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800字
我第一次见到龙应台是在一次杂志专访中,他的言辞尖锐而挑剔。拒绝马英九约请让他回去读书的龙应台,总是在边缘充当旁观者的龙应台,辞去工作回家带孩子的龙应台。她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不是她作为一个女人,而是一个睿智的学者。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这些学者、评论家、观察家的头衔之前,她更多的是一位母亲,一个充满爱心、唠叨、渴望的女人,与一个普通女人没有什么不同。一个与孩子交流但随着孩子长大却感到疏离和失落的母亲形象。
这本书源于母子三年的书信往来。共有三十五封信。每封信都真诚而发人深省。看来安德烈的想法和我们现在没什么两样,包括他对独立人格的渴望、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政治事件的批判、对东西方文化的认知、对父辈观点的质疑等等。我不知道。不知道如果我问这样的问题,妈妈会怎么回答我。或许她根本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他们年纪大了,或许经历的比龙应台更多,感情更深却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教导也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或者野蛮的强制。安德烈很幸运,有一位聪明的学者母亲,她能把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或许这些信的意义在于,她写下了很多人想到却不明白的想法。
书中母子俩对各种事情的讨论颇有争议。或许正是这种对抗,让孤立的两代人向彼此迈出了一步,更加接近了理解。安德烈很幸运,他的母亲愿意放下中国人强调的身材来和他说话;她愿意放弃中国人强调的母亲的力量来跟他说话;她愿意尝试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与他交谈。他和她说话,甚至愿意因为不同意而不做他认为作为母亲应该做的事情。
一遍又一遍地读,让我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在家里,没有知识分子的说理和教条,绝对不是温馨的母女、父女关系。更像是最近流行的中国移动广告,除了最后一句“不是你没有手机就活不下去。”“我不能没有你”的煽情情节。更多的时候,是隐藏在玩笑和闹剧外衣下的沟通。
正如龙应台在序言中感叹的那样,“人生没有永恒的停留”。是的,漫长的人生旅途注定要分离、漂泊,因为生命本身就在接近死亡。人们追求的是过程的圆满幸福,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么短暂,但真的就像沧海一粟,虚无缥缈。但对于我来说,还有更多现在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经历。我能做的就是闭上眼睛想象幸福。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2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