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读后感_读书笔记3000字
在罗洪生老师的大力推荐下,我读了卡尔纽波特的《深度工作》一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触。
书名《深度工作》指的是不受干扰地专注于专业活动,将自己的认知能力推向极限。这种努力创造了新的价值,提高了技能,并且难以复制。相应地,还有“浅层工作”:不需要高认知要求且常常在干扰下进行的事务性任务。这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很容易复制。
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工作?原因有以下三个:
1. 现代社会,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有价值。
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少数技术工人和专业人士需要进行深度工作才能完成创造性工作,但大多数工人不培养心无旁骛的专注能力也没关系。他们只是靠劳动维持生计。然而,随着智能机器的不断完善,机器与人类的能力差距逐渐缩小,雇主越来越多地选择雇用“新机器”而不是“新人类”:例如富士康正在用机器代替工人。
而只有人类才能做的工作也会遇到问题。通讯工具的发展已经连接了整个世界。人们必须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全球化时代,上者得成功,下者受苦。越来越多的人被机械自动化或全球化打败,但有些人不仅能够生存下来,而且变得比以往更有价值,因此获得更多回报(毫无疑问,同样的表现,国际巨星更有影响力,赚得更多)超过县剧团)。
那么如何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赢家呢?你必须具备两项核心能力,这两项能力都与深度工作密切相关:
快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
能够使用iPhone 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只是一款为普通用户设计的消费产品,根本不是真正的工具。设计iPhone芯片或编写iOS程序非常复杂,难以理解和掌握。这些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确实很有价值。当然,由于现代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掌握复杂事物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你必须能够一次又一次快速地掌握复杂事物。
而如果你想获得快速掌握复杂事物的能力,你就必须深入学习。相关描述可以参见我之前的文章。
能够达到精英水平的质量和工作速度
仅仅掌握复杂的事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复杂的事情。你需要将你的能力转化为有形的成果,例如程序、论文或深入的报告。这些成果需要困难但重要的智力工作在长时间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分批解决。牢记“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力”的公式,深度工作对于高质量工作产出至关重要。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概念叫“注意力残留”:当你从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不会立即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还在思考原来的任务。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最好完成单一的困难任务,不要长时间分散注意力,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留注意力的负面影响。这可以优化我们在当前任务上的表现,效率水平远高于追求多任务策略的人。
2.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稀缺。
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干扰和诱惑。坐在办公桌前,总有无数的邮件和电话打断我;当我拿起书想读两页时,我就会忍不住想查看朋友圈、微博或抖音。比如,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浏览了微博19次,查看了朋友圈27次。
这种干扰和诱惑将我们的注意力分割成碎片。到最后,我们没有完成我们应该做的任务,但我们也没有无所事事。相反,我们常常身心俱疲,却毫无成就感。这是因为我们在“浅层工作”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要任务,例如研究商业计划或撰写资助申请,在这种注意力分散的状态下无法很好地完成。加州大学信息学教授格洛丽亚马克在她的研究中观察了真实办公环境中的知识工作者,发现即使是短暂的中断也会显着延长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
对深度工作更不利的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浅层工作的趋势很难扭转。在极其肤浅的状态中花费足够的时间会永久地降低你深入工作的能力。
现代社会中深度工作变得越来越稀缺。毫无疑问,越稀有的东西就越有价值,越值得追求。能力稀缺的人在这个社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3、深度工作会让你更满足。
根据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的“心流”理论:当一个人的身体或心灵在有意识地努力完成一项困难而有价值的工作的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感觉。
忙碌的深度工作实际上比闲散的休闲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深度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固有的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我们积极主动、全力投入。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体验能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满足感。相反,闲暇时间则没有重点、无聊。把一个人锁在一个房间里,不让他做任何事,这是极其折磨的。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深度工作呢?这里有四个指南供我们参考。
原则一:工作必须深入
你的意志力就像肌肉。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消耗,最终产生疲劳。
你需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将一些专门设计的例程融入到你的工作生活中,以尽量减少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所需的意志力。这些例行公事可以包括在特定时间开始深度工作,例如提前一小时去办公室;或者选择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地方,比如安静的图书馆;或遵循特定行为,例如喝一杯咖啡或断开互联网连接后,开始深度工作。一旦形成习惯,只需很少的意志力就可以开始并保持它。从长远来看,你会因此在深度工作中更加成功。
此外,您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例如,您可以同意不使用任何互联网,或者设定每30 分钟写500 字的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规则和程序,你的大脑就会不断地评估你是否在做深度工作,并一遍又一遍地回顾在深度工作中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意志力浪费。
准则2:拥抱无聊
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比如排队结账5分钟,电梯里3分钟,我们都需要微博、微信、抖音来拯救自己。然而,这个过程不经意间让我们的大脑习惯了各种短期刺激,使其不再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比如微博,就让用户不断地在许多高刺激、低价值的碎片化话题之间跳转。训练用户不断转移注意力。久而久之,用户在稍微无聊或者遇到轻微的认知挑战时就会感到难以忍受,就会渴望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切换到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可能会导致用户失去深入思考深度工作的能力。
书中谈到了罗斯福曾经使用过的一个策略:找到一个高优先级的深度任务(即需要深度工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估计完成此类任务通常需要的时间,然后设定一个严格的截止日期,留下的时间比估计的要少得多。这样完成任务的方法只有一种:集中工作,利用每一束空闲的神经元来处理任务,直到用你坚持不懈的高度专注来解决任务。
准则3:远离社交媒体
上面我们讨论了微博等社交媒体如何碎片化我们的时间并削弱我们的注意力集中能力。那么我们如何远离社交媒体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比如希望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或者是一位拥有很多著作的作家。考虑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审核我们每天使用的每个社交媒体,并认真考虑使用此工具是否对我们的目标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重大的负面影响或没有影响。此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社交媒体可能很有趣,但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计划和目标相比,它微不足道且令人分心。
其次,我们可以选择在未来30天内暂时离开某个社交媒体:例如关闭微信朋友圈。 30天后,我们可能会发现,除了没有人继续喜欢我们之外,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事实上,没有人知道我们关闭了微信朋友圈。
第三,我们需要认识到,人脑能够长时间进行高强度活动:大脑需要变化,不喜欢停下来。在我们下班后的个人娱乐时间里,我们不应该被随机的事物所吸引,比如TikTok上不断刷新的小猫视频。相反,我们应该主动思考如何高质量地度过这段空闲时间。如果我们能在醒着的时候给大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让自己在茫然的状态下连续几个小时无意识地刷微博,那么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更加充实,心情也更加轻松。第二天的开始。
原则4:摆脱肤浅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肤浅的工作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简单地回复电子邮件、预订会议或打电话确认日程。我们无法完全消除浅层工作,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浅层工作在我们日程安排中的比重。有很多技巧可以减少肤浅的工作,比如站着开会,防止会议变成长时间的聊天;例如只在固定时间回复电子邮件;比如提前安排好每天的日程安排(就像先把一块大石头放进罐子里,然后再往里面倒水一样),我们需要先安排好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然后再填写表面工作)。
作为一名科学研究人员,毫无疑问,深入的工作对我来说很重要。我需要集中精力阅读文献和专利,思考科研计划,撰写论文和专利。追求“深度工作”可以帮助我提高技能并创造更多价值。而如果你从事其他职业,我相信你也可以通过“深度工作”创造出高效且有意义的工作和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