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

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

林安在《上班不上班》一书中采访了20位自由职业者,或店主,或花店,或摄影师,或自由作家,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斜杠青年”。工作内容不同,但形式相同,都是“自由职业”。客观地说,互联网时代为自由职业群体的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领域:谋生手段、事业途径和自我实现。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进步,但对于主动选择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来说,他们大多达到了终点,将上班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内在动力,变得更加投入追求他们的梦想。注重自我实现。从20位自由职业者的经历来看,确实如此。

既然是进阶一步,就注定不是一步就能轻易实现的。直接追求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并不意味着就能解决生存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靠专业技能和出卖时间赚钱仍然是主要的收入方式。实现专业技能既需要可行的模型,也需要时间验证,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不上班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物质基础,赚钱能力与名气程度、事业高度密切相关。极端一点就是金融放松甚至金融自由的问题。所以,第三境界的工作还是需要第一境界、第二境界作基础支撑。一旦有能力解决生存问题,理论上来说,任何人都可以选择工作而不去工作。

书中的20个人都将自己的谋生手段和自我实现合而为一,并试图将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这很正常。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和内心坚定的过程。也许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展现自由职业者的选择勇气、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同时用例子澄清许多误解。

不上班并不意味着逃避工作,而是需要更强的工作上进心;不是懒惰,而是需要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没有专业能力和可观的收入,不可能成为一名像样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很强的自律和“一万小时”的训练,就很难成为有价值的专业人士。甜品店老板迪迪早上睡到自然醒,下午接几个订单,晚上和朋友去酒吧。他过着颓废的生活,成为了别人所说的“废物”。专业辅导员马华兴发现了自己的热情后,先赚够了生活费,晋升到一定级别,然后通过了所有考试。当时机成熟的时候,他辞职了,成为一名自由顾问,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见,不上班是为了更好地将工作、生活和自我融为一体,而不是相反。

工作和不工作之间的界限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清晰。在家、旅行或在咖啡馆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也是另一种工作形式。可能不是朝九晚五或者“996”,而可能是半工半旅或者“007”。所以,不工作并不代表更容易,反而可能更困难;并不意味着更自由,但可能更忙碌;通常一个人作为一个团队甚至一个公司而生活。工作期间,即使有时候磨磨蹭蹭,工资还是会发的。然而,不工作是有代价的。如果专业技能无法实现或者实现程度低,可能会出现生存危机。花店唐川年收入过百万,却依然忙碌,每天还在梦想中工作;而葛亚坤为了走上小说创作的道路,不得不靠着自己不喜欢的“评书稿”作家的角色去“救国”。

不上班的话,你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喜欢的工作,要有优秀的专业交付能力,要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以比工作更好的身心状态生活。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过着比不上班更穷、更累、更混乱的生活,那还有什么意义呢?毕竟,上班与否,并不是因为头脑发热而冲动辞职,也不是因为害怕被人另眼相看而不敢辞职。关键是你是否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是否享受其中,你的心里是否有一片大海,你的眼睛里是否有光明。最合适的就OK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1882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