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日记》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1200字
孤军奋战、勇逆潮流的于洛克曾说过,“所谓不朽,就是在后人心中产生共鸣”。
当我默默地读着《顾准日记》的时候,我在思考那个万千人都沉默的时代里谁在想什么。 《顾准日记》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真诚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思想。这段残存的文字充满了血与泪。台湾学者林雨生曾说,他读完《顾准文集》后热泪盈眶,我也泪流满面地读完了《顾准日记》,心里充满了郁闷。回顾当今社会和我们自己,我们“耻于顾准”,耻于那一代知识分子在黑暗中独自摸索、思考。
这是一本扰乱心灵的书。每一句话都能戳穿世间的虚伪,却也让他成为“极右分子”、“流氓”、“走资派”、“三反”,甚至与妻子、家庭分离、母亲与丈夫孩子相距如此遥远,在绝望中,她仍然不顾一切地一跃,照亮自己的路。 —— “诺拉离开后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质问,就被无情地扔进了冷宫。这样的担忧或许就像帕斯捷尔纳克所说的“痛苦将悲伤变成心脏病”。
日记展现了顾准如何在那个受限、黑暗的时代里独自一人挖掘。但前进是如此困难。贫穷、饥饿、疾病、迫害、破坏……只有良心才能提供个人支持。顾准正在摸索着民族的出路,在釜底下受苦。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但一想到这一点,他就“一阵抽筋”。正如他所记录的,“我基本上学会了尽力而为,微笑着与人打招呼”(1959年11月10日),“在这种情况下,道德败坏不能不成为一种普遍现象”(1960年1月15日)。在斯大林主义盛行的时候,只有顾准撕开了天朝梦想的面纱,关心中国下层民众,在痛苦中思考中国的命运,一手撑起了断层。 1957年以后大陆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路线。
亲人离散的顾准含着泪读着《莱茵河畔的梦》。由于思念被迫自杀的妻子,他多次从梦中“痛苦地醒来”。顾准临死前被迫在认罪书上签字。他哭了。他表示,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耻辱和羞辱,但这或许会改变孩子们的处境。病危时,他不断地喃喃自语:“我想他们,想他们真痛苦,想他们真痛苦。”但形势迫使他不得不这样做。之后,他和九十多岁的母亲相距甚远,带着遗憾离开了。
这些苦难以其强大的反作用力将顾准推向了真理。在“绝对话语”、“绝对权威”笼罩一切的时代,他是唯一敢说不的人。他回到古希腊,独立思考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联邦学会。我们也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畏惧和热爱,但正如著名作家邵彦翔所说,“正是因为他的文字被打字,一代知识分子才恢复了集体声誉”。
一本日记,记录罪恶时代的苦难;
一本日记,一部悲剧知识分子的血泪史;
一本日记,迷茫中的一线曙光,为中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而现在我们还记得那个时代和那些知识分子吗?遗忘是一种比毁灭、死亡或死亡更深的痛苦。当我们需要留意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已经忘记他很多年了。面对预言了一个时代真相却成为悲剧命运承载者的顾准,我们只能感到羞愧。在这个羞于提及真理、理想、价值观的时代,我们还敢忠于良心吗?
也许顾准的血泪之言会让这个社会反思,让我们的脚步更加铿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0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