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书笔记2000字

当我打开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这本书时,我很快就被它吸引了。笔者从他接过老师的教职开始,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高深的理论。他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用他一生中总结的实践经验和自己认真的思考,用他严谨的逻辑思维告诉每一位老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师生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成长为一名睿智的老师。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我感觉就像在听一场讲座,听一位资深教师讲述教师的方向、责任、动力、专业和智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朴素而深刻的语言,恰当的小典故,让我耳目一新。当我第二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考试一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用书中的观点来审视和思考自己,不断地反思和反省。我从教十几年,一直在寻找。就像一个智者在谈论他的内心和理想。他在帮你解答你的问题,教你方法和技巧;当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就像一身盛装战士,渴望奔赴战场,体验“雪已深,旗画枯,风雨无阻”的豪情。风满鼓”。

当我读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一章时,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作为一名农民工学校的老师,不少老师抱怨学生入学率低、学习习惯差、工作压力大。我教过很多次,但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教。面对这些问题,我闭上眼睛沉思:我们是否真的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教师自身的问题?我们是否清楚地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良好教育的前提”,我们是否“在传播知识的同时,灵活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目标”?当我们老师感到无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真正感受到学生的无奈和不满呢?林崇德老师的《教育的智慧》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教师教学时要从三个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从教材的实际出发。使他们能够适应“教材”的条件;教师也应该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

细细品味林崇德老师的这句话,我觉得明智的老师首先会认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状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句经典的说法: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的东西。应该相应地发现并教授这一点。他指出:当学习者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的学习就会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清晰的了解,导致备课和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导致课效果不佳,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浪费。同时,这也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一个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他的教学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爱孩子的老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喜欢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一定是教与学有效的课堂。当我们的课堂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时,它就不再是学生痛苦的枷锁,而成为学生愉快的经历、幸福生活的场所。这就是我们所爱的。体现,这就是聪明老师的体现。

那么这样的类从何而来呢?它来自于我们老师们精心的准备、激情的课堂表演,也来自于他们的深刻反思和研究。

备课时,在备好学生的基础上,我们教师更重要的是“领会教材的精髓和各种知识内容”。因此,教师研究教材、研究知识本质、研究学科素养的意识是我们必备的武器。教师的教学视野是否高远、视野广阔,教学内容的核心内容及其承载的功能是否清晰,都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产生最终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所教授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我们的一些课堂上,老师常常因为担心上课时间问题而不会花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持续深入地理解知识背后的东西。他们通常在绘制或给出计算公式后这样做。立即进入实践应用阶段。这样,学生就成为了计算机器,而不是会思考的人。同时,我们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教学中,我们抓住教学内容的主旨,提出最关键、最有意义、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有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当一个人边工作边思考,边工作边思考时,思想就能进入个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一种有机的研究、好奇、想知道和理解的精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自我反省—— 为自己找一面“镜子”。回顾一下,你在这节课中实现了哪些目标?使用了哪些教学策略?设置了哪些教学情境?采用了哪些评价方法?哪些是成功的?还有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吗?这种反思也有助于教师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不足的学习和培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逐步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反思型教师,逐渐成为智慧型教师。

所以我给自己列了一个待办事项清单。看着那长长的待办事项清单,我震惊了。原来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啊!当我想到做一名聪明的老师时,我就有了在大海中展现英雄本色的英雄气概,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所以当别人在操场上打球的时候,我在和学生说话;当别人沉迷于电脑游戏时,我却在书海里畅游;当别人在享受音乐的时候,我却在一遍遍地看优秀的教学光盘,写着教学论文……

读林崇德老师的《教育智慧》一书,就像喝了一杯余香缭绕的香茶。我们要点亮孩子们的智慧生活,为每一个孩子点亮希望之灯,让所有的梦想不再蒙昧;我们需要用书籍的力量来点亮我们的智慧生活,点亮每一位老师的智慧之灯。点亮幸福,生活从此不一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5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