解。

研究易,应以易象为基础,返璞归真,返璞归真,直达“易”的本源——“象”。 “易经源于象,无象则无变,又以变复归于象”; “以道观象,以象言事”;又学易心法:‘宇宙在手,万物化在心,阴阳明了,精熟五行。禅是空性,智慧定,空寂,无为,天人合一,感而知之。他的学术思想和易学思想可以说直接继承自羲皇和孔子。灵活运用伏羲发明的卦爻符号、干枝符号以及孔子《易传》的学术思想。与现代高科技信息时代相适应的,应该是划时代的、全新的易学应用。我们要努力理解和确定一些术语的定义,比如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演进过程的积累”。 《易经》的定义:“易经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讲的是宇宙的客观规律”等等。

我认为:中国文化由三部分组成。它们是: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组成的八卦符号。汉字方块字-汉字。它由与汉字分离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其中一根是干支的字面符号。一是象征文字(八卦、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一是文字(汉字),一是文字符号(干支系统)。它们不仅是信息的载体,蕴藏着无限的信息,同时也是沟通信息的工具。

第一个是八卦符号文字。如:它们是一种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八卦和六十四卦所蕴含的信息量是无穷无尽的。例如:(干卦)为天、为头、为西北、为京城、为王、为父、为钱、为圆、为玉、为尊……等等; (为坤卦)为地,为地。母亲意味着腹部、意味着文学、意味着西南、意味着乡村、意味着群众、意味着车子……等等。这些只是八卦的符号,还有六十四卦的符号,那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二、象形方块字——汉字。汉字由于是象形文字,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包括它的读音、形体结构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说,汉字的音、形、义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三是与汉字分离的干支文字符号。如:A、B、C、D;子、丑、寅、卯。这些主干文字符号所蕴含的信息量也是无穷无尽的。例如,甲木代表高大的树木、人体的勇气、急躁的脾气……;乙木代表草藤,人体的肝脏,性情温和……丙火,代表太阳,人体的小肠……;丁火,代表星辰、人体心脏等。又如辛丑组茎枝可读作牛、牛奶、掘地、破山石、白石、小库、金山,我的,别说话,别说话……等等。桂味的茎枝群可以读作黑土、黑山羊、胃病、西南水、沙石、稻田、湿土、湿地、河里刚打捞上来的沙子……等等。在。

你告诉我,这样学“易”好玩吗?很有趣。这是《周易》万物的类比。每个人都可以在学习时放飞思绪。但在具体的易学指导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的规则和规定必须遵循。 “法外无法,无定法,我不拘古法,我心即法”这句十六字诗句值得我们学习。

八卦符号、干枝符号和汉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组合使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我们用通俗的语言或文字来阅读和翻译八卦符号、干枝符号或汉字的信息。 《易经》里不是有“八卦以象报”的说法吗?既然八卦通过卦象告诉我们信息,命数也通过命运的符号告诉我们信息。宇宙中的一切,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也是通过一组“图像”告诉我们的。八卦有八卦的象征,命运有干枝的象征,每一个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您可以将这个特定“符号”中包含的信息与易于理解的语言正确地结合起来。翻译一下就行了”

历史上的三个人物,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也是我们最敬佩的人。他们分别是最早绘制八卦的伏羲氏、黄帝时期制定干支历法和计时的达劳氏、以及发明汉字的仓颉氏。据说他们是中华文化的真正创始人。你不觉得你来这里只是为了学算命吗?如何解读风水?如何读卦? 《易经》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易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文化,是圣人的学问。当你来我这里学习时,你想学什么?我学到的是一套思维方法,一套优秀易学的思维方法,一套如何认识事物、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从大的角度看,《易经》可以治国利民;从个人角度来说,可以陶冶性情,规范生活,指导实践。 《易经》是内圣外王之学,是治理天下的实用艺术;阐述了天地宇宙万物运行机制的伟大知识。孔子在《周易》中说:“夷者,创事成事,取天下之道……其者也。”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周易》是创世之言。”万物,事之成就,包括天下诸理之书。”

谈论《易经》看似容易,却是一个很难谈论的话题。这是因为“易道浩瀚无边”。在讨论中,难免会片面观察、一概而论;文字没有表达意思,文字也没有切中要害。让我们用《易经》中的几段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 《易经》云:“易为书不能远,道不能远,时时变化,绕六虚空流转,上下无常。”刚与柔是相互变化的,不能成为正典,只能适应变化。”孔子说:“书不能尽其言,言不能尽其意,而不能见圣人之意。”孔子曰:“圣人立象以表义,立卦以表虚,连词以表言,化以益利,舞鼓以表神。” '

大家学习《易经》应该选择正版书籍,而且要简单易懂。我觉得这套易经图鉴非常好。它精装独特,图文丰富,注释丰富,内容通俗易懂。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这里我推荐一下,供大家参考。

《易经》的内容和思想是如此丰富。以后我们会逐步学习分享,关注文科古今,让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汲取精华,丰富我们的视野,拓展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内涵。欢迎大家讨论、分享、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共同进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79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