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书笔记_爱国读后感3000字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举国欢庆——,庆祝国家富强、国家富强。 60年来,我们有目共睹,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我们无法详细描述整个过程,但这二十年的变化同样令人兴奋和难忘。
虽然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但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是最不可能重演的。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真正崛起。制度创新、企业变革、华商成长、观念转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发生在这几十年里。现在看来,几十年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但如果详细地谈论这30年,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比较30多年前和今天的生活对比。这真是一段跌宕起伏、激动人心的时期。
《动荡三十年》不是教科书,而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它记录了这30年的每一个细节和真实的历史。它既包含着欢乐,也包含着悲伤。这并不夸张。它不是为了赞美而赞美。这不是主观的。它平实而详细,但却令人信服且令人难忘。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那个时代的情景……
我理解最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1、历史伟人——邓小平2、这也是一部中国企业的历史3、机遇在于抓住。
历史伟人——邓小平
这或许是中国乃至世界都认可的,但我是在读了这本书、更加确信、能够理解这一点之后才再次提出来的。
对我来说,1978年真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时代。 1978年,中国与世界是那么陌生,面对的生活是那么遥远。改革开放政策无疑让中国向世界开放,世界也开始了解中国。这是一个真正的开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高考、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实施。开放政策更加谨慎,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等等,尽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能真正预测,中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影响和挑战也是无法估量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骤热骤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不仅考验着中国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也考验着中国政府和邓小平。
“客观地说,邓小平在他掌权期间为中国的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主导了整个改革的节奏。这个四川人有惊人的毅力和洞察一切的政治决断力。据他身边的人回忆,当面临重大决定时,他喜欢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默默地抽着熊猫烟。当他做出某个决定后,很少有人能改变它。”他是这一代人中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以独特的洞察力、勇气和决心,引领了中国的伟大变革。邓小平的多次南巡和1992年南巡讲话震惊了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似乎被注入了新的血液。有首歌是这样唱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一位老人在南海写了一首诗。天地间春潮滚滚,大海上扬起了浩瀚的风帆。”旅行。”这不仅体现了邓小平在1992年十四大上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举措,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热爱。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敬爱的小平同志虽然不能亲眼看到,但他的心愿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时,夜空中绽放的一朵烟花一定是为他准备的,而且一定是最绚烂的一朵。
中国商业史
可以说,历史的现实,有血有肉,在于人。过去的30年,不仅仅是国家的宏观变化、宏观飞跃,也体现在每一个活着的人和企业身上。这样你就会发现,30年的历程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曲折中前进,而这些曲折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同人、不同企业的不同命运。用“激动”二字来形容最为贴切。是的。
“这是一部没有主角的‘普通人的历史’,这或许就是混乱所在,也或许,就是历史的真相所在。”作者是这样描述这本书的。企业历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企业家创造历史的过程。作者正是通过细致的历史速写,将时空还原到应有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让人们的智慧、光彩和魅力,以及他们的自私、无知和错误,被未来的人们认真对待。记录并阅读。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商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出身坎坷,相当野蛮,性情随波逐流,坚忍不拔,勇于进取。他们的浅薄使他们能够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触及任何业务问题的核心。他们的冷酷无情,使他们能够抛开一切道德情操,回归利益关系的根本。他们对命运的无畏让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打破一切规则和准则,他们的贪婪让他们敢于使用一切手段,编造出最美的谎言。当然,他们只是“一群小人物”。或许没有其他的称号更适合这群改变历史的人了。他们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历史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我在书中看到很多大公司都失败了。看来,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情往往都很难维持,“因为它来自一个超越常态的过程,而参与其中并因此获得巨大利益的人却往往无法维持”。为了逃避那些他们永远不会忘记的遭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是希望每次都有好运气,每次都靠运气获胜,但最终,所有的荣耀往往都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当然,企业的兴衰不仅与企业领导人密切相关,还与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外部形势密切相关。随着宏观调控的放松,外资进入中国的热情再次被点燃。甚至还有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措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中国企业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适应时代潮流?真像2004年柳传志说的那样,“做得好,上天;做得不好,下地狱!”经过时间的锤炼,很多企业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也有一些企业经得起时间的锤炼。经过无数次的挫折而成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张瑞敏砸冰箱”成为中国最大家电企业的第一个传奇。这与几年前鲁冠球将价值40万多元的残次品当废品卖掉的故事如出一辙,说明商品短缺的出现。 20世纪60年代第一代企业家的自我转型始于品质意识的觉醒。
“海尔就是海。” ——张瑞敏
这是中国企业家用来勾勒企业管理理念、使命和精神的清晰战略语言。他提出的“奉献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期以来成为众多中国企业共同的理念。也正是通过这些理念,人们可以看到一代具有独立意识和旺盛生命力的企业家已经出现。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国企厂长有很大不同:他们更独立、更自信、更具有国际视野。海尔是中国第一家系统推出“星级服务管理”的企业。建立了一套高标准、精细化的服务管理模式。海尔在全国建立了庞大的服务网络,成为海尔电器多年来称霸中国家电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让中国制造享誉世界,是每一个中国企业家共同的使命,也是民族的责任。
机遇在于把握
其实,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地体会到,机会是偶然而不是偶然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察觉和把握的。
1978年11月27日,34岁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技术员柳传志准时上班,从写有自己名字的信中拿出当天的《人民日报》写在上面。一般来说,他会看一整个上午的报纸。花费。 20多年后,他回忆道:“我记得1978年,我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关于如何养牛的文章,让我非常兴奋。自从打压‘***’以来,报纸上充斥着怎么养牛的文章,革命都是斗争,都是社论。当时养鸡、种菜都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尾巴,要被割掉。然而人民日报居然发表了一篇关于养牛的文章。气候真的要改变了。”
这是一个商人或者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具备的敏锐度。他就像一位先知,像春河温水里的鸭子一样感知着气候的变化。也许机会是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但机会并不是真正的平等,因为当你看到它们时,你可能无法抓住它。而柳传志是联想现任总裁。
另外,能否抓住机会,还受到观念的限制。 “整个20世纪80年代,在很多城市,在私人工厂工作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但开个小店、做点小生意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被轻蔑地称为“个体户”,即“无组织者”,体制外不受保护的流浪者。这种社会印象一直持续到“万元户”一词出现。从蔑视到暗自羡慕,再到全社会的过度赞扬。 20年前的国有、集体企业是可怕的庞然大物。许多大型国有工厂几乎具备了所有社会功能,包括“除了火葬场之外的一切”。工作非常宝贵,可以“世袭”。父亲退休后,可以立即指定一个孩子接替他的位置。企业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重要。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观念转变的推动下,一步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一次次抓住机遇。
中国的经济变化常常让人为是否能扭转局面而感到悲伤。这段历史从来没有按照人们预想的路线发展。很多时候,一根又一根的树枝总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挑战着人们的智力和忍耐力。就像1997年发生的事情一样,谁也没想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和国内市场的空前萧条,会“一不小心”加速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转型进程。
尽管上帝让中国的巨狮沉睡了很长时间,但他仍然怜悯了它。它让国家在1949年结束了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争,然后动员全民开始了军事化的农业和重工业建设。 1978年以后,国家的增长主题从社会主义转变。努力重回经济发展轨道。因此,十几年后,当互联网的幽灵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里跳出来,扰乱了整个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时,制度和观念的转变已经初步完成了,特别是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民间资本。强大的中国正处于这个转折点。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经济改革再推迟十年,或者互联网浪潮提前十年到来,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处境会是什么样。
之前有一部热门电影《大国崛起》,可惜我们没有看到中国的影子。但现在看到中国的崛起,我们突然感到一种民族自豪感。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热泪盈眶,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振奋,总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们不断寻求正义、爱、良知。这种力量来自你们,来自每个人。”你们之中。一个人。”这种力量才可以称为爱国主义。再次祝愿我们的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