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穆旦《赞美》读书笔记1200字

读牡丹的诗感觉很困难,但我却忍不住有读的冲动。他的诗中所蕴含的对生命、人性、生命本源的深刻思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次读《礼赞》更让我感动。

《赞美》这首诗写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大地一片血雨腥风,炮火连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难深重。在封建社会,受压迫最底层的农民更是悲惨。他们是遭受灾难最多的群体,也是最勤劳、最伟大的群体。这首歌《礼赞》歌颂了伟大的农民,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同情。

“人迹罕至的山峦起伏,河流草原,无数茂密的村庄,鸡鸣狗叫。亚洲原本荒凉的土地上,干燥的风在茫茫的野草中呼啸。在低压乌云下,低压——琴键东流水歌唱,忧郁森林里埋藏着无数岁月。”这是这首诗的前几句。高密度的一组苦难图像,给我一种悲伤和威严的感觉。感觉。这是战争时期的中国土地。它荒凉、低调、忧郁、毫无生气。所有的人、事、物、自然都处于沉睡、麻木、甚至受他人摆布的状态。诗人说,有说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灾难,却都沉默了。是的,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都是沉默的、未觉醒的,这让诗人感到悲伤。诗人后来说:“我的言语太多,感情太长。”我想这句话是对那些还蒙蔽双眼的人说的。他们善良、勤奋,但缺乏必要的觉醒。诗人多么希望他们醒来并战斗。诗人愿意用双臂拥抱那些生活在耻辱中的人们,那些摇摇欲坠的人们,赞美他们,提醒他们,警告他们,如果他们这一大群人起来,一个民族也会起来。我想这就是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人民的团结奉献。

诗人看到一位仍在田里干活的农民。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也是许多孩子的父亲。他肩负着父母和下一代的责任和希望。他会永远跟随犁头吗?诗人当然不希望这样,我们也不希望这样。于是,觉醒的农民放下了“古老的锄头”,融入了群众的爱心,坚定地融入了死亡。这表明农民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农民,而是抗日的民族英雄。这些农民性格坦诚、真诚,外表沉默,内心热情,愿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在那段时期,如果成千上万的农民子弟没有超越个人的苦难,投身救国的征程,我们的国家又怎能得到解放和繁荣呢?诗人用叙事的语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投身抗战的典型农民。从而歌颂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战士。

同样是这个遥远时代的风,同样是从倒塌的屋檐下蔓延出来的无尽的苦恼和寒冷。一切都带有时代的印记,一切都感染着悲伤的气息。一个民族在卑微地哭泣,一个民族的人民也在哭泣、奋斗、寻求解放。当每一个中国人为这些年的耻辱历史而彷徨和悲痛时,他们的心中一定会涌现出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那么无数的人就会走向战场,走向浴血。如果他们幸运的话,就会走向成功。一个民族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让我们与诗人一起歌颂这些伟大的农民、伟大的英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052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