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_红色文学读后感2000字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一名美国记者,在动乱中来到中国一家报社工作。
埃德加斯诺常年与红军生活在一起,经常与中共领导人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这本书。他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是他写作的灵感来源。基石。本书是一部文笔优美、高度纪实的报告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众多红军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情况。
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和所使用的语言都是由当时经历过的人讲述的。它们是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本书作者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动的刻画,介绍了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让读者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领袖的亲近性和领袖信仰、中国共产党宗旨的追随性。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靠这样的领导人,能够扶植民心,团结一心,共同打仗。我们还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这五个字的“建设”的艰巨;中国共产党决策的精明和审慎;中国共产党在每场战斗中的艰辛和战术掌握。起初,中共只能“地下”运作,不敢公开党员身份。他们被国民党污蔑为“共匪”、“赤匪”。这种诽谤足以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所经历的困难和危机。更何况,毛泽东还一度被当成头号“红匪”通缉。今天我们清楚地知道,毛泽东领导我们走的道路是一条光明的道路。但当时的中共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甚至被污蔑为“土匪”。
可以想象,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在逆境中取得了胜利。当今社会,我们能感受到党的领导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但我们唯一体会不到的是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艰辛历程。因此,为了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我们应该多读一些类似的书刊。书中还多次提到中共在困难面前做出的决定。最著名的就是中共面对种种无奈所走的“长征”道路。斯诺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谈,收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进行现场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普通百姓,进行口头和手写采访,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等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改革和人们的风俗习惯。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是突破敌人的严密封锁,下一步就是巧妙夺取大渡河。在此期间,他们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一些少数民族加入红军。这足以证明中国红军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感召力。红军在长征中牺牲了无数生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军经历过的最严酷、最英雄的“生命长征”。长征所体现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和弘扬。斯诺还表达了对长征的钦佩,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次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远征。斯诺用不容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就像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西北,也必将照耀全中国和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血淋淋的历史图集,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承受的苦难和牺牲。我们今天的幸福,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昨天的每一次浴血奋战。多少人的热血造就了今天的我们。可想而知,今天的幸福是用鲜血凝结的。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它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忍不拔、英勇无产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以及他们的领袖伟大而又平凡的精神面貌。这让我想起了《青春之歌》中的主人公林道静,他毅然离家出走投身“地下革命”,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罗,一生奉献,献身于党的革命事业。在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征程上,他们遇到了许多挫折和打击,无论是林道静还是保罗,他们都没有放弃。尽管前进的道路充满坎坷,尽管他们知道这条路异常艰难,但他们只能把这些打击和坎坷当成丰富人生的元素,对自己的命运永不放弃。这种不屈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如今已成为无价之宝。
这一切,都迫使作者深情地、激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聚会,多么伟大的聚会啊!即使写上百万字去追寻,也无法歌颂“红色”这样的政党。言语是那么苍白无力,但有像林道静、保罗,还有这本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这样的热血人物,他们愿意为党的胜利奉献一切。就连出生在美国、有着不同生活背景、语言、风俗习惯的埃德加斯诺,也被中国革命及其领导人火热的热情所感染,在艰苦的斗争中奋勇拼搏。他用自己的笔去奋斗,只为了他开始“相信”的——党。
作者读的红书、红刊不多,只读了《红星照耀中国》中描写的上述几个生动的人物和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艰辛和牺牲。在困难时期,我们更能体会党的艰辛;在困难时期,我们更能体会党的艰辛;体会党的奋斗历程的风雨历程;感叹党带领人民走向胜利的无限伟大!我们应该为关心这样一个政党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9409.html