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读书笔记_鲁迅散文读书笔记1000字
与天、地、人斗;与世界上一切矛盾的点、线、面、体作斗争;与南方的雪作斗争,与北方的雪作斗争。
鲁迅老师的散文(诗)《雪》虽然不足八百字,但他出身名门望族,天生才华横溢。如果按照鲁迅一贯的阐释路线,从“面对惨淡生活”的底层挖掘出黑暗旧社会的隐喻,800字就可以挖出8000字的肥料来滋润中国人民。
“温暖国度的雨,从未化作冰冷、坚硬、灿烂的雪花。”开场第一句就充满了大师的软硬兼施的手法,血雨腥风即将来临。其实后面几段都和江南雪、北国雪没有关系。暖国应该是指广东地区,那里偶尔会下雪。偶尔会下雪。据历史气象记录,广州在20世纪20年代(1929年)和去年(20XX年)都曾出现过世纪雪。说“从来没有”雨变成雪有点夸张,但鲁迅老师所说的是夸张还是有更深的含义呢?大多是后者。
对于中国南北方的气象考察,留有五百五十万字气象日记的中国物候学奠基人竺可桢对数据更有信心。虽然现在有了搜索引擎,普通人一秒就能达到几百年前的大数据统计,但亲身经历的气候变化却无法用数字来比较。 “气候”一词不仅仅指天气。读者在分析鲁迅老师的文章时,心照不宣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江南下雪了。 “江南的雪……滋润又美丽……是极强处女的肌肤。”按理说,这样的雪景是淡淡的,透露着春天的消息。鲁迅老师不禁想象雪下冬花的芬芳引来蜜蜂。作者立即改写,在下一段写到江南雪成了孩子们手中的玩物,成了塑造罗汉的材料。描述得很详细,“上面一堆小,下面一大堆,最后我分不清是葫芦(葫芦)还是罗汉:……”直到我用龙眼核眨了眨眼,在嘴唇上抹了胭脂,“这次确实很大。”成阿罗汉。”
下一段还描述了拟人化的有眼睛和嘴巴的雪罗汉。从第二天被小孩拜访,到第三天独坐,他连续几个晴天变成了“不知为何物,嘴上的胭脂已褪去”。短文的近一半都在写江南雪化大罗汉的兴衰,这里的深意是什么?这是一个善思惟的问题。我实在不明白,也无法说服自己这是对旧社会黑暗的隐喻。反而像是在说人造神迟早会被遗忘?人造神像根本就不是神,会自然死亡吗?
好吧,北国的最后一场雪已经出现了。 “永远像粉末一样,像沙子一样,永远不会粘在一起……”“房子上的雪早就被消化了,因为房子里住着火的温暖。” “.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使空间旋转并上升发光。”江南的雪可以粘合成雪罗汉,而北方的雪则漫天飞舞,顽强不屈,不易成型。除非他被人类制造的火焰消化掉?
北方的雪像雨一样洒脱。 “是的,那就是孤雪,死雨,雨灵。”文章结束。那么应该说雨、雨夹雪还是雪呢?江南的雪好,北方的雪好,还是广东这个从不下雪的温暖国家的雪好?
总之,这不能算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但确实是一篇好散文。好的文章是比较扑朔迷离、扑朔迷离的。鲁迅老师的尤其特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2285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