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字(1)

一个时代的功过不能仅仅从一个层面来看待,而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时,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那个时代的成功与失败。总结得失中的经验教训,不仅可以给我们反思自己的明智视角,也可以为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借鉴,给我们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帮助我们不断调整思维状态。以史寄志,以史鉴今,《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

作者以万历十五年为名,论述了万历时期的诸多方面。万历十五年虽然看似平凡的一年,但今年之后很多小细节发生了变化,引起了时代的巨大波澜。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伟大成就的创造,更在于事物之初就在酝酿的有机结合和变化。作者从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已不复存在的张居正等多个章节,写出了万历时期的各种风俗制度。

第一个是万历皇帝。 1572年,不到10岁的万历皇帝即位。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万里的学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年轻的万历皇帝恪守传统儒家思想,尊师重长。第一辅佐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得力助手。他负责监督和教导年轻皇帝万历的学业,并且对许多重要的政府决策做出最终决定。小皇帝对张居正充满敬意,称赞他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并赏赐了他一些珍贵的珠宝和贡品。真是皇帝的大恩。年轻的万历皇帝很感激这些大臣的百般支持。然而,当他成年后开始拥有独立的决策权时,他努力成为一个明智的国王,在自己的治理下创造一个辉煌的时代。这太棒了。愿望或蓝图总是适得其反。当时代的车轮走到尽头时,一些制度或者过时的东西就会成为车轮中的粒子,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到了万历时期,整个朝廷已经变成一台运转缓慢的机器。大臣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越来越多的义务强加给皇帝,皇帝就成了上层阶级赤裸裸的代理人。此时的皇帝就失去了执行权力的高度权力。比如,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大臣们和皇帝就争论了很多年。最终,万历的沉默和消极抵抗,让整个朝廷失去了努力执政的机会。因此,一个时代需要高度集中的权力和治理,或者说需要科学合理的政府机构,以及相应的法律规范来界定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顺利下达命令,维持政府的工作效率。将会有快速的发展。

其次,世上没有张居正。张居正的功过不小。一方面,在他辅政期间,整个朝廷风平浪静。虽然有些暗流涌动,但相对平静。而且张居正精明能干,做出了很多令人敬佩的政绩,实实在在地造福于官民。另一方面,在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张居正为了达到自己的个人利益或者国家的整体利益,暗中勾结近臣向万历皇帝上书。得到皇帝的允许,张居正作为宰相,就可以达到目的。自己的政治观点。这个过程,似乎已经掏空了万历皇帝的力量。张居正利用弟子、同僚作为棋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间接执政,从而欺骗了皇帝。这就是欺君之罪。张居正生前一直富贵受宠,也因为惧怕张居正的权力威严,很多抱怨的官员都保持沉默。然而,张居正去世后,酝酿已久的口头批评和书面批评在短时间内爆发了。在事实面前,万历皇帝看清了自己与张居正之间的恩怨,将怨多于恩,坚决清算了张居正的种种过错。张居正在位期间,因深得万历皇帝的信任,率领朝中重臣和国君之上,享有无限的权力和财富。但他却不能恪守儒家伦理道德,失去了规范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操守。从而让自己着火。

再次强调,第一助理要适时申请。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沈世行放弃了张居正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了更为温和的政策。他认为,作为首席部长,“他宁愿被视为和平缔造者,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治家,但他坚持调整妥协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设立公务员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事实,但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公务员。奇怪的是,以他的精明和老练,张居正竟然忽略了这样一个基本而简单的事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申时行是成功的。申时行在万历皇帝和朝廷官员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当群臣的愿望无法在皇帝面前传递时,有些怨言只能向布政大臣申时行发泄。历朝历代的论据都是阻止万历皇帝的论据,比如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数百名官员用各朝各代的例子劝说万历皇帝,但双方都不让步,导致朝廷陷落。沉时行的安抚政策为他创造了一个和平的政治环境。例如,张居正“将所有公务员置于他个人的严格监督之下,并根据个人标准升迁或降职,从而严重威胁他们的安全感”。 ”而“申时行对于参与弹劾他的官员,并没有追究,甚至还推荐了其中几位升官。”因此,申时行能够安然死去,在他退休回乡后,仍然生日时收到万历皇帝的礼物。

一个是不断成长的皇帝。当他遇到执政的强烈阻力时,他就被动地面对政务。其一是张居正,手握大权,精明能干,但最终却没有好下场。一位是沉时行,他努力营造温和的政治环境,被许多官员尊为和事佬。从他们的性格、思想、政治方针政策等方面来看,整个时代在他们身上留下的印记,以及他们留下的诸多评论,值得我们现在的人深思和学习。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2000字(2)

明朝历史上有“赋税重,民穷”之说。如果是为了说明当时官僚腐败盛行,分给无权百姓的赋税和奴役过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那就说得通了。如果你认为国家税收总额太高,人民贫困,那就与事实不同了。同期,英国的税收超过2000万两,与人口是中国三十倍的中国大致相当。 “民穷”的根源不是国家税收过多,而是法律腐败和政府无能。国家的低税率并没有让农民受益,只是鼓励大大小小的地主加大剥削和官僚加征税收。

中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其施政方针不是以支持发达经济以增加国民财富为重点,而是均衡地保护落后经济和维护王朝安全。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结构类似于“潜水艇加肉面包”——,上面是一条长条面包,又大又没什么用,这就是公务员群体;最下面也是一条长长的面包,没有有效的组织,而这就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尊重男女、尊重老幼这三个基本组织原则,没有一个涉及经济、法制和人权,也没有一个可以转化和利用。

张居正精明干练,力图改革经济;沈世行清正廉洁,力图构建和谐社会;海瑞奉行传统儒家伦理,力图保持执政思想集团的先进性;戚继光务实务实。并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而李贽试图打破儒家一元世界观的思想是高尚而又矛盾的。他们可能会被毁掉,他们的名誉可能会被毁掉,或者他们的名声可能会被毁掉。就连九五年最受尊敬的皇帝万历皇帝,本来也有复兴的愿望,但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形象却被扭转了。皇帝的家事屡屡受到大臣的干涉。眼见自己死后无法与心爱的女人并肩而眠,他已经厌倦了。在各种仪式上充当傀儡后,他终于幻灭,闲了三十多年。

帝国官僚一心想要维护传统和稳定,以至于失去了主动性,甚至做出了不公平的行为。明朝的特点是依靠意识形态作为统治手段。它的意识形态渗透到帝国的方方面面,其强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思想上提倡正直和精神追求,不关心个人利益,强调奉献和牺牲,轻视物质利益。这样一来,官员们就必须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只能用自己的精神力量来补充制度中全面性的不足。

单一思想体系造成的困境还体现在它无法承认自己有问题,因为怀疑终极价值就等于怀疑一切的基础。这样,当出现问题时,执行者首先想到的答案一定是掩盖。在这个体系下,由于终极价值在理论上是不容怀疑的,而且体系实际上漏洞百出,所以整个体系实际上已经沦为流于形式:大家都在用阳面,也就是终极价值来掩盖。上其阴。另一方面也是个人的私利。当社会日益多元化、多样化时,制度所要求的单一性和同质性已经无法实现。统一的集体开始瓦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都进入了死胡同,势必会碰壁。当现实的基础与系统严重脱节时,系统无法否定自己,只能强行将现实拉回原来的设定。然而,构成制度本身的官僚阶级已经发生了变化,其行为也发生了偏差。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制度的解体。

中央集权的君主制既没有资本主义发展的组织能力,也不愿意将私人财富扩张到难以控制的地步,成为王朝安全的负担。这种维持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和金融的做法,是中国从先进的汉唐发展到世界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

万历十五年是公元1587年,距离鸦片战争还有253年。但由于权力集中,技术无法发展,财务无法核实,军事职能又是建立在最低效率因素的基础上,所以很难事事想通。 1840年鸦片战争的情况与1587年仍然相似。

中国传统社会不能局部改造。过去,官民关系重点是尊重男女、尊老幼,是科举制度决定的。 1905年科举停止后,上级机构与下级机构更加脱节,满清王朝的灭亡更加不可避免。

民国成立后,军阀割据也是自然之势。新势力尚未出现,转型时期只能依靠私人军事力量来支撑。这种私人军事力量受到交通、通讯等条件的限制,只能在一两个省份发挥作用。省外的竞争甚至出现了混战的局面。

国民党独裁时期,为了最终制止军阀混战,建立了高层组织,但这一切都是靠城市经济来维持的。

共产党的土地革命在农村创建了一个新的基础制度。中国当前的任务是建立高层机构和下层机构之间的制度联系,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从上到下进行管理,摆脱官僚政治的垄断。

两千多年来,中国以道德取代法制,在明代达到顶峰。这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潜艇肉饼的结构也有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受亚洲大陆气候和地理的影响。

我从小读历史,常常觉得中国不如别人。为什么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几十年里一切都做得那么好,而中国却似乎做得越来越差。现在我才明白,中国文化是亚洲大陆地理的产物。欧美、日本的物质文明有其海洋国家的经验。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先进国家以商法作为高层制度与下层制度的纽带,而落后国家则以古老的农村习俗和制度作为纽带。行政依据。

传统的日本似乎深受中国儒教和佛教的影响。但由于该国地处海洋低处,外部安全,不需要中央集权,因此与中国的结构有很大不同。德川幕府末期,国内组织开始商业化。所以,表面上看似短期的突破,实际上是长期的演变,最后才出来的。

由于世界工商业技术的进步,各国必须彻底改变其社会生活方式,摆脱以前孤立的局面,以适应新的世界金融经济。这在国内外都是不可避免的。西方的民主自由是建立在“公民特权”的基础上的,这类似于日本大名政权授权臧原,所以更容易改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立足于贫困小农的经济立场,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无法简单概括。

中国今天所说的“一国两制”,看似是一种宣传工具,但荷兰的联邦制实际上是“一国两制”的体现。英国以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思想作为其司法的基础,用司法制度悄然整合社会,逐步从“一国两制”转变为一国一制。然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也并非没有危险。美国建国时以保护人权为前提,但由于联邦制的原因,容忍南方的奴隶制,最终导致内战。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推行这种国两制会有很多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过去中国以儒家思想包容汉代的钗家、道家思想、阴阳家思想,隋唐时期又包容佛教思想,都是矛盾统一的。可见,目前的情况要求,即使不可能,也是可能的。

总体来说,《万历十五年》指出,道德不是万能的,不能取代技术,尤其是法律。但它从来没有说道德可以被完全消灭,而是说道德的视野应该是深远的。任何可以首先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应该首先作为道德问题提出来。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可分割或妥协。如果道义之争长期得不到解决,双方的距离越来越大,迟早会引发战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199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